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与学士杨溥论人才,溥对曰:严荐举,精考课,不患不得。上曰: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则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溥顿首称善。冬十月,车驾巡近郊,驻跸雷家站,召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问曰:唐太宗过此,非征辽时乎?众对曰:然。上曰: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此行所丧不少,帝王之鉴戒也。广平、大名水灾,命蠲其租。六年二月,逮江西巡按御史陈祚下锦衣卫狱。祚上疏劝上务帝王实学,退朝之暇,命儒臣讲说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上览疏怒曰:朕不读书,《大学》且不识,岂堪作天下主乎!缇骑逮至京,并其家下锦衣狱,禁锢者五年。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敕赐少师蹇之、少傅杨士奇、杨荣等御制《招隐歌》及《喜雨诗》。令北直隶地方,如洪武间山东、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秋七月,帝幸杨士奇宅,时上颇微行,夜半,从四骑至士奇家,比出迎,上已入门,立庭中。士奇悚惧,俯伏地下言: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笑曰:思见卿一言,故来耳。明早,遣太监范弘问:车驾幸临,曷不谢?对曰:至尊夜出,愚臣迨今中心惴栗未已,岂敢言谢!又数日,遣弘问:尧不微行乎?对曰: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后旬余,锦卫获二盗,尝杀人,捕急,遂私约候驾之玉泉寺,挟弓矢伏道旁林丛中作乱。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上叹曰:士奇爱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也指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文中指后者。
C.“永不起科”中的“科”指田税,与《出师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中的“科”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才的问题上,杨溥认为重心在选拔和考核上,而皇帝用源头与水流的关系作比,强调了更应该重视平时教育和提前培养。
B.皇帝由巡察的地方,联想到唐太宗征辽,指出凭借唐太宗的英勇神武又勤于经营远方,尚损失不小,帝王应该以此为鉴。
C.皇帝以博通经史自负,陈祚上疏劝说让儒臣给他讲《大学衍义》,使皇帝大怒,派人到陈祚家里抓捕并将他关押到锦衣卫监狱。
D.皇帝曾经微服造访杨士奇家,等到杨士奇闻讯出来迎接时,皇帝已经进门,站在庭院中,这让杨士奇非常惊慌恐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
(2)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
5.文中皇帝为什么感叹说“士奇爱我”?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獨,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①阳晋,卫地。②亢父,齐邑。③獨(hè):通“吓”。④博关,关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选项(     
夫以大王之贤A与齐之强B天下C不能当D今乃西面事秦FG为大王H羞之!
A.CDFB.ABFC.BDFD.ACF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战略,与“连横”战略是相对的。
B.“以亡随其后”与“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
C.“是群臣之计过也”与“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材料二)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赵入朝黾池”与“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国合纵而游说齐宣王,苏秦认为,齐国是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并且国力强大,齐国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
B.苏秦认为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却容易向秦国表示屈服。而齐国的情况不同,秦军虽想深入齐国但迟疑不敢前进,秦国不能危害齐国。
C.张仪为秦国策划连横而游说齐王,张仪说齐王只欣赏主张合纵政策的人的话,而不去考察实际情况,张仪还指出这些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D.张仪认为,秦国和楚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献出河间,他们与秦国交好;秦国马上就会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2)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5.苏秦游说齐宣王不“事秦”,张仪游说齐王“事秦”,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翰林学士,俾修《唐书》。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曰A第言B之C毋以中外D为间E于是F邪党G益忌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相同。
B.朋党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
C.“迁”,本文中指晋升官职,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相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他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上的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明辨是非,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作文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后调任翰林学士,参与《唐书》编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5.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年十五,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任成王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久令君沈滞、善独得润身,朝廷纵不尤,亦惧明灵所谴。”于是举秀才入邺,王因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世,俊义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全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越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一时顿瘥,身力平复。诸人皆云孝感所致。开皇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必令公贵与国始终。”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未几,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德林袭焉。德林既少有才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或有不知者,谓为古人焉。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上甚衔之。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上不许,转怀州刺史。在州逢尤早,课民掘非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德林既少A有才B名C重D以贵显E凡制F文章G动H行于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朝廷纵不见尤”的“见”与《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见”意思相同。
B.文中“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座书云”的“遗”与《赤壁赋》中“托遗响于悲风”的“遗”意思不同。
C.文中“以德林袭焉”的“以”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用法相同,意思不同。
D.文中“因出为湖州刺史”的“因”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用法不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城王高湝与李德林亦师亦友,他认为不应该因为一己之私而埋没人才,所以支持李德林到朝廷做官。
B.任城王高湝给尚书令杨遵彦写信,信中称李德林治国才能堪比贾谊、晁错,写作才能堪比司马相如、扬雄。
C.李德林为官期间母亲去世,他因此离职,五天颗米不进、滴水不沾,浑身发热生疮,仍哀哭不绝。
D.李德林假称自己父亲是太尉谘议,被贬为怀州刺史,任上劳而无功,考核成绩差,后因病卒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
(2)今虽唐、虞君世,俊义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
5.李德林为什么会受到杨遵彦的赏识?请分条陈述。
2024-04-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先君宫人有娠,生而胞不坼,以为不详,弃水滨。独孤母有犬鹄仓衔而归,母暖之成儿。先君命取而来,有文在手曰,是君徐国,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

穆王六年春,君朝于京师。是时徐戎方逼,天子分东方诸侯,使君主之。君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弛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于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楚子曰:善。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节选自徐时栋《徐偃王志》)

材料二: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嬴姓,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秦处西偏,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债其国而沈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四方诸侯之争辩者,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节选自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

【注】①柏翳,即伯益,相传他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弛戈甲之A备B坠城池C之D险E修行F仁义G以H怀诸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相当于“之于”,与《陈涉世家》中“诸郡县苦秦吏”的“诸”意思不同。
B.其,此处为语气词,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其”意思不同。
C.所以,表示“用来……”与《孟子》中“所以动心忍性”的“所以”意思相同。
D.斗,此处是使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胎衣没裂开,先王认为不祥抛弃了他。鹄仓衔回他,独孤母将他暖在怀中,他才得以成活。
B.徐偃王进京朝拜,恰逢徐戎族逼近,天子分封东方诸侯,让他主持,因做得好赐予红弓红箭。后来三十六个诸侯拥戴他为王。
C.楚王孙厉认为,大国打小国、强国打弱国,就好比石头投鸡蛋、大鱼吃小鱼、老虎吃小猪一般轻而易举,因而没有必要迟疑。
D.材料二将徐国与秦国对比,认为二者都出自柏翳,但两国后人情况迥异,这并非上天有偏私,而是仁政与暴政的回报本就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2)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
5.两则材料都叙及徐偃王被伐,内容上有何异同?
2024-04-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

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
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
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
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
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
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
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
5.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B.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大地四周是东西南北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C.文中“未之奇也”的“之”字,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
D.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表明曹操能知人善任。
B.曹操和敌人对阵时,看起来像不愿意打仗一样,而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就气势充沛,斗志昂扬。
C.曹操去世后,有人提议调换城池守将为谯、沛之人,徐宜出言制止,认为这样做不妥,撤换之事就没再提起。
D.曹操有权谋之心,善于治理,他担任济南国相时,上奏罢免了多个腐败长吏,打击了作奸犯科的人,郡内一片肃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2)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5.曹操去世,司马孚认为太子和大臣们不能只是哭泣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请效A其说B而王且见其诚C然也D王发上柱国E子良车五十乘F而北献地G五百里H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羊内突的他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日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武力。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楚襄王委派给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任务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䜣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不测之渊A而必出B不C出D请以一鼠首为女E殉者H臣必不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
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
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
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诉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
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入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
C.在周诉、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
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2)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5.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区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文本二: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选自《古文观止·管仲论》,有删节)

[注]①威公指齐桓公,因宋人避钦宗赵桓名讳,改曰“威公”。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柯之会A桓公B欲背曹沫C之D约E管仲F因而信之G诸侯H由是归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在文中意为“了解”,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用法与含义均不相同。
B.耻,在文中为意动用法,意为“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用法与含义相同。
C.固,在文中指“稳固”,与《前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字用法与含义均不相同。
D.之,在本文中为结构助词,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之”字用法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鲍叔多次帮助管仲,但是当管仲替鲍叔谋划事情时,却使鲍叔陷入困境之中。
B.文本一中,齐国僻居海滨,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管仲担任国相以后,流通货物,积聚财富,并且顺应民心,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
C.文本一中,管仲执政时,善于把祸患、失败往好的方面转化。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管仲死后,齐国就已经真正失去了他,没有人能替代他在齐国的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管仲的功和过。
2024-04-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