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开学考试 2024-05-16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文明史研究中,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那些消失了的古文明当然是由于受到外部挑战和内部崩溃双重作用的结果。但真正决定文明生命力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文明自身的特质,这是因为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创新力的丧失导致其生命力的终结;反之,其生命力的持续取决于其创新力的活跃。我们可以把文明内部这种建立在自省自纠基础上的创新力称为自我革新的能力,简称为自新力

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无数次遭遇来自内外的严重威胁,如匈奴破塞、五胡南下;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明挟器、力之强摧毁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在那样一个以反传统为主潮的时代,许多人对民族文化采取近乎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使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几近断裂。但中华文明最终还是战胜了这些挑战,在应对中硬挺了过来,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它归功于中华文明肌体内在具有的强大自我革新能力。这种自新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华文明的宇宙观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大生,地道广生,人法天地,那么,人道自然也是生生的。中华文明向世人展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流转不息的生命之图,她具备顽强的创生再生能力。

首先,重视新生命的缔造、新事物的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创生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朱熹释种子,说明仁学本身就是生命之学。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始终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困苦,她都以的视角看待生存与生活,而且尊生、重生。中华文明往往在生死交替、新旧交替之际,否极泰来,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实现生生不息。

其次,允许人类社会与万事万物多样性共生。中华文明具有乐生、厚生的品质,坚持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道,崇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理,善于自省改错,跟任何其他文明形态不对立、不排斥、不分争;以内自省一外求和的方式处理事情,调和内外各种因素,在渐变中引进、融合其他文明的同时,能守住自己文明的主流,不断赋予其新生力量。中华文明历史以开放的心态,不仅使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而且积极容纳外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并加以吸收、转化,使之成为自身信仰系统的一部分,而没有出现不同宗教之间的残酷迫害和斗争;现在重新开辟一带一路,倡导共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秩序。

第二,变易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调适机制。文明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而历史的时空总是在不断变换的。适应变换,就需要形成相应的调适机制,而变易就是中华文明发展成熟的调适机制。中华文明调适新旧事物之间,理论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变易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而且具有稳定性、安全性、长久性的特点,一是,中华文明求中、求和,变易时非常谨慎小心。二是,中华文明以守常为纲,以求久为目的。天地变化有一个固定的法则,人类在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中,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宇宙的固定法则。否则,就会产生变乱而自取灭亡。

第三,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贯品格。中华文明在处理守成创新的关系方面,有着自己守正出奇的鲜明品格。通过一代代自觉地史鉴,汲取前人治国理政的得失,增加新的发展认知,引导人、事、物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守成是指不抛弃传统的创新是指除旧立新的活动。守成创新是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古今、新旧的话题,一切创新都离不开传统的

在纳新、出新这个问题上,先秦诸子都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道家大道自然,坚信敝则生新;儒家积极入世,追求革故鼎新;法家大刀阔斧,主张废旧立新。儒家还最早喊出了激进的创新口号——革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激励着历代治理者顺应天命与人心,自觉求变,弃旧图新。

总之,中华文明自新力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传统农业文明处于相对稳态时,通过渐进式的自我纠偏、自我改良、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即以本土文明为主,包容、吸收其他文明,实现像滚雪球一样的内部壮大;另一方面,当社会形态无法容纳新生产力的发展时,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引进新的文明形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结合,突破所谓超稳定”“停滞不前内卷,完成从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变,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如今,中华文明以崭新的现代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东方发展智慧。

(摘编自张清雯、傅永聚《中华文明自我革新的能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主要是因为中华文明能在自省自纠基础上实现自我革新。
B.中国人在近现代对民族文化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因此,其文化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C.中华文明以“变易”作为发展的调适机制,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且以“求久”为目的,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D.先秦诸子对“纳新、出新”都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其中儒家最早提出了“革命”这一创新口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秉持“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观,认为人道“生生”,具备顽强的“创生”和“再生”能力。
B.中华文明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以“生”的视角看待生存与生活,尊生、重生,最终“否极泰来”。
C.中华文明具有“守正出奇”的品格,在处理“守成”与“创新”的关系上,以“创新”为纲,大胆创新。
D.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自新力”。
3.下列历史事件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治理者顺应天命与人心,自觉求变,弃旧图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北宋靖康之变。
C.商鞅变法。D.太平天国运动。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画横线句子“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具备“创生”和“再生”的动力机制。
B.中华文明具有成熟的“变易”调适机制。
C.中华文明具有“创新”的一贯品格。
D.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无数次遭遇来自内外的严重威胁。
5.中华文明在发挥“变易”这一调适机制时具有怎样的特点?
2024-04-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姚平诗集》序

史铁生

一个人,还只有一岁的时候便被大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这怎么办?接着,一个医学奇迹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保住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才智与感情,这怎么办?

他只好以生命为诗了。

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晨曦微露我们一个个醒来的时候,他必定没有得到回答。

现在多少有些明白了:寂寞的上天是在以那把火作为赌注,要在第22个秋天、第8千次日出日落之后,赢得一个诗人。现在人们多少有些明白了:这残酷的游戏有了回应,当年那火焰的爆裂声一阵阵传开去,待其回来都成了如火的诗行。上天从一对非凡的父母怀中夺去他们漂亮的儿子,或许上天那时就已料到,当有一天人们面临成为经济动物的危险之时,必得有人用心灵在这星球上一遍遍歌唱。

诗的流派太多了,主义也太多,除去专事研究它们的人谁也弄不清也记不住。但你总能辨出哪些是凭了智力的摆弄,哪些是出自心性的感悟。尿撒得长而且多,那是流血所不能比的;流血也不如撒尿老练和弄出的花样多:当然撒尿又比流血有用。但人终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于是只可把真诚奉为神圣。真诚是生命的全部含义,诗就是真诚的生命抑或生命就是真诚的诗吧。对人类的爱,对这世界一往情深,对生活热烈而沉静的真诚,由此又导致了对无聊萎缩的苟活的憎恶——这是我从姚平的诗中感受到的。这样说太通俗太简单太幼稚了是不?这可能。但正如诗人所说:一个冷落着万人的话题想起来竟几百年不变。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诗与魔术的区别在哪儿?魔术师承认,他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骗字。那么诗呢?注入诗中的那个亘古不变的魂是什么?

诗太玄妙,不是我能说得全面和妥帖的。自写此文之初我就决定逃避这个难题。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姚平的诗。

还是说说那场大火。我总在设想,大火之后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姚平的哥哥姚宗泽,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那年他3岁,现在他以他的成绩被广东美术学院正式录取)这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我总在设想那一天,和那以后的20多个年头,我的设想总在不敢再设想中结束为长久的沉默,然后在他们儿子的诗中去看一对圣父圣母的形象。

我想,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人的残疾即是人的局限,只是为了要不断超越这局限,才有了诗。我认识姚平是在1985年,那年秋天他和他的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但他们并不张扬,他们只是想再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他们知道前面的困苦还有许多,他们要为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局限准备更多的勇气。用姚平的话说,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们来我家看我,在短暂的接触中最令我感动并且振奋的是,他们不掩饰那丑陋的残疾,他们更无意用这令人心碎的残疾去换取些微殊荣,他们只是出于生命的需要在默默地写与画,不趋时尚。不掩饰也不炫耀,生命就是这样起于诗又归于诗的,听野草在那里拼命地长,坦然如我

我想,这时他们的父母才真正地放心了,他们的儿子不是要收获诗人的头衔,他们的儿子只是要坦然生长,这样在以后的几个22年中就既会迎候成功也能应付失败了。诗人的这样一句诗:反正/妈妈面前输到哪步田地都有奖品。我猜想这是在童年,父母常对他们说的话。

我想有一天能去看看诗人的父母。

我想,姚平应该继续默默地写,但不要不屑于发表,诗与生命一样还需要交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史铁生给姚平的诗集写的一篇序文,文章文笔洗练,却又理趣无穷,给人绮丽雅致之感。
B.现如今文学流派异彩纷呈,各种文学主义不胜枚举,但读者对走心的作品还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诗歌的创作不能弄虚作假,应该用真诚的生命去创作。
D.文章最后史铁生鼓励姚平应保持一贯默默无闻的作风,继续写作,但也要多发表,多与他人交流。
7.下列关于文中姚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平和他的哥哥姚宗泽尽管遭受火灾,但是都没有放弃自己,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
B.史铁生认为,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
C.姚平对自己丑陋的残疾并不自卑,也不掩饰自己的残疾,更不把这残疾当作获取荣誉的筹码。
D.文章多处引用姚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姚平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史铁生对他的赞赏。
8.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丰富的含意。
9.史铁生与姚平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曾遭受厄运,又都经历释厄的过程,最终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请结合文本,谈谈史铁生和姚平在释厄的过程中有何相似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

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
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
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
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
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
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
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
14.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燃犀处,指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③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洗虏尘静”写出了词人为好友于采石矶战胜敌军而欢欣鼓舞的喜悦心情。
B.“风约楚云留”写出了词人在楚地赋闲,无法亲自参与抗战的无奈。
C.“剩喜”表达了词人对战胜的无限喜悦,“骇浪与天浮”实写了战场的环境。
D.“击楫誓中流”借祖逖中流击水之典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愿望。
16.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用了“小乔初嫁”这一历史典故,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将短暂人生和无穷江水进行对比,突出人生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

2024-04-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末秋初,苞谷还未完全成熟,苞谷秆清瘦的身姿挺立着,像_____A_____,手中拿着无数条绿色彩带,准备随风起舞。秸秆末梢的玉米穗,正在由黄转红,腰间的玉米棒挂着稠密的细须,被青色叶子包裹的玉米粒,还要吸足几天阳光才能变得饱满。

立秋的雨,落得让人猝不及防。庄稼、鸟儿……人间的秩序,被一场(   a     )秋雨搅乱。开门即见山。家屋后的山,形似老鹰,所以俗称老鸦山。山上披垂着阔叶乔木和针叶树木,还需要些时日,便可见到万山红遍的景象了。山峦如翻过来的陀螺,(   b   )往上收拢,形成一个尖垛。一条弯曲的公路,缠绕在山腰,像抽陀螺的线。下雨天,从山洼里升起的白雾,顺着黛青葱茏的斜坡往上攀爬。一缕缕雾像一群群人,遇到陡峭的岩壁,伸出手来相互拉一把。

若是逢上晴天,老鸦山顶上会积攒着(   c   )白云,一整天都不会散去。今日立秋,雨水悄然而至,改变了山的格局。老鸦山顶上的雾,成了连通天地的信使,将天上的雨水捎来人间,将大地的露珠寄往天堂。

总感觉一入秋,_____B_____,我的家乡中寨镇,处在高寒地带,这样人们就更加感受到秋的寒意了。

18.有同学认为可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雾遇到陡峭的岩壁也会继续向上攀爬而不分散”更加简洁。你却认为原句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篇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分别填写恰当的二字叠词。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墨水笔,一种允许个人在纸张、纺织品、橡胶、塑料甚至3D物体等日常材料上手写的柔性、可拉伸的光电设备。[A]该方法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使个人创建多色LED和光电探测器,其利用圆珠笔的简单性,[B]填充由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线和钙钛矿晶体材料研究的专门设计的墨水,产生发光的颜色。再通过用这些功能性墨水逐层书写,就像使用五彩笔一样,[C]廉价、轻松、快速地创建出功能性,包括一次性电子产品(如智能包装)和个性化可穿戴设备(如生物医学传感器)。

这种墨水笔能驾驭从纸张到派对气球的所有基材,克服了以往对基材扁平、光滑的高要求;更重要的是,还克服了传统制造中对成本高昂的洁净室的高要求,为下一代可穿戴电子产品打开了大门,有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还”的含义及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落子无悔是下棋的一条重要规则,说的是棋子一旦落下,就不许反悔。面对这一规则,有的下棋者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结果却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了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05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史铁生(1950-2010)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张孝祥(1132-1169)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梦想 追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