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迟明,承矩列陈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 ·何承矩传》,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矩 A任边有功 B当优假之 C 第 D诏自今 E朝旨未便者 F奏禀进 G 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囹圄,这里指监狱。常用来表监狱意思的文言字词还有“缧绁”和“桎梏”。
B.董,指督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
C.俾,指“使”,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意思相同。
D.防,指“防范”,与熟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防”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时,他母亲去世,在丧守期未满时又让他应召赴任,表明了对他的认可。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2)迟明,承矩列陈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5.何承矩生前深受百姓爱戴,身后备受君王敬重。这直接体现在了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6-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年级下学期考前最后一模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

材料二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及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乃率众与辽。明旦,辽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拨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有删改)

材料三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院,时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节选自《宋史》第三百卷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教A指及其未B合逆击之C折其D盛势E以安F众心G然后可H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南阳无令”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含义不同。
B.材料二中“比救至”与成语“比肩接踵”“比权量力”中的“比”含义均不相同。
C.“被甲持戟”与成语“被坚执锐”及《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的“被”含义相同。
D.材料三中的“谒告”与《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听取祁黄羊的建议,让解狐担任南阳令一职,表明他对祁黄羊非常信任。
B.尽管曹操留下密函,并做出明确部署,但面对强敌仍有将领对以少敌众表示怀疑。
C.张辽、李典、乐进率领七千余曹魏军队,在合肥成功抵御了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
D.杨偕审时度势,认为元昊军力强盛,朝廷连年征战无法取胜,可暂答应元昊请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辽复还突围,拨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2)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5.请结合材料概述祁黄羊、李典、杨偕三人公私分明的表现。
2024-05-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2024-05-1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无私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小的善也要采纳,一点一滴的恶也要贬斥。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天和地也会被遮蔽,导致灾难发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敦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曰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嘉,指表彰,与《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谷物成熟并收获后,魏军兵马必定增加,如此数年,曹操的军队便难以对付,因此建议孙权应及早铲除皖地魏军。
B.吕蒙认为,眼下我军士气旺盛,皖城的防守还不太坚固,现在发起进攻,就能一举攻破皖城,而且还能在江水没有完全退尽之前,胜利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拿着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快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时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时不仅要保全壁垒、使阵营坚固,还要保持士气而等待战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5.对于用兵时的“知己”与“知彼”,李靖有怎样的理解?
2024-04-16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履祥少从学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门,二人盖得朱熹之传者。宋将亡,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尝以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乃断自《尚书》,旁采子、史损益之,作《通鉴前编》。他如《论》《孟》《大学》诸经传及礼乐书,各有注,授其门人许谦以传。当时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加,则酸咸顿变。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妙。履祥既没,谦益肆充阐,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尔。” 平生制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屏迹入华山,四方之士不远百里而来受业。其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独不教人以科举之文,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闾垂四十年中外名臣列其行义章凡数十上郡以遗逸应诏,有司请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称为白云先生,卒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同时休宁陈栎、婺源胡一桂,皆以讲明道学见于时云。巙巙知经筵,日劝帝就学。帝欲宠以师礼,固辞不可。帝尝欲观画,巙巙取比干图以进。一日,帝览宋徽宗画称善,巙巙进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 帝问一事谓何,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凡为人主,贵能为君,他非所尚也。其随事规谏,皆类此。尝谓人曰: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元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出里闾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义D章凡E数十上F郡以遗逸G应诏
2.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正义,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词义不相同。
B.既,指已经,与苏轼《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词义相同。
C.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词义不相同。
D.重,指重视、推崇,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重”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采纳多种书籍或增或删,作成《通鉴前编》一书。
B.当时的舆论对何基、王柏评价较高,而金履祥亲自受何、王二人教诲,将他们的知识才华融于一身,著述颇丰,求学之人称呼他为仁山先生。
C.许谦师从金履祥,听闻老师的话后,内心警觉省悟,之后完全学到金履祥学问的精妙之处,并且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却从不以此为傲。
D.巙巙认为,宋徽宗有许多才能,唯独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个身辱国破的下场,国君最重要的是能当一个好君主,然后再重视其他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
(2)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
5.巙巙心愿满足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