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丘灵鞠,吴兴乌程人也。祖系,秘书监。灵鞠少好学,善属文。与上计,仕郡为吏。州辟从事,诣领军沈演之。演之曰:“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卿将来或复如此也。”举秀才,为州主簿。累迁员外郎。

宋孝武殷贵妃亡,灵鞠献挽歌诗三首,云“云横广阶暗,霜深高殿寒”。帝擿句嗟赏。除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出为剡乌程令,不得志。泰始初,坐东贼党锢数年。褚渊为吴兴,谓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灵鞠及沈勃耳。”乃启申之。明帝使著《大驾南讨纪论》。久之,除太尉参军,转安北记室,带扶风太守,不就。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转通直郎,兼中书郎。

升明中,迁正员郎,领本郡中正,兼中书郎如故。时方禅让,太祖使灵鞠参掌诏策。建元元年,转中书郎,中正如故,敕知东宫手笔。寻又掌知国史。明年,出为镇南长史、寻阳相,迁尚书左丞。世祖即位,转通直常侍,寻领东观祭酒。灵鞠曰:“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永明二年,领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武位,谓人曰:“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此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改正员常侍。

灵鞠好饮酒,臧否人物,在沈渊座见王俭诗,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王俭谓人曰:“丘公仕宦不进,才亦退矣。”迁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卒。著《江左文章录序》,起太兴,讫元熙。文集行于世。

选编自《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B.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C.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D.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歌”是指古代在人死亡之后他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B.“党锢”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时候朝廷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与朝政的一种现象。
C.“东宫”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可作为妃嫔的别称。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江东,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灵鞠才华极高,深得他人赞赏。在殷贵妃去世后,他写作的一联诗曾经备受宋孝武帝叹赏;褚渊担任吴兴太守时,也曾对人赞叹说他的才学无人可及。
B.丘灵鞠屡经升迁,深受太祖重视。升明年间,丘灵鞠升任正员郎,领本郡中正,仍旧兼职中书郎。当时正碰上禅让,太祖就让丘灵鞠参加执掌诏书策令。
C.丘灵鞠喜爱文职,不想担任武官。永明二年,在领任了骁骑将军之后,他因为不喜欢担任武职而曾经对人抒发不满之情,并用严厉的言辞表达了对顾荣的埋怨。
D.丘灵鞠爱好饮酒,喜欢评论他人。他曾经贬低王俭的诗文,结果导致王俭心怀不满,以至于后来王俭对着别人嘲讽他,说他做官没有长进,文才也退步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
(2)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2020-09-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2015·北京房山·一模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薄:攻击
C.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亲
2.2.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
2016-11-18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