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丘灵鞠,吴兴乌程人也。祖系,秘书监。灵鞠少好学,善属文。与上计,仕郡为吏。州辟从事,诣领军沈演之。演之曰:“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卿将来或复如此也。”举秀才,为州主簿。累迁员外郎。

宋孝武殷贵妃亡,灵鞠献挽歌诗三首,云“云横广阶暗,霜深高殿寒”。帝擿句嗟赏。除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出为剡乌程令,不得志。泰始初,坐东贼党锢数年。褚渊为吴兴,谓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灵鞠及沈勃耳。”乃启申之。明帝使著《大驾南讨纪论》。久之,除太尉参军,转安北记室,带扶风太守,不就。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转通直郎,兼中书郎。

升明中,迁正员郎,领本郡中正,兼中书郎如故。时方禅让,太祖使灵鞠参掌诏策。建元元年,转中书郎,中正如故,敕知东宫手笔。寻又掌知国史。明年,出为镇南长史、寻阳相,迁尚书左丞。世祖即位,转通直常侍,寻领东观祭酒。灵鞠曰:“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永明二年,领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武位,谓人曰:“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此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改正员常侍。

灵鞠好饮酒,臧否人物,在沈渊座见王俭诗,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王俭谓人曰:“丘公仕宦不进,才亦退矣。”迁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卒。著《江左文章录序》,起太兴,讫元熙。文集行于世。

选编自《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B.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C.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D.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歌”是指古代在人死亡之后他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B.“党锢”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时候朝廷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与朝政的一种现象。
C.“东宫”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可作为妃嫔的别称。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江东,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灵鞠才华极高,深得他人赞赏。在殷贵妃去世后,他写作的一联诗曾经备受宋孝武帝叹赏;褚渊担任吴兴太守时,也曾对人赞叹说他的才学无人可及。
B.丘灵鞠屡经升迁,深受太祖重视。升明年间,丘灵鞠升任正员郎,领本郡中正,仍旧兼职中书郎。当时正碰上禅让,太祖就让丘灵鞠参加执掌诏书策令。
C.丘灵鞠喜爱文职,不想担任武官。永明二年,在领任了骁骑将军之后,他因为不喜欢担任武职而曾经对人抒发不满之情,并用严厉的言辞表达了对顾荣的埋怨。
D.丘灵鞠爱好饮酒,喜欢评论他人。他曾经贬低王俭的诗文,结果导致王俭心怀不满,以至于后来王俭对着别人嘲讽他,说他做官没有长进,文才也退步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
(2)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2020-09-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同志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道:“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顾。”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着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亲自率领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文章以大量的事实,从多个不同角度写了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_,又为材料________________
2020-02-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又在外漂泊十四载。【甲】后又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日渐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对孔子来讲,遵守并提倡礼乐文化,【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秩序、社会安宁。虽然孔子的学说仍根植于旧的社会基础,只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我们不能打破社会环境的局限来苛求古人。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止是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丙】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在某一阶段遭受冷落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古代从政风格臆解》)”。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症结
B.日渐式微
C.根植
D.不止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激情。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藏民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辛,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藏民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彩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

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它当之无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
B.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
C.第二、第三两段,概述李伯安的艺术人生。这两段既写及他超拔出尘的为人,也写及他在绘画上的经历、际遇、风格,点明他昂扬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D.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这一是因为冯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为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与前文内容相契合,与作者自己对李伯安评价很近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伯安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成为一个遗憾。
B.李伯安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
C.《走出巴颜喀拉》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D.《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说明了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
3.为什么说李伯安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是史诗般的作品”?
2018-05-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春,字若木,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高阳、献二县,征授御史。太仆少卿徐兆魁攻李三才,因痛诋顾宪成。春三疏首发其憸邪。出按湖广,请予礼部侍郎郭正域及光禄少卿顾宪成恤典。楚宗人以讦伪王事,锢高墙者甚众,春为讼冤,寻复请释回故宗家属,语甚切至。咸宁知县满朝荐久系,奏请释之,因请并释王邦才、卞孔时。又再疏劾守备中官杜茂,且备陈采榷之害,言:“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帝以湖广地为福王庄田。春三疏力争,帝降旨切责。叶向高致政去,方从哲为首辅。春抗疏言:“今天下人材则朝虚野实,货财则野虚朝实。从哲不能救正,而第于福王则无事不曲从。臣尝叹皇上有为尧、舜之资,而辅佐无人。仅得王家屏、沈鲤,又俱不信用。其余大抵庸恶陋劣,奸回媢嫉之徒,不意至从哲而风益下。臣闻从哲每向人言,辄云内相之意,是甘为万安、焦芳,曾赵志皋,沈一贯之不若也。”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寻丁父艰。天启初,起故官。召为尚宝少卿,历迁光禄卿。五年,魏忠贤党门克新劾春倚恃东林,父作子述,削籍归。

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疏请皇太子出阁,从之。累疏引疾,不允。九年,条上战守之策,并论贼三可击状。帝如议敕行。十一年,黄道周、刘同升等谏杨嗣昌夺情,被贬谪。范景文等疏救,春名与焉。明年正月,削景文籍,置春不问。春为御史,甚有声。及居大僚,循职无咎。会上疏请改折白粮,忤旨,罢归。是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B.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C.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D.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等的典例。
B.首辅,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首席大学土称作首辅。
C.削籍,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方式,官员登记在册,因获罪从官名册中除名即为削籍。
D.出阁,古时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泛指女子出嫁;皇子大婚,亦作“出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为人正直,屡次替人讼冤。他为楚宗人等申辩冤屈,既而言辞恳切尽理地请求释放其故宗家属;他还曾先后上书请求释放满朝荐、王邦才、卞孔时。
B.子春人格独立,绝不屈从权贵。他多次检举太仆少卿徐兆魁为人狠毒、陷害忠良;他断然拒绝魏忠贤同党门克新的拉拢,据理力争,使得对方削籍而归。
C.子春敢于直谏,指出皇帝弊端。他多次上书力争,反对皇帝把湖广大片土地赐给福王作庄田;他上书直言方从哲并非救正之人,皇帝任命其为首辅不妥。
D.子春忠于职守,在职多有作为。他任南京户部尚书时,上书提议有关皇太子的事项,分项陈述守战的策略.分析击溃叛军的必备条件,均被皇帝采纳并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
(2)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7 . 文言文。

田况字元均,其先冀州信都人。晋乱,祖行周没于契丹。父延昭,景德中脱身南归,性沈鸷,教子甚严,累官至太子率府率。况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举进士甲科,补江陵府推官,再调楚州判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举贤良方正,改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寻为陕西宣抚副使,还领三班院。保州云翼军杀州吏据城叛,诏况处置之。既而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况督诸将攻,以敕榜招降叛卒二千余人,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以功迁起居舍人。徙秦州。丁父忧,诏起复,固辞。又遣内侍持手敕起之,不得已,乞归葬阳翟。既葬,托边事求见,泣请终制,仁宗恻然许之。帅臣得终丧自况始。服除,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渭州。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况至,拊循教诲,以期其克自拔,岁余,蜀地晏如。至和元年,擢枢密副使,遂为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遂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始,契丹寇澶州,略得数百人,以属其父延昭。延昭哀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延昭生八男,子多知名,况长子也。保州之役,况坑杀降卒数百人,朝廷壮其决,后大用之。然卒无子,以兄子为后。

论曰:况有文武才略,言事精畅,然欲惩兵骄,乃坑降卒,弗忌阴祸,惜哉!

(节选自《宋史·田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
B.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
C.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
D.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甲科”指参加进士科考试,也可指在该考试得中高第。隋朝始置进士科目,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契丹”一般又称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直到如今俄语称中国,仍然是“契丹”。
C.“起复”指在封建王朝时代,官吏守丧尚未期满而重新起用,明清时称之为“夺情”。
D.“终制”指在父母、祖父母去世之后,按照礼制规定服满三年之丧,其间不得行婚庆之典等,也称“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况年少有大志,喜好读书求学。后来他不但考中了进士,而且参与了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B.田况处事果决,但又残忍无情。在招降后,他将发动叛乱的四百二十九名士兵全部活埋。尽管受到朝廷赏识,但史臣并不以为然。
C.田况为人孝顺,为父守丧三年。在父亲去世后,他托言边疆有事需当面启奏,哭泣着恳求服满三年之丧,仁宗也为之感动并同意了。
D.田况宅心仁厚,十分爱护百姓。在升任右谏议大夫、成都知府之后,他对百姓实施教化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至,拊循教诲,以期其克自拔,岁余,蜀地晏如。
(2)始,契丹寇渲州,略得数百人以属其父延昭。延昭哀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
2018-03-2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过三十,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达奚行远,人马疲,擒贼略尽。常清于幕下潜作捷书,具记井泉次舍,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取读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骇。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常清尝自外还,诸将前谒,德诠见常清始贵,易之,走马突常清驺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诠至廷中,门辄闭,因离席曰:“吾起细微,中丞公过听,以主留事,郎将安得无礼?”因叱曰:须暂假郎将死,以肃吾军。”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遂以状白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会大将有罪,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栽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而安禄山反,帝引见,问何策以讨贼。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天子壮之。明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副使,乘驿赴东京,常清募兵得六万人,然皆佣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以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至,常清不能御,进入上东门,战不利,贼鼓而进,劫官吏,再战于都亭驿,又不胜。引兵守宣仁门,复败。乃语高仙芝曰:“贼锐甚,难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

败书闻,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隶仙芝军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监左右部军,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令死乃甘心。

始,常清败,径入关,欲见上陈讨贼事,至渭南,有诏赴潼关,常清忧惧,为表以谢,且言:“自东京陷,三遣使表论成败,不得对。”又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至是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节选于《新唐书·封常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在文言中有多种释义,最初指独夫,暴君,如,《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指殷纣王,后又指“一人,一农夫”,如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欧阳修《解官后答韩魏公见寄》“老为南亩一夫去,犹是东宫二品臣”。而文中,“一夫奔突则京师危”的“一夫”则指一个士兵。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常清出生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脚。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全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青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以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
2015·北京房山·一模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薄:攻击
C.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亲
2.2.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
2016-11-18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3-14高二下·吉林松原·期末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谓庾亮曰:“怀祖清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太尉、司空频辟,又除尚书吏部郎,并不。历庾冰征虏长史。时庾翼镇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兽入府,欲移镇避之。述与冰笺曰:“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盖不少矣。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述出补临海太守,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但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坐客辨驰:纵横
B.而述处之恬如也恬如:安然,无动于中
C.怀祖清简责贞:坚贞
D.并不行:施行
2.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述真率的一组是     (       )
①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②历观古今,鉴其遗事
③莅政清肃,终日无事            ④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
⑤既云堪,何为复让               ⑥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每每克制自己,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
A.王述性情沉稳恬静。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他看到王导每次说话时,在座的都赞美,便严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王导为之改容。
B.王述在大事的处理上有见识。庾翼因镇所多次出现妖怪之事,又有猛兽进入官府,于是想要迁移镇所
C.王述不讲究那些虚假谦让。儿子坦之曾劝父亲在接受官职时按惯例应谦让,王述认为既然胜任就不必谦让,并对儿子作出了不如自己的评价。
D.王述性子急躁但能够克制。在一次吃鸡蛋时发生的趣事足以说明他性情急躁,但他担当重任后,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2)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2016-11-18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