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丘灵鞠,吴兴乌程人也。祖系,秘书监。灵鞠少好学,善属文。与上计,仕郡为吏。州辟从事,诣领军沈演之。演之曰:“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卿将来或复如此也。”举秀才,为州主簿。累迁员外郎。

宋孝武殷贵妃亡,灵鞠献挽歌诗三首,云“云横广阶暗,霜深高殿寒”。帝擿句嗟赏。除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出为剡乌程令,不得志。泰始初,坐东贼党锢数年。褚渊为吴兴,谓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灵鞠及沈勃耳。”乃启申之。明帝使著《大驾南讨纪论》。久之,除太尉参军,转安北记室,带扶风太守,不就。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转通直郎,兼中书郎。

升明中,迁正员郎,领本郡中正,兼中书郎如故。时方禅让,太祖使灵鞠参掌诏策。建元元年,转中书郎,中正如故,敕知东宫手笔。寻又掌知国史。明年,出为镇南长史、寻阳相,迁尚书左丞。世祖即位,转通直常侍,寻领东观祭酒。灵鞠曰:“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永明二年,领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武位,谓人曰:“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此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改正员常侍。

灵鞠好饮酒,臧否人物,在沈渊座见王俭诗,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王俭谓人曰:“丘公仕宦不进,才亦退矣。”迁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卒。著《江左文章录序》,起太兴,讫元熙。文集行于世。

选编自《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B.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C.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D.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歌”是指古代在人死亡之后他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B.“党锢”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时候朝廷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与朝政的一种现象。
C.“东宫”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可作为妃嫔的别称。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江东,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灵鞠才华极高,深得他人赞赏。在殷贵妃去世后,他写作的一联诗曾经备受宋孝武帝叹赏;褚渊担任吴兴太守时,也曾对人赞叹说他的才学无人可及。
B.丘灵鞠屡经升迁,深受太祖重视。升明年间,丘灵鞠升任正员郎,领本郡中正,仍旧兼职中书郎。当时正碰上禅让,太祖就让丘灵鞠参加执掌诏书策令。
C.丘灵鞠喜爱文职,不想担任武官。永明二年,在领任了骁骑将军之后,他因为不喜欢担任武职而曾经对人抒发不满之情,并用严厉的言辞表达了对顾荣的埋怨。
D.丘灵鞠爱好饮酒,喜欢评论他人。他曾经贬低王俭的诗文,结果导致王俭心怀不满,以至于后来王俭对着别人嘲讽他,说他做官没有长进,文才也退步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
(2)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2020-09-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同志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道:“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顾。”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着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亲自率领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文章以大量的事实,从多个不同角度写了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_,又为材料________________
2020-02-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13-14高二下·吉林松原·期末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谓庾亮曰:“怀祖清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太尉、司空频辟,又除尚书吏部郎,并不。历庾冰征虏长史。时庾翼镇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兽入府,欲移镇避之。述与冰笺曰:“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盖不少矣。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述出补临海太守,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但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坐客辨驰:纵横
B.而述处之恬如也恬如:安然,无动于中
C.怀祖清简责贞:坚贞
D.并不行:施行
2.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述真率的一组是     (       )
①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②历观古今,鉴其遗事
③莅政清肃,终日无事            ④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
⑤既云堪,何为复让               ⑥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每每克制自己,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
A.王述性情沉稳恬静。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他看到王导每次说话时,在座的都赞美,便严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王导为之改容。
B.王述在大事的处理上有见识。庾翼因镇所多次出现妖怪之事,又有猛兽进入官府,于是想要迁移镇所
C.王述不讲究那些虚假谦让。儿子坦之曾劝父亲在接受官职时按惯例应谦让,王述认为既然胜任就不必谦让,并对儿子作出了不如自己的评价。
D.王述性子急躁但能够克制。在一次吃鸡蛋时发生的趣事足以说明他性情急躁,但他担当重任后,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2)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2016-11-18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3-14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朝臣莫能焉尚:推崇
C.侪类以此之少:轻视
D.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官去:辞职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藩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式乾殿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好言伤物乱易整,不武
D.济时伸脚局下,皓讥焉非能水也,绝江河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C.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2016-11-18更新 | 10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河北省衡水二中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