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故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又在外漂泊十四载。【甲】后又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日渐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对孔子来讲,遵守并提倡礼乐文化,【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秩序、社会安宁。虽然孔子的学说仍根植于旧的社会基础,只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我们不能打破社会环境的局限来苛求古人。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止是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丙】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在某一阶段遭受冷落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古代从政风格臆解》)”。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症结
B.日渐式微
C.根植
D.不止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3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激情。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藏民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辛,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藏民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彩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

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它当之无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
B.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
C.第二、第三两段,概述李伯安的艺术人生。这两段既写及他超拔出尘的为人,也写及他在绘画上的经历、际遇、风格,点明他昂扬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D.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这一是因为冯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为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与前文内容相契合,与作者自己对李伯安评价很近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伯安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成为一个遗憾。
B.李伯安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
C.《走出巴颜喀拉》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D.《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说明了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
3.为什么说李伯安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是史诗般的作品”?
2018-05-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春,字若木,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高阳、献二县,征授御史。太仆少卿徐兆魁攻李三才,因痛诋顾宪成。春三疏首发其憸邪。出按湖广,请予礼部侍郎郭正域及光禄少卿顾宪成恤典。楚宗人以讦伪王事,锢高墙者甚众,春为讼冤,寻复请释回故宗家属,语甚切至。咸宁知县满朝荐久系,奏请释之,因请并释王邦才、卞孔时。又再疏劾守备中官杜茂,且备陈采榷之害,言:“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帝以湖广地为福王庄田。春三疏力争,帝降旨切责。叶向高致政去,方从哲为首辅。春抗疏言:“今天下人材则朝虚野实,货财则野虚朝实。从哲不能救正,而第于福王则无事不曲从。臣尝叹皇上有为尧、舜之资,而辅佐无人。仅得王家屏、沈鲤,又俱不信用。其余大抵庸恶陋劣,奸回媢嫉之徒,不意至从哲而风益下。臣闻从哲每向人言,辄云内相之意,是甘为万安、焦芳,曾赵志皋,沈一贯之不若也。”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寻丁父艰。天启初,起故官。召为尚宝少卿,历迁光禄卿。五年,魏忠贤党门克新劾春倚恃东林,父作子述,削籍归。

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疏请皇太子出阁,从之。累疏引疾,不允。九年,条上战守之策,并论贼三可击状。帝如议敕行。十一年,黄道周、刘同升等谏杨嗣昌夺情,被贬谪。范景文等疏救,春名与焉。明年正月,削景文籍,置春不问。春为御史,甚有声。及居大僚,循职无咎。会上疏请改折白粮,忤旨,罢归。是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B.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C.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D.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等的典例。
B.首辅,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首席大学土称作首辅。
C.削籍,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方式,官员登记在册,因获罪从官名册中除名即为削籍。
D.出阁,古时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泛指女子出嫁;皇子大婚,亦作“出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为人正直,屡次替人讼冤。他为楚宗人等申辩冤屈,既而言辞恳切尽理地请求释放其故宗家属;他还曾先后上书请求释放满朝荐、王邦才、卞孔时。
B.子春人格独立,绝不屈从权贵。他多次检举太仆少卿徐兆魁为人狠毒、陷害忠良;他断然拒绝魏忠贤同党门克新的拉拢,据理力争,使得对方削籍而归。
C.子春敢于直谏,指出皇帝弊端。他多次上书力争,反对皇帝把湖广大片土地赐给福王作庄田;他上书直言方从哲并非救正之人,皇帝任命其为首辅不妥。
D.子春忠于职守,在职多有作为。他任南京户部尚书时,上书提议有关皇太子的事项,分项陈述守战的策略.分析击溃叛军的必备条件,均被皇帝采纳并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
(2)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5·北京房山·一模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薄:攻击
C.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亲
2.2.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
2016-11-18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2015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13-14高二下·吉林松原·期末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谓庾亮曰:“怀祖清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太尉、司空频辟,又除尚书吏部郎,并不。历庾冰征虏长史。时庾翼镇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兽入府,欲移镇避之。述与冰笺曰:“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盖不少矣。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述出补临海太守,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但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坐客辨驰:纵横
B.而述处之恬如也恬如:安然,无动于中
C.怀祖清简责贞:坚贞
D.并不行:施行
2.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述真率的一组是     (       )
①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②历观古今,鉴其遗事
③莅政清肃,终日无事            ④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
⑤既云堪,何为复让               ⑥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每每克制自己,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
A.王述性情沉稳恬静。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他看到王导每次说话时,在座的都赞美,便严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王导为之改容。
B.王述在大事的处理上有见识。庾翼因镇所多次出现妖怪之事,又有猛兽进入官府,于是想要迁移镇所
C.王述不讲究那些虚假谦让。儿子坦之曾劝父亲在接受官职时按惯例应谦让,王述认为既然胜任就不必谦让,并对儿子作出了不如自己的评价。
D.王述性子急躁但能够克制。在一次吃鸡蛋时发生的趣事足以说明他性情急躁,但他担当重任后,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2)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2016-11-18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