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①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梦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 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②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最也,使天下见之。”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注】①薛公:指孟尝君。②果:公子果,周君的另一个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出A必德B齐C齐得东D国E已而益强F而薛G世H世无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同“借”,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的“藉”意思相同。
B.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意思相同。
C.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中的“让”意思相同。
D.于,表比较,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庆劝说薛公时,并没有直接说出目的,而是以替齐国着想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B.游腾劝说楚王时,把周君安排士兵迎接秦兵一事解释为名义上是拿着兵器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让楚王化怒为喜。
C.司寇布借函冶氏的故事劝说周君,认为周最能真诚侍奉周王,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D.周最游说秦王时,强调西周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认为秦国侵犯西周必会惹起众怒,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2)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5.游腾劝说楚王时为什么会用智伯、桓公的例子?请简要说明。
2024-06-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部分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经侯往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众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文侯御[A]廪灾[B]文侯素服[C]辟正殿[D]五日[E]群臣皆素服[F]而吊[G]公子成父[H]独不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子故意偷换概念,将经侯所问的“宝”“器”理解为美德和人才,显示出对国家实力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让经侯无地自容,甚至因此羞愧而死。
B.晋平公打造了一辆超级赛车,装饰极尽奢华,号称耗费千金,此举招致田差批评,他认为人各有职分,国君应以治国为务,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
C.藏宝库发生火灾,魏文侯穿上白衣并避离正殿以示自我贬责,群臣也穿着白衣前来慰问,可是公子成父却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魏文侯很不高兴。
D.三则故事都紧扣“反质”这个话题,意思是说,治国要回到本质,防止过分讲究排场,力戒奢侈淫靡,这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的主张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
(2)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
5.田差劝谏晋平公和公子成父劝谏魏文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24-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二:

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晏子,君子也!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简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反,命门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上》)

【注】①曾子:名参,字子舆。②子思:即孔极,字子思。孔子的孙子。③晏子:晏婴,字仲,史称晏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婴闻君子A有讥于B婴C是以来D见E如F婴者G岂能以道H食人者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指破旧,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B.“吾假人”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两句中的“假”意思不同。
C.相,指观察,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再拜其辱”与《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两句中的“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不接受鲁国国君的馈赠,鲁国使者对此不解,认为这是国君主动送给曾子的,可以接受。
B.田子方派人给孔伋送去白狐皮做的衣服,担心他不接受,便说了一些理由,但孔伋并没有接受。
C.孔子赞扬晏子能根据三位国君的不同情况来侍奉他们,但对晏子不能善待手下人的做法不满。
D.在听完晏子的阐述后,孔子以礼送别晏子,又告诉门人,晏子不自夸不自傲,是真正的君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2)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孔子具有哪些良好品质。
2024-05-2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乎。孟子曰:哉,夫高皇之为诗也!有越人于此,弯弓而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兄弟弯弓而射我,我则泣涕而道之,无他,威之也。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栗。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观秦怒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邺说王音曰:邺闻,人情愿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详。夫咸而不见异,亲而不见殊,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

由此观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节选自《反经·卷八杂说·恩生怨》)

材料二:

(晋)惠公之立,秦地及里克①,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菑流行,国家代有,救菑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號射谋,不与秦粟,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①,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节选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是晋献公开疆拓土的得力副手。②御右:御手和护卫合称御右。国君在战车中间,御手在左,护卫在右。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小弁》B之怨C亲D亲E也F亲G亲H仁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文中指固陋、浅薄,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
B.刺,文中指指责、讽刺,与《屈原列传》中“以刺世事”的“刺”意思相同。
C.“斗士倍我”与“倍秦地及里克”中的“倍”意思相同,都指加倍、增加。
D.而,文中表示递进,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杜邺看来,在对待与自己关系亲近或疏远的人时,态度本来就该不同,这是人之常情。
B.高子认为《小弁》是小人所作,孟子举了自己曾被兄弟用弓箭射的经历来反驳他的观点。
C.秦缪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向庆郑询问建议,庆郑却认为秦国攻打晋国也是应该的。
D.晋国发生饥荒后向秦国请求援助,当时在是否援助晋国一事上,百里奚与豹的看法相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
(2)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5.两则材料对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请简要说明。
2024-05-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以告令师,作《汤誓》。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瞻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夏A德若兹B今C朕必往D尔尚及予E一人F致天之罚G予H其大理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文中指握、持,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把”意思相同。
B.格,文中指来、至,与《大学之道》中“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
C.啬,文中指种植谷物,后作“穑”。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D.振,文中指救济,这与《屈原列传》中“新浴者必振衣”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耽于逸乐,纵欲放荡。成汤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于是起兵讨伐夏桀。
B.夏桀耗尽民众的力量,掠夺他们的财富,使他们消极怠惰,怨恨不合,最终使得自己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C.国家的祸福盛衰不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而在于国君。国君贤明,国家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D.尧帝作为圣贤君主,品德正直高尚,崇尚简朴,治理国家依靠贤臣,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
(2)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5.请结合材料,概述成汤灭夏建商的原因。
2024-05-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5月二模(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太祖由是器重焉。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材料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其主无入朝。江南主信之,遂称疾固辞,且言:“谨事大朝,冀全济也。今若此,有死而已!”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彬中立A不倚B非C公事D未尝造门E群居F燕会G亦所H罕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须,文中指片刻、一会儿,与《促织》中“斯须就毙”的“斯须”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最终、终于,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不同。
C.窃,文中指悄悄地,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意思相同。
D.一,文中指全部,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幼年抓周时,他左手拿干、戈,右手拿俎、豆,还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不看,人们都觉得他很不一般。
B.在曹彬率兵攻打南唐前,太祖曾许诺等灭了南唐就提拔他做使相,但后来以还未灭掉刘继元为由,未兑现诺言。
C.虽然灭掉南唐立了大功,但曹彬为人谦虚、言语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
D.在接连被宋军打败的危急时刻,李煜派遣学士徐铉出使宋朝,请求宋太祖暂缓进攻,但太祖决意要灭掉南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5.材料二提到宋太祖告诫曹彬出师南唐“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曹彬是如何落实宋太祖的告诫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5-1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仲可谓不知本者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中“本”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而要远离。
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5.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25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去:‘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闻。”上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H匡天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数,屡次,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列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5.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主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2024-04-25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测试(十一)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