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迁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予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久之,以早引去,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同济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卿可谓A责难B于君C恐D无以副E卿此意F可悉意G辅朕H同济I此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因”意为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的“因”意思不同。
B.文本一“至议变法”的“至”与文本二“至简而不烦”的“至”意思相同。
C.文本一“上以为然”的“然”与文本二“安石曰:‘不然’”的“然”意思相同。
D.“人言不足恤”的“恤”意为顾念,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B.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对自己决定了的事从不改变;经常引经据典与朝中大臣们争辩变法事宜,大家都驳不倒他。
C.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
D.在国用不足问题上,王安石认为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概括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具体内容。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曰:“以记吾过,且旌人”。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 ①带:又称“叔带”,襄王之弟。②龙: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初A定B欲发兵C恐他乱D起E是以F赏从亡G未至H隐者介子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欲隐”的“隐”是隐藏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中的“隐”含义相同。
B.“未图其功”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唯君图之”中的“图”的含义相同。
C.“且旌善人”的“善”是好、善良的意思,与《鸿门宴》的“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城内的人,上层为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子推说晋文公能登王位,是因天意而不是臣子的功劳。
B.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劝他向晋文公求赏,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是没有能够找到,最后只好在绵上封田警示自己并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人。
D.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不再贫贱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焉知之?
5.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与“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封”含义不同。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
C.“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有”含义不同。
D.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白色的丧服。而文中的“缟素”则比喻质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行,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一些将领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为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闵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后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上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今杀王以天子,天子听,罢兵;不听,乃力战。皆曰。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立余善为东越王。后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选自《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吴破A东瓯B受C汉购D杀E吴王F丹徒G以故H皆得不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通假字,通“叛”,文中还有与此类似的情况,如“谕意指”中的“指”。
B.孝惠,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且,将、将要之意,与下文“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中的“且”意思不同。
D.谢,致歉、谢罪之意,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附汉室之后,东越虽然内部争斗不断,但还是一直受到汉朝廷的分封和荫蔽,即便到最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B.庄助反驳田蚡,既有“能帮理当要帮”的道德高度,又有“秦时弃之”的现实情况的考量,说服力强。
C.面对不配合的会稽太守,庄助只好采用杀鸡骇猴之策,迫使太守发兵,由海上解救东瓯。
D.大行王恢带着一种便宜了东越王的心态,不再举兵前进,而是派使者将情况回报天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
5.汉室天子认为东越人“数反覆”。请在文中找出其具体表现。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 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腊月A 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H以降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
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获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淄博实验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起也A将亡B赖子存之C非起也D敢专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通“罹”,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B.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直译为“您”。
C.耻,以⋯⋯为耻,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不同。
D.归,归附之意,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声名远播,故而荫及儿子桓子。
B.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义,对叔向的祝贺由不解到欣然接受,并且由衷感激。
C.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权贵,做高官无骄傲自满之色。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5.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国人其中子”中的“立”与《项脊轩》中“而母立于兹”中的“立”意思不同。
C.“我安归矣”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不同。
D.“常善人”中的“与”,指帮助;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何待,等待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未之有也”句式相同。
C.安,哪里,“安”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意义相同。
D.诚,诚心,“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竭诚以待下”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谪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
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
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
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醳:(shì)通,释放。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秦已说赵王A而得相约从亲B然恐秦C之攻诸侯D败约E后负F念莫可G使用于秦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B.见,表被动,与《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于”用法相同。
C.乃,意为“于是”,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含义不同。
D.善,意为“好好地”,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陪楚相喝酒时因楚相亡壁而被门客诬陷盗璧,在鞭答之辱后,一直没有承认盗璧,最终得以释放。
B.张仪曾入楚,不得志;又谒见同门,希望得到推荐,竟遭拒绝和羞辱;后怒而入秦,先为客卿,最终相秦。
C.张仪和妻子关于舌头在否的玩笑表现了他的自知和自信,同门苏秦也赞其“贤士”,并自认才不及张仪。
D.张仪在秦国得到任用后,得知苏秦曾暗中帮助自己,便亲自去感谢苏秦,并保证在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5.苏秦为什么要屡次责备、羞辱张仪?
2024-05-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