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7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华,字茂先,少贫,乡人刘放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戎夏怀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颜,颜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久之,论前后忠勋,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中诏敦譬,乃受。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B.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C.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D.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古时称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的人为“孤”,以此说明张华的生活状况。
B.造次必以礼度,“造次”主要意义有“仓促”和“鲁莽”,在这里引申为行为举止。
C.远夷宾服,“宾服”为恐惧、畏惧之意。借远国的畏惧,突出张华杰出的外交才能。
D.以华庶族,“庶族”是与“士族”特权阶级相对应的概念,指普通百姓出身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业深厚广博,气度见识深远。他图纬方伎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阅读,直到阮籍的欣赏才让他声名大噪。
B.张华举止合乎礼度,行事又非常的谨慎。武帝非常欣赏张华的才华,大家也都认为他的才能甚至比得上子产。
C.张华非常熟悉礼仪宪章等制度,并且擅长词章,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张华也因为这些声誉更盛。
D.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过于强盛,作《女史箴》来讽劝。贾后虽凶暴残忍,但还是敬重张华,没有因此而迫害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2)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5.阮籍评价张华“王佐之才”,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东周列国志(节选)》)

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

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子说退秦师”与“敢以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烛武再拜曰”与“卮酒安足”(《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
C.“子郑三世”与“吾得兄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衮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勃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

合战未几,樊爱能引骑兵先遁,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曾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曰: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平之战》)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皇帝A时为宿B卫将C谓同列D曰E主危F如G此H吾属何J得K不致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庆幸,文中指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词义不同。
B.乘,是登上之义,文中指率领士卒登上高处,与《氓》中“乘彼垣,以望复关”的“乘”词义相同。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D.己亥,干支,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中“丙申”作用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汉主刘崇认为后周皇帝刚死,谋划进犯后周,向契丹借兵,但见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
B.后周世宗面对北汉入侵,在战争形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兵冒着流矢飞石督战,鼓舞士气。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分为左右两翼,各自率领两千人部队前进战斗,士兵以一当百,击溃敌军。
D.皇帝借诛杀望风逃跑的樊爱能等军官,整肃军纪,树立军威。由此,骄横将领和怠惰士兵知道军法可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5.请简要概括后周在高平之战取胜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冶字仁卿,真定栾城人。登金进士第,调高陵簿,未上,辟知钧州事。岁壬辰,城溃,冶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间,聚书环堵,人所不堪,冶处之裕如也。

世祖在潜邸,闻其贤,遣使召之,且曰:素闻仁卿学优才瞻,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既至,问河南居官者孰贤,对曰:险夷一节,惟完颜仲德。又问完颜合答及蒲瓦何如,对曰:二人将略短少,任之不疑,此金所以亡也。又问魏征何如,对曰:征忠言谠论知无不言以唐诤臣观之征属第一又问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对曰:今以侧媚成风,欲求魏征之贤,实难其人。又问今之人材贤否,对曰:天下未尝乏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今儒生有如魏璠、王鄂、郝经辈,皆有用之材,又皆贤王所尝聘问者,举而用之,何所不可,但恐用之不尽耳。然四海之广,岂止此数子哉!

又问天下何以治之,对曰:夫治天下,难则难于登天,易则易于反掌。盖有法度则治,控名责实则治,进君子退小人则治。如是而治天下,岂不易于反掌乎?无法度则乱,有名无实则乱,进小人退君子则乱。如是而治天下,岂不难于登天乎?

又问昨地震何如,对曰:今之地震,或奸邪在侧,或女谒盛行,或谗慝交至,或刑罚失中,或征骤举。五者必有一于此矣。夫天之爱君,如爱其子,故示此以警之耳。苟能辨奸邪,去女谒,屏谗慝,省刑罚,慎征伐,上当天心,下协人意,则可转咎为休矣。世祖嘉纳之。

冶晚家元氏,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及世祖即位,复聘之,欲处以清要,冶以老病,恳求还山。至元二年,再以学士召,就职期月,复以老病辞去,卒于家,年八十八。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征忠言A谠论B知C无不言D以唐诤臣E观之F征G属H第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干支纪年,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不同。
B.“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C.当,意为应当,与《墨子》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相同。
D.伐,意为讨伐、进攻,与《老子》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冶进士出身,做过钧州的知州。钧州城被攻破后,他更换服装北上渡河,流落于忻州、崞州间,面对艰苦的环境,能泰然处之。
B.李冶对金朝的一些官员较为了解,如他认为完颜仲德有治理混乱的能力,完颜合答和蒲瓦二人缺少用兵的谋略,不宜被重用。
C.李冶敢于直言,指出朝廷现在谄媚成风,要想寻找像魏征那样贤德的人是困难的;另外,他还建议世祖提拔任用儒生如魏璠等人。
D.晚年的李冶受到朝廷重视,在至元二年被朝廷征召到京担任学士。他任职不到一个月就以年老多病辞职离去,后在家中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
(2)上当天心,下协人意,则可转咎为休矣。
5.元世祖询问李冶对于地震的看法,李冶进行了回复。关于李冶的回复,你有怎样的评价?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令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后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伏谢不受印”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含义相同。
B.“君薄淮阳邪?”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含义不同。
C.“迨太后崩”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含义相同。
D.“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与“二三其德”(《氓》)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既辞行,过大行令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2)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庇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谤者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著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注】①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如“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②宿留:谓存之于心。③皆省:计虑省察。④埃塔:尘埃。⑤自见:显露自己。⑥规规谫谫:浅陋拘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视世之A规规谫谫B无居士之C高情D逸兴E虽为F官G岂能F辨治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比,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明、清两代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
B.丁内艰,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又称“丁内忧”“丁母忧”。“丁”,指遭逢。
C.鲜,少,与《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意思相同。
D.顾,表转折,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的先辈中有曾在中央或地方任职的,他也颇有文才,文章曾被督学评定为第一名,但户部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
B.洧南居士多次向太守进言利弊,又主持开采了郎山煤,疏导了九河;做清苑主簿时,当地百姓因他仁义宽容而喜爱他。
C.洧南居士收养抚恤姻亲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将家产分给别人;他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但都尊敬佩服他。
D.洧南居士喜好藏书,他听到有好的书,就用多种方法去买;他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并把他的告诫之语刻在石头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
(2)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
5.归有光从哪些方面对洧南居士做了怎样的评价?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二: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使荀息A以屈产之乘B为庭实C而加以垂棘之璧D以假道E于虞F而伐虢G虞公滥于宝H与马而欲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厚,变厚,与《庖丁解牛》中“以无厚入有间”的“厚”意思一样。
B.材料一中“何厌之有”与材料二中“必不吾受”都是宾语前置句。
C.辅,意思是辅助,与成语“相辅相成”中“辅”意思一样。
D.操,意思是拿着,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中“操”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就会成为能够为秦国提供困乏物资和行李的东道主,这对秦国没有坏处。
B.秦穆公曾经给予过晋惠君好处,但晋惠君出尔反尔,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烛之武说退秦军的一大有利证据。
C.晋献公想从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但他舍不得拿出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因为他担心宝物被送出却达不到目的。
D.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关系,如果借道给晋国,虞国也会随着虢国的灭亡很快灭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
5.从以上两则材料看,秦伯听取建议退兵而虞公不听取建议亡国都跟贪图“利益”相关,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槩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已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铖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槩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槩王入之。左司马戌及息而还,败吴师于雍澨,伤。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谓其臣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子,可哉!三战皆伤,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瓦不仁A其臣B莫有C死D志E先F伐之G其卒H必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渡过,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意义相同。
B.恶,讨厌,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恶”意义不同。
C.说,通“脱”,免除,与“说怿女美”(《邶风·静女》)中的“说”意义不同。
D.已卯,干支纪年,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中的“壬戌”同为纪年。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攻楚,楚国左司马戌仔细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决定依据汉江,和子常分头御敌,以便能快速退敌。
B.武城黑和史皇从不同角度分析,劝子常率先行动,子常听取二人建议但没成功,想逃跑被史皇拦下。
C.楚国军队连战连败,有时饭都来不及吃,吴国军队很快攻进郢都,并按照官爵尊卑住进了楚国宫室。
D.左司马戌曾是吴国臣子,不愿被吴国擒获,战死后吴句卑藏好左司马戌的躯体并带着他的头逃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2)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
5.文中夫槩王这一人物个性鲜明,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臣B而割C其主D之地E以外交F强G虎狼H之秦I以侵J天下K卒L有秦M患N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害,是“担忧”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君亦无所害”的“害”意思不相同。
B.诚,是“诚心诚意”的意思,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C.危,是“危险,不安全”的意思,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中的“危”意思不相同。
D.安,是“使⋯⋯安定”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极力奉承楚王是贤君,楚国有称霸天下的国力,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国家侍奉的对象,为后面游说作了铺垫。
B.苏秦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
C.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楚王表示早就看透秦国的野心,但韩、魏等国畏秦,担心与他们深入谋划合作反而会让自己落入秦国的圈套。
D.苏秦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游说。他在极力渲染合纵的美好前景后,集中攻击连横战略的弊端,使楚王确信合纵是正确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2)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苏秦向楚王所说的“合纵之利”。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