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圭璧,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戄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宝,意为“珍视”,与《谏逐客书》中“可宝者多”的“宝”意思相同。
C.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所以,表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重点高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 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腊月A 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H以降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
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获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024-06-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淄博实验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槩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已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铖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槩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槩王入之。左司马戌及息而还,败吴师于雍澨,伤。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谓其臣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子,可哉!三战皆伤,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瓦不仁A其臣B莫有C死D志E先F伐之G其卒H必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渡过,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意义相同。
B.恶,讨厌,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恶”意义不同。
C.说,通“脱”,免除,与“说怿女美”(《邶风·静女》)中的“说”意义不同。
D.已卯,干支纪年,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中的“壬戌”同为纪年。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攻楚,楚国左司马戌仔细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决定依据汉江,和子常分头御敌,以便能快速退敌。
B.武城黑和史皇从不同角度分析,劝子常率先行动,子常听取二人建议但没成功,想逃跑被史皇拦下。
C.楚国军队连战连败,有时饭都来不及吃,吴国军队很快攻进郢都,并按照官爵尊卑住进了楚国宫室。
D.左司马戌曾是吴国臣子,不愿被吴国擒获,战死后吴句卑藏好左司马戌的躯体并带着他的头逃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2)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
5.文中夫槩王这一人物个性鲜明,请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编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文中指略尽绵薄。尘露,微尘滴露,比喻微末不足道。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其人,王佐才也”是判断句;“初未第,来东都”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杜牧”。
D.“拜侍御史”中的“拜”和“介胄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来到东都洛阳。
B.崔郾和吴武陵认为杜牧有才华,一起推荐他参加贤良方正科的考试。
C.杜牧走上仕途后,多次升迁,曾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这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诗情豪迈,用语惊人,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称为“小杜”“大杜”。
3.吴武陵为什么向崔郾推荐杜牧?
2024-04-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彦博宇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署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鞠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

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

(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

【注】申覆:申请审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将序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章惇A秉政B言者论彦博C朋附司马光D诋毁先烈E降太子少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的“居”与《侍坐篇》中“居则曰”的“居”意义相同。
B.文中“坐不实贬”句中“坐”与《登泰山记》中“与子颍坐日观亭”中“坐”用法相同。
C.“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
D.“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彦博司空职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
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
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入槛车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
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诬陷彦博,并且彦博又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的过失,彦博因此遭到贬官。
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不遂A乘之B待彼悔C前之非D改过E恤下而抚F其民G则难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湣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材料一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材料二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材料二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左都御史                      拜:授予官职
B.在班列中最为耆硕        耆硕:高年硕德者
C.饥民,捕盗贼                      振:救济、救助
D.文升老,连求去                 疏:一种文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
B.大理卿,大理寺长官,掌平决狱讼,是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位九卿之列。
C.藉田,也叫“籍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以奉祀宗庙,寓劝农之意。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B.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C.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D.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考中进士后,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南京大理卿。平定满四之乱后,又被记功 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B.马文升因为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方面,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所以在兵部任职十三年。
C.马文升辞官在家后,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到时政时,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D.马文升注重气节,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后,有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2)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绝游宴。
2024-04-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兖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


【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北汉主。③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B.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C.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D.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
B.“将万馀骑如晋阳”与《屈原列传》中“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前一年是辛卯,后一年是癸巳。
D.“吾属何得不致死”和《过秦论》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的“属”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
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
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群臣为何阻止周世宗亲征?请简述。
2024-01-18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试题(五)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②刑:通。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5.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