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主击秦将姚献,败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韦伐帅众一万攻南安。城中大饥。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穷蹙,舆榇出降,并沮渠兴国送上邽。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广宁,泣谓其父遗曰:“大人荷国宠灵,居藩镇重任。今本朝颠覆,岂得不率见众唱大义以殄寇雠!”遗曰:“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不如择王族之贤者,奉以为主而伐之,庶有济也。”楷乃筑坛誓众,二旬之间,赴者万余人。会遗病卒,楷不能独举,亡奔河西。

檀道济等进至济上,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草谷,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之。朱脩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魏克滑台,执脩之及东郡太守中谟,虏获万余人。

于是魏南大水,民多饿死。尚书令刘絜言于魏主曰:“自顷边寇内侵,戎车屡驾。天赞圣明,所在克殄。方难既平,皆蒙优锡。而郡国之民,虽不征讨,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实经世之大本,府库之所资。今自山以东,遍遭水害,应加哀矜,以弘覆育。”魏主从之,复境内一岁租赋。

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恟惧,将溃。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妄而斩之。对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夏主:十六国大夏皇帝赫连定。②秦:西秦,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政权。③檀道济:南北朝刘宋开国元勋,曾率军攻北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旦A魏军B见之C谓道济D资粮E有余F以降者G为H妄而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文中意思是到,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事,文中指大事,与《论语·颜渊》“请事斯语矣”中的“事”含义不同。
C.辛酉,文中指辛酉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鄙,文中指边邑,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攻打西秦,西秦君主投降,秦太子出逃,与其父商量对策,其父拒绝接受皇位。要秦太子另外寻找贤人继承大秦的皇位。
B.檀道济攻打北魏,多次与北魏作战,多半获胜,北魏叔孙建等人焚烧了檀道济军队的粮草,阻止了檀道济前进,后导致刘宋军队大败。
C.北魏尚书令刘絜认为战事已经平息,应该妥善抚慰和可怜这些受灾的百姓,弘扬朝廷一向保护和养育百姓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檀道济的士兵中有逃亡北魏的,把刘宋军中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檀道济采用瞒天过海之策,保全了军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
(2)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
5.西秦最终被大夏大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展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集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君服视其品秩于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授。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含,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

归奔母丧。丧毕,除广东布政使。肇庆大水,先生上灾伤状,不待报,辄发聚赈之。市舶阉书眷横甚,番禺知县高瑶发其赃钜万,都御史宋受不敢话。先生移文奖瑶,眷深憾之。眷乃证先生党比属官,上怒,遣刑部员外郎李行会巡按御史徐同爱共轴。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褧曰:“死即死耳,不敢以私恨陷正人也。”爱书入,诏锦衣官速问,士民数万人央舟而哭。至南昌,疾作,卒于石事寺,年五十八。友人张元祯殓以疏络,或咎其薄,元祯曰:公平生清苦,殓以时服,公志也。

(节选自黄宗羲《明懦学案》)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

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夺”与《齐祖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B.弥封,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弥”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意思不同。
C.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D.囹圄,指监狱。成语“身陷图图”即指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受苦;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选从小端正诚实,不苟言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丘文庄看到他,说他是个古代的君子,将他的文章评为会试第一。
B.陈选勇于表达意见。他上奏章为被贬谪的罗一峰辩护,也曾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他的意见虽未被完全采用,但其风采令人敬畏。
C.陈选为官决策果敢。肇庆发大水和广寇流入赣州时,他上报朝廷但不等朝廷回复,就开仓赈济百姓、派遣士兵平叛。
D.陈选一生清苦,为政崇尚简易。因母亲去世而离任时,行李只有一辆车罢了,士民嚎哭着为他送行,给他立了一座生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
(2)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褧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
5.材料一中说“眷深憾之”,材料二中说“眷憾选甚”,请简要概括韦眷“憾选”的原因。
2024-01-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的字母。
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C无名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之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累,飞蓬随风飘行。比喻人的行止不能自主,飘忽不定。本文指隐居。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因亦谓道家为黄老。
C.数,屡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归,回去,与《侍坐章》里“咏而归”的“归”词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孔子所问之礼已过时,君子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道家和儒家对礼制的不同态度。
B.孔子认为老子的言谈无法忖度和知晓,用龙来比喻他,含有钦佩的意思,也隐有对老子的批评之意。
C.韩非痛恨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加强法制,反凭借君主的权势去支使臣下;不能富国强兵任用贤才,反而提拔那些于国有害之人,让他们位居功臣之上。
D.从“未信用”“以为然”“后悔之”等记叙可以看出,秦王虽然赏识韩非,但对他的态度一直游移不定,最终导致韩非的悲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5.李斯对韩非的态度和他在《谏逐客书》里对秦国客卿的态度截然相反,为什么?请简述原因。
2023-12-2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子夏之晋,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葱与太子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B.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D.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过”,在文中指“经过、路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C.“质”,在文中指“做人质”,与成语“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相同。
D.“信”,指相信,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观点时,列举多个事例作为论据,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
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到管仲而称霸,吴王因太宰嚭听信勾践最终身死国灭,由此论证举荐人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可等他回国后,魏王却再也不召见他
D.“夔一足”的故事、“三人成虎”的寓言都阐述了对信息传播不加辨析的后果,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5.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请简要说明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
2023-12-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无所忧患。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吴国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与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使西陵A槃结B则南山群夷C皆当D扰动E则所忧虑F难G可H而竟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陵城固兵足”与“兵甲已足”(《出师表》)两句中“足”的意思相同。
B.“假令敌没江陵”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假”的意思不同。
C.“伺视间隙”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间”的意思相同。
D.“增修德信”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修”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则认为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
B.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
C.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杨肇已前往西陵。
D.陆抗预料俞赞叛逃后会将自己的虚实底细告诉杨肇,而夷兵向来不够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
(2)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5.有人认为“祜、抗为失臣节”,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023-12-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月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材料二: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邪?靖曰: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合,卿实知言。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徉北勿追’,又曰‘能而之不能’,皆奇之谓也。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靖曰: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太宗俯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靖问对》《李卫公问对》,是李靖编著的一部军事问题言论辑录。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右军A之B却C高祖D失色E及朕奋F击G反H为我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麾,同“指挥”,发号施令。文中意思是指点比画。麾,古时军队指挥用的旗子。
B.后军,意思是后续部队。古代作战常将部队分为前军与后军两部分,以便相为呼应。
C.少却,文中指稍微后退,其中的“却”与成语“盛情难却”中的“却”意思相同。
D.示,文中指装样子,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的“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老生本来紧闭城门,但李建成、李世民带人在城门下装作包围之状并用激将法引出宋老生。
B.刚交战时李建成故意摔下马,军队退却,宋老生追杀过去,李世民断其后路,打败了宋老生。
C.唐太宗与李靖探讨用兵的正法和奇法时,重点分析霍邑之战,对话中充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李靖说,兵法千变万化,正奇相为转化,关键在于指挥者的智慧,唐太宗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
5.如何判断军队退却是不是用奇兵?请根据材料二作答。
2023-1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 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 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材料二: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之患B在C莫之应D故曰E一手F独拍G虽疾H无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意思相同。
B.致,获得,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致”含义及用法不相同。
C.南面,君主之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故把“为君”称作“南面称孤”。
D.徇, 同“殉”,为……而死,材料中是指舍身以求取财富、名声、权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桀和尧的治理表现得出结论,相较于品德和能力,统治天下更需要位势。
B.君主要想顺利建立功名,既要有权势,还必须得到臣下的拥戴,君臣同心,各尽使命。
C.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揭示了建立功名需要三大条件,即权势、人心、技巧。
D.材料二中孔子赞扬伯夷、叔齐、颜渊,助三者名传后世,可见无贤者宣扬就无法成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
(2)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5.成就功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3-11-2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阴、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时宋若思A将吴兵B三千C赴D河南E道F寻阳G释囚辟为参谋H未几辞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少,稍微。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的“少”意思不同。
C.当,判罪。与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中的“当”意思不同。
D.黄老,指黄帝和老子。儒家以黄、老为祖,因亦称儒家为“黄老”。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他喜欢纵横术、击剑,喜好喝酒,想当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被人赏识,曾受称赞。苏颋、吴筠、贺知章、永王璘、郭子仪都很赏识他,贺知章更是认为他可以和蔺相如相比。
C.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流放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2)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文本概括他蔑视权贵的表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间隔符号/将句子划分。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期限,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陈,陈列,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幼豪爽。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从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初,赴肃宗行在,房琯以其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

武在蜀颇放肆,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永泰初卒,母哭,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事未A行B求C为方面D复拜E成都尹F充剑南G节度H等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所有子女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迁,指官职的变动。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指官吏由低职位升到高职位;迁封,指加封爵位。
C.材料一“或由一言赏至百万”与材料二“或一言之悦”两句中“或”的含义相同。
D.“且曰”与“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且”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后任给事中。
B.房琯认为严武是名臣之子,并且有才能和谋略,一向器重他,还推荐严武做官。
C.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
D.严武对待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
(2)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
5.材料二的第二段相比材料一的第二段,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