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毎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罪重A于中钩B我任卿C逾D于管仲E近代F君臣相得G宁有H似我于卿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B.数,表示“几”,与《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数”词义、用法都不同。
C.忌讳,指避忌、顾忌,与成语“无所忌讳”中的“忌讳”意思相同。
D.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一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诛杀隐太子李建成后,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镇定自若,并从容地回答了太宗。
B.向来有治国之才又刚正不阿的魏征,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也就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
C.太宗因为提拔、重用魏征,就觉得自己和古代圣贤没有什么差别,又说他器重魏征,主要是因为魏征每次都能直谏,让自己心情愉悦。
D.魏征以生病为由想要解职,太宗认为自己不计前嫌并对魏征委以重任,虽然魏征身体不好,但是还不算衰老,魏征只好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2)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②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②弆(jǔ):收藏。③嬲(niǎo):纠缠。④跋:通“茇”,蜡烛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
B.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
C.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
D.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C.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D.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三国志》中的“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
B.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C.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叹惋。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2)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5.作者在文末慨叹“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综观选文,世人“知”的是什么?“无知”的是什么?
2021-12-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益阳平高学校、长沙市平高中学等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征和元年。上居建章宫,见一男子带剑入中龙华门,疑其异人,命收之。男子捐剑走,逐之弗获。上怒,斩门候。巫蛊始起。久之,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廷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皇后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为使者,治巫蛊狱。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充云: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太子惧,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邪?太子曰: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太子将往之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太子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长安扰乱,言太子反。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太子驱凡数万众,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兵败,亡,藏匿泉鸠里。八月辛亥,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B.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C.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D.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和,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而年号也正是汉武帝首创的。
B.方士,可以指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而文中则指掌管狱讼的官职。
C.幸,皇帝亲临为幸,也特指皇帝对女子宠爱,“希幸”指很少受到宠幸。
D.少傅,在文中指辅导太子之官,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称“东宫三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因见男子带剑进入宫中,怀疑他有所图谋,下令抓捕却未能抓获。武帝大怒,处死门候。巫蛊事件开始兴起。
B.江充奉命处理巫蛊案,在皇后和太子宫殿挖地,致其无地放床。最后江充说于太子处得木人、帛书,并要奏告皇上。
C.太子向少傅石德寻求摆脱困境之计,石德怕被牵连,建议太子先斩后奏,不要蹈秦扶苏覆辙,太子立刻采纳其建议。
D.巫蛊之祸牵连甚广,后妃、公主及大臣多牵连其中,而太子兵败逃亡,藏匿于泉鸠里,最终落得个被围自杀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
(2)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楚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路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人家有百匹资,尚欲市别宅,况有天下之富,万乘之尊乎终!当缮之耳,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勒飨高句丽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

(节选自《晋书·载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
B.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
C.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
D.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本为对君王的祝颂语,后也用于臣民对皇帝的专称,本文是君王死的讳称。
B.留侯,留指留城,是张良与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后张良有功被刘邦封为留侯。
C.列卿,指九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的总称。先秦有三公九卿之说。
D.顿首,指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的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礼节,其次是“稽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勒显贵后不忘家乡,他与家乡级父老欢乐相聚,把自己武乡比作刘邦的丰沛,下令让家乡人民恢复三代的产业。
B.鉴于百姓久经战乱、资源不足的现状,石勒下令严厉禁止酿酒,并较长时期地加以贯彻实施,这有助于节约粮食。
C.石勒曾微服私访检察营卫,用贿赂利诱的方式有验官吏,门侯王假廉洁奉公、严正执法,由此得到了提拔和奖赏。
D.对徐光所言只有黄帝可与他相比的奉承,石勒未接受,而是作了较为客观的比较,既体现了自知,又饱含了自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
(2)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5.石勒最终有没有采纳续咸的谏言?为“成吾直臣之气”,石勒又有哪些举措?请简要说明。
2021-11-2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基地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陆,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后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皇帝就政事、经义等提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王的统治因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王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江上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崖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5.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应诏入卫?请简要说明。
2021-10-10更新 | 276次组卷 | 24卷引用:新高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金卷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B.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C.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D.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也叫“释褐”,即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喻入仕为官。
B.路,是古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路”即此意。
C.卒,在文中指死亡。《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士曰卒,大夫曰不禄,庶人曰死。”
D.《礼》,指儒家典籍《礼记》,它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施政有方,敢于直言。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施政有方,受到皇帝下诏赞美褒奖。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违背旨意去运送粮草,被戎人抢劫,皇帝大怒,下令逮捕宋太初等人入狱。
C.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实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
(2)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5.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宋太初“性周慎”?请简要举出一例。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弘景,京兆人,贞元中始举进士,为汴州、浙东从事。元和三年,拜左拾遗,充集贤殿学士,左补阙。寻召入翰林为学士。普润镇使苏光荣为泾原节度使,弘景草麻,漏叙光荣之功,罢学士,改司门员外郎,转吏部员外、左司郎中,改吏部度支郎中。张仲方贬李吉甫谥,上怒,贬仲方。弘景坐与仲方善,出为绵州刺史。宰相李夷简出镇淮南,奏为副使,赐以金紫。入为京兆少尹,迁给事中。刘士泾以驸马交通邪幸,穆宗用为太仆卿。弘景与给事薛存庆封还诏书,谕士泾曰:“伏以司仆正卿,位居九列。在周之命,伯冏其人,所以惟月膺名,象河称重。汉朝亦以石庆之谨愿,陈万年之行洁,皆践斯职,谓之大僚。今士泾戚里常人,班叙散秩,以父任将帅,家富资财,声名不在于士林,行义无闻于朝野,忽长卿寺,有渎官常。以亲则人物未贤,以勋则宠待常厚,今叨显任,诚谓谬官。穆宗遣宰相宣谕,弘景等固执如前。穆宗怒,乃令弘景使安南、邕、容宣慰,时认翕然推重。时萧俛以清直在位,弘景议论,常所辅助。迁刑部侍郎,转吏部侍郎,铨综平允,权邪惮其严劲,不敢干以非道。掌选二岁,改陕虢观察使。岁满,征拜尚书左丞,驳吏部授官不当者六十人。弘景素以鲠亮称,及居纲辖之地,郎吏望风修整。会吏部员外郎杨虞卿以公事为下吏所讪,狱未能辨,诏下弘景与宪司就尚书省详谳。虞卿多朋游,人多向附之。弘景素所不悦,时已请告在第,及准诏就召,以公服来谒。弘景谓之曰:“有敕推公。”虞卿失容自退。转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缮完宫室,至今赖之。太和五年五月卒,年六十六,尚书左仆射。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注】①草麻:犹草诏,唐宋时用黄白麻纸写诏书,故称。此处为起草诏书。②惟月膺名,象河称重:意为位列九卿,承荷声名,适合要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B.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C.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D.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转,是指调动官职,文中同样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还有“改”“迁”“拜”等。
C.礼部,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礼部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务。
D.赠,在文中指追封官职,即古代朝廷对有功的臣子的先人追封爵位官职或是在有功的臣子死后对其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弘景仕途多舛,多次遭到贬职。他在起草诏书时遗漏重要内容,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他也曾因友人获罪而受连累遭到贬谪。
B.韦弘景不畏权贵,坚持己见,受到他人肯定。他反对穆宗任命刘士泾为太仆卿,以致惹怒穆宗,但当时的舆论高度肯定他的做法。
C.韦弘景为官公正刚直,威严震慑小人。他转任吏部侍郎时,选拔人才公平适当,弄权作恶的人都害怕他的刚直,不敢求他办非法之事。
D.韦弘景受人赏识,获得升职机会。李夷简镇守淮南时,荐举他任副使,后来他被召进京;萧俛支持他的议论,他在萧俛的推荐下得以升任刑部侍郎,后转任吏部侍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景坐与仲方善,出为绵州刺史。
(2)刘士泾以驸马交通邪幸,穆宗用为太仆卿。
5.韦弘景为什么反对穆宗任命刘士泾为太仆卿?请简要说明。
2021-04-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来凤县高级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蛮数万来攻,成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故纵其所俘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炮,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进指挥使。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二十九年,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会何福讨水西蛮,斩其酋居宗必登。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

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武毅。

(节选自《明史·顾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
B.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
C.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
D.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二鼓,即二更。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指晚上九至十一点。
B.迁,中国古代表示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表示贬官。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顿首和稽首一样,都是专用于臣对君的礼拜。
D.谥,即谥号。古代帝妃、诸侯、大臣等地位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成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他做太祖帐前亲兵时,为之出入擎掌华盖,有一次渡船搁浅,他竟能背船而行,攻打镇江转战入城被俘时,他竟挣断绑绳,杀死持刀的仆人而逃脱回来。
B.顾成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参与大小战役数十个,曾活捉敌军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迫使汉州守军投降,后又擒获重庆妖贼王元保,接着又连年出战,平定贵州、云南多地蛮人叛乱。
C.顾成恩威并施,蛮人顺服。洪武时他镇守贵州,讨平诸苗洞寨数以百计,都只杀头领,对其他人则广施恩义,永乐时他再镇贵州,屡平诸蛮,威镇南中,以至当地人立生祠祭拜他。
D.顾成为人忠厚,处事谨慎。他率军抵御燕王,兵败被俘,却深受燕王赏识,命他辅助世子留守北平,但他始终不肯领兵,也不接受所赐兵器,后来被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又婉言谢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
(2)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
5.顾成是如何平定和管理普定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役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解印,就是解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5.陶渊明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拿出残破的素琴“抚而和之”,有哪些因素能促使他这样做?请你结和文本进行探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