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流而上
B.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C.吾侪小人                                        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D.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除:拜官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徘徊斗牛之间                                     师不必贤弟子
B.扣舷歌之                                           其隙也,则施施
C.轼之才,远大器                            奚以知其然
D.则天下士未必以为然                      不知老将至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才华出众,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2023-09-14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5.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游京师,从杨时学。绍兴二年,上将策进士,诏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对策略曰:祸乱之作,天所以开圣人也。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惊自沮。臣观金人有必亡之势,中国有必兴之理。夫好战必亡,失其故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金皆有焉。刘豫背叛君亲,委身夷狄,黠雏经营,有同儿戏,何足虑哉。前世中兴之主,大抵以刚德为尚。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也。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乐,陛下贵为天子,可不思所以还二圣之车乎?擢置首选。杨时九成书曰:廷对自中兴以来未之有,非刚大之气,不为得丧回屈,不能为也。

赵鼎荐于朝,遂以太常博士召。既至,改著作佐郎,迁著作郎。未几,召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法寺以大辟成案上,九成阅始末得其情,因请覆实,囚果诬服者。朝论欲以平反为赏,九成曰:职在详刑,可邀赏乎?辞之。

金人议和,九成谓赵鼎曰:金实兵,而张虚声以撼中国。言十事,彼诚能从吾所言,则与之和,使权在朝廷。秦桧诱之曰:且成桧此事。九成曰:九成胡为异议,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桧曰:立朝须优游委曲。九成曰:未有枉己而能直人。上问以和议,九成曰:敌情多诈,不可不察。

因在经筵言西汉灾异事,桧甚恶之,谪守邵州。既至,仓库虚乏,僚属请督酒租宿负、苗绢未输者,九成曰: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是岁,赋入更先他时。中丞何铸言其矫伪欺俗,倾附赵鼎,落职。

丁父忧,既免丧,秦桧取旨,上曰:自古朋党畏人主知之,此人独无所畏,可与宫观。先是,径山僧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时往来其间。桧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谪居南安军。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广帅致籝金,九成曰:吾何敢苟取。悉归之。桧死,起知温州。户部遣吏督军粮,民苦之,九成移书痛陈其弊,户部持之,九成即丐祠归。数月,病卒。宝庆初,特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取材于《宋史·张九成传》)

【注】①大辟:死刑。②趺:这里指脚印。③籝金:泛指财富。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九成书曰     遗:给B.召宗正少卿     除:任命,授职
C.金实     厌:满足D.每执书     就: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祸乱之作,天所以开圣人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皆中兴本也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帛缕
C.遂太常博士召                                        不赂者赂者丧
D.言十事                                               罚所及则思无怒而滥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请覆实,囚果诬服者(于是要求重新核实,囚犯果然是被诬陷服罪的)
B.职在详刑,可邀赏乎(我的职责就是审慎地断狱、用刑,能要求奖赏吗)
C.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特别不能轻率行事而苟且偷安。)
D.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纵然不能使人民得到好处,怎敢困扰人民呢)
4.下列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朝廷策试进士,张九成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透析宋金形势,因得考官赏识,选为廷试第一。
B.金人求和,秦桧劝诱张九成支持和议,张九成严辞拒绝,并在朝堂上劝谏皇上要明察敌情。。
C.被贬邵州期间,张九成发现仓库空虚,使督促缴纳各种赋税,使得当年政府税收早于往年。
D.在谪居南安的十四年里,张九成静心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并且依然保持着清廉自爱的本性。
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也。
(2)未有枉己而能直人。
2023-06-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B.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C.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D.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及行政长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除邑宰下属不设“史”外,天子诸侯、大夫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及事务,一直延续到清朝。
B.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承者的人。汉以后,“太子”成了皇位继承人的独有称呼。
D.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有时中官又指内官、内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筠记,为言者所动,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臞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沧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B.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C.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D.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借指朝廷;廊庙器,指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B.拾遗,官名,始置于唐朝,分左右拾遗,职责是谏议,即议论政事、给皇帝进言。
C.终制,指完整的丧期。魏晋以来丧制,凡官更,父母亡故,则应解除官职服丧三年。
D.赠,是指皇帝根据已故官员生前功绩大小给他的后代赏赐官职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年幼时就显示出写作才华,他品行高尚,有独立思考能力,跟从王昭素学习经典著作时,深入探究经典的义理,往往能提出与老师王昭素截然不同的看法。
B.李穆在洋州通判任上,表现出杰出的断案能力。担任陕州通判时,有官吏要求他把陕州收的田赋调到河南去,李穆以当地军粮缺乏为由,没有马上执行命令,因此被免职。
C.李穆的同学卢多逊在皇帝面前对李穆多有美言,皇帝因此表示要重用李穆。后来与卢多逊过于亲密的事,又成为李穆被言官弹劾的原因之一。
D.皇帝在崇政殿亲试进士时见到李穆,因他容颜憔悴而对他心生怜悯,当天就恢复了他的三个官职。后来又让他担任了翰林学士等几个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
②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2023-03-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

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绹,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延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度中州,为判官。未几,入检校吏部员外郎。,客荥阳,卒。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

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也?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宰相绹:即令狐绹,令狐楚之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B.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C.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D.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举”指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B.古代官员的选拔任命,有专门的称谓,“擢”意为选拔,“辟”意为征召做官,“拜”意为授予官职,“除”和“罢”意为解除官职。
C.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西昆派”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将其雕采巧丽、声律和谐的风格称为“西昆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楚惊异于李商隐的才能,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教给他做文章的方法,待他很优厚。李商隐能成为进士和令狐楚不无关系。
B.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党争激烈,李商隐后来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这样自然也就为令狐绹所憎恶。
C.为了让令狐绹谅解自己,李商隐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用诗歌打动令狐绹,令狐绹看李商隐的题诗后动了恻隐之心。
D.李商隐有一个儿子,长大了很愚钝,温飞卿开玩笑说他作为李商隐的后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
(2)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
2023-03-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B.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C.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D.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
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
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天资聪明,为人谦虚好学。他年轻时投书拜谒范仲淹,范认为他能成大器,勉励他读《中庸》,多钻研儒学;他和二程谈论《易》后,让听讲之人拜二程为师。
B.张载以民为本,引导民俗向善。在作云岩县令时,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劝酒招待,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C.张载潜心苦读,教导学生。他称病隐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读仰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告诉弟子学习要以圣人的标准为要求。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他学习古道并身体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认为天地充塞身体,百姓是同胞,万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观点一致,被关中士人奉为宗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2)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
2023-03-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司马相如者,蜀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赋奏,天子以为郎。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着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着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B.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C.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D.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B.孝景帝,指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皇帝。谥号是人去世之后,后人评定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C.邑人,有亲缘关系之人,如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有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苑囿,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皇家专属园林,具有游赏、生产等功能,先秦时多称“囿”,汉时多称“苑”。
3.下列对原文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字长卿,小时候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他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
B.汉武帝读到相如所作《子虚赋》,相如在此赋中借“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将赋的主旨归到节俭上,以规劝皇上。
C.相如做了许多年官之后,因有人上书状告他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而失掉了官职。在家一年后,他又被重新召到朝廷担任郎官。
D.相如因病免官后,皇上试图派人去把他的书取回来,而派去的人发现相如已经去世,他生前只留下一卷关于封禅的书,以待献给天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鳗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专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鄙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B.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C.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D.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通“披”,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字含义相同。
B.左衽,前襟向左掩,指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代指外族统治。
C.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二者的意思不同。
D.敢,指哪敢,岂敢,与《孔雀东南飞》中“进止敢自专”的“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成不赞成改穿胡人的服装,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立即前往公子成家,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主张。
B.赵武灵王认为偏僻地区风俗多而奇异,学识浅陋的人喜欢诡辩;怀疑不知道的事,非议他人,这不是追求真理应有的态度。
C.为了改变现状,赵武灵王计划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准备船舶备战,招募水兵,改穿胡人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等。
D.公子成曾经违背赵简主、赵襄主的意愿,忘记国家所遭受的耻辱,但他最终被赵武灵王的话说服,并将胡服赐给治下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5.赵武灵王列举“瓯越之民”“大吴之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023-02-22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