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太祖即位。四年,江南国主煜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可也。普叩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国主弟李从善入觐,赏赐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上伟度如此。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五年二月,上既平广南,渐欲经理江南。使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

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赴阙。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上笑曰:第去,非尔所知也!既而铉朝于庭,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铉及惟简对于便殿,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乞缓兵,以全一方之命。其言甚切至。上与反复数四,铉声气愈厉。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上复诘责惟简,惟简益惧,乃言:臣本居山野,非有仕进意,李煜强遣臣来耳。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栖隐。上怜而许之,仍各厚赐遣还。

十二月己亥朔,江南捷书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有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有五。群臣皆称贺。上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九年正月,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十月,太宗即位,煜封陇西郡公,去违命之号。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B.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C.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D.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主,可指国君,也可作小国之君的代称。李煜自称国主,是向宋朝皇帝表示臣服的态度。
B.经理,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现在主要做名词使用,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C.岁贡,文中指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的礼品。也用以指诸侯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
D.抚养,文中指朝廷对百姓的安抚保护和教化引导,现在一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与教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用白银笼络宰相,宋太祖认为,不接受银两会折损大国的威严,让赵普收下了,并让他以书信致谢。
B.李煜与宋国打交道的时候谦卑谨慎,但始终没有入朝觐见宋太祖,成为宋国出兵征讨江南国的一个借口。
C.面对徐铉的反复陈说,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后又凭借君王的威严恫吓他,使他最终无功而返。
D.江南平定之后,宋太祖并不以功业自负,他怜惜百姓久遭战争之苦,下诏赈济饥民,还赦免了很多罪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
(2)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
5.叶梦得用“英武大度”来称赞宋太祖气度宽宏,请简要概述。
2023-09-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且夫长之人利而不义,其利淫矣,流之若何?”

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十二年,晋杀三郤。十三年,晋侯,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齐人杀国武子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B.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C.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D.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瞽史,瞽是执掌音乐风气的盲人,史是观测预言天时的官员。上古时期瞽史都有占卜凶吉的职责。
B.翟,先秦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部分和中原民族杂居,这些翟人后来基本被汉人同化。
C.弑,居下位的人杀害在上位的人的特称,秦汉以后改称为杀。此处为晋厉公被大臣栾书等所杀。
D.国武子,即前文所说的国佐。国是氏,武是国佐的谥号,子是先秦时期对男性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柯陵之会上,单襄公从晋侯视远而步高的仪容,判断出他日渐自绝于正义、抛弃仁德,已经失去两种应遵从的礼节规范。
B.郤氏家族三卿五大夫,君宠位尊,三卿却不知戒惧,在语言上犯了冲撞、矜夸的毛病,这是在树怨,从而推断出他们将会带来祸患。
C.单襄公认为,有德的国家和无德的国家为邻,一定能得到好处。鲁国和齐、晋为邻,一旦齐、晋有祸,鲁国必定能称霸,根本无需担心。
D.结尾交待了晋侯和三郤的可悲结局,证实了单襄公的判断正确,展现了单襄公目光敏锐、善于识人的政治家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2)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5.单襄公是如何从晋厉公的眼神和举止中分析得出国家不能长久的结论?
2023-09-17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阴许归蜀。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仪密表告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叛。司马懿以书慰解之,达犹豫未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吴、汉交通,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懿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平南中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B.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C.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D.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湖”意思是江河大湖,文中的“江湖”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中的“江湖”含义不同。
B.“陛下”本意是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D.“旬有六日”与“有朋自远方来”(《论语》)中的“有”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善于听从臣子意见。诸葛亮抵达汉中时,他准备大举进攻,就此事询问孙资,听了孙资的详细分析后,最终决定放弃进攻。
B.孙资深谋远虑,认为魏国可以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几年后,魏国日益强大,而吴蜀两国则会国力疲敝,魏国取胜定会水到渠成。
C.孟达因文帝、桓阶和夏侯尚的相继去世而心中忧虑不安,在诸葛亮的多次引诱下,对魏国起了二心,被申仪告发后企图起兵造反。
D.司马懿听说孟达企图造反时,先写信稳住孟达,再趁孟达犹豫不决之际,暗中调集军队,急速行军,仅用八天时间就兵临新城城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2)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2023-09-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及嚣发兵反,帝自将征隗嚣,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帝召马援问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二十年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十二月,匈奴寇天水等地。马援自请击匈奴,帝许之,诏百官祖道。援谓黄门郎梁松、窦固曰: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征五溪。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杜季良豪侠好义,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乱群惑众,马援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结,将扇其轻伪,败乱诸夏。书奏,帝召责松、固,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援卒,松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马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B.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C.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D.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甲指穿上铠甲,“被”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含义相同。
B.毕至指全部到来,“毕”与《史记·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寿毕”的“毕”含义相同。
C.爱之指敬爱他,“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D.方知指方才知道,“知”与《荀子·劝学》中的“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的“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叛变,皇帝想要亲征遭到众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皇帝不宜远行深入到险恶、阻塞的地方,后来马援的分析让皇帝了解了敌方形势。
B.马援很关注北部边疆的形势,他认为男子汉应该战死疆场,情愿马革裹尸,所以无论是匈奴入侵还是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都主动请缨。
C.马援明晰处世之理,出征攻打匈奴时不忘提醒梁松、窦固身居高位要谨慎小心;进军五溪之时也挂心自己的侄子,写信告诫他勿效法杜保。
D.马援告诫侄子的信件被杜保仇人利用,梁松等受到牵累而遭受皇帝的责问。马援死后,梁松乘机陷害致其蒙冤,一代忠臣最后草葬城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
(2)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023-09-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突厥数寇,隋主患之。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晟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及突厥入寇,晟上书曰:“今诸夏虽安,戎虏犹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使其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乘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帝皆纳用之,乃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行反间计,果相猜贰

十二月乙酉,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将兵二千,与突厥沙钵略可汗遇于周,沙钵略有众十余万,军中大惧。长儒神色慷慨,且战且行,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四面抗拒。转斗三日,昼夜凡十四战,五兵成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骨见,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什八九。

六月,突厥寇幽州,隋幽州总管广宗壮公李崇帅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砂城。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虏营,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及明,奔还城者尚百许人,然多重伤,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崇知不免,令其士卒曰:“崇丧师徒,罪当万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汝侯吾死,且可降贼,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阵,复杀二人,突厥乱射杀之。

开皇十九年四月,上柱国赵仲卿将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突厥遇,交战七日,杀伤不可胜计,其众号哭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有删改)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晟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
B.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晟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
C.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晟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
D.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晟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射”意思是擅长射箭,“善”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相同。
B.“兴师”意思是起兵,“兴”与《兰亭集序》“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兴”含义不相同。
C.“猜贰”指疑忌有二心,“贰”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贰”字含义相同。
D.“师徒”意思是兵士,与现在表示师生关系的“师徒之宜”中的“师徒”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为突厥多次侵扰而忧虑,长孙晟根据自己侦察到的突厥的情况,为朝廷出谋划策,他建议采取远交近攻和离强合弱的办法对突厥进行分化瓦解。
B.隋朝在抵御突厥的过程中,名将达奚长儒、赵仲卿等分别率领部属与突厥军队多次交锋,对突厥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为隋朝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C.达奚长儒仅有二千名将士,却遭遇突厥十多万大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率领隋军转战三天,昼夜作战,前后共打了十四仗,他自己也重伤身亡。
D.突厥进犯幽州,幽州总管李崇率军拼死抵抗,将士大多阵亡,只好退守砂城,因饥饿难忍出城却遇敌,他吩咐军士暂且投降以图回乡后自己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
(2)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什八九。
2023-08-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穰侯邓叠、叠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共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有心几,不事豪党,遂与众定议诛宪,以宪在外,虑其为乱,忍而未发。会宪与邓叠皆还京师,时清河王庆,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将发其谋,欲得《外戚传》,惧左右,不敢使,令庆私从千乘王求,夜,独内之。又令庆传语郑众,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候,与笃、景、瑰皆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初,河南尹张黼数以正法绳治窦景,及窦氏败,黼上疏曰:“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今严威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后,考折厥衷。臣伏见夏阳侯瑰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今议者欲为瑰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帝感其言,由是瑰独得全。窦氏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故郡。初,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擅权,甚至篡位。
B.千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C.谒者,官名,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春秋战国时国君的近侍已用此称。
D.印绶,指官员佩戴在衣服外的丝带。汉代官员依品秩的不同,配以不同的印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帝知道郭举等人共同图谋杀害他,但朝廷上下官员没有不依附窦宪的,只有郑众不谄事豪强党羽,于是和帝跟郑众定计诛杀窦宪。
B.窦宪与邓叠回到京城,和帝要采取行动,想找《汉书•外戚传》看看,便让清河王刘庆去寻找,但担心左右人泄密,又让郑众同找。
C.和帝处死郭璜、郭举、邓叠、邓磊之后,将窦宪改封为冠军侯。窦宪与窦笃、窦景各自到达自己封国后,都被迫自杀而亡。
D.窦宪娶妻,李郃无法阻止郡守送礼,便请求郡守让自己前去,一路逗留,未到达时窦宪就被免职回到封国,李郃的举动使汉中郡守躲过灾祸。
2023-08-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光时亨,字含万,桐城人,崇祯甲戌进士。时亨为人有才气,断决明敏,清正自守,性嫉邪,不为群小所悦。起家知四川荣昌县。已而征入京师,历兵刑二科给事中,直声震京师。居有顷,流贼陷山西,入畿辅,直逼京师。有为南迁之说者,时亨言于上曰: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寻为贼踪迹得之,过御河,与御史金铉同投河,铉死而时亨为人所救。移时,苏,遂潜行南还。至宿迁,旦日开舟,行不数里,岸上有军士数辈持剑上船曰:谁为光给事中者?吾等为大帅刘泽清所遣奉迎者也。时亨方持剑问之,铁索已系其颈矣。先是,同郡阮大铖者,名在逆案中,天启中左、魏之死,大铖有力焉。

时亨尝切齿诟詈大铖,而大铖度时亨清正,不可以术数笼致。至是,唆泽清使执之,以阻南迁为时亨罪,而与金坛人周钟、泾阳人武素同日杀之。周、武两人固降贼者也,故野史误称为降贼,至今无白其冤者。时亨初堕陴及自经、投河,屡死不得,而志遂移。卒丧其躯于奸人之手,惜哉!惜哉!康熙丁卯,余入京师,又役事我于舍馆,京师所谓长班者也,年八十余矣。谓余曰:始我事给事光公,当都城破时,予从御河中救给事中起。复拊其膺叹曰:岂知其送与阮、马杀乎!此亦可证野史之诬,因并书之。

(节选自《戴名世·书光给事谏轶事》,有删改)

辛卯,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壬辰,上召对平台,谕阁臣曰: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复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上叹曰: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遂拂袖起。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B.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C.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D.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刑,古代“六部”的组成部分。其中兵部主要负责武官选任、军备征调等事宜。
B.畿辅,文中指京城附近的广大地区。畿,王都所领辖的土地;辅,拱卫都城之意。
C.旦日,文中指第二天。此处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句子中的词义不同。
D.朕,《说文》释之曰“我也”,秦始皇起定为帝王自称之词,文中指崇祯帝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时亨清正自守且忠君爱国。他天性嫉恶如仇因而不为小人所喜欢,为官刚直不阿因而名震京师。京城陷没后他曾屡次自杀却没有成功,潜行南下时也没有通敌叛国。
B.光时亨平生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因痛骂过同乡阮大铖陷害忠良而被阮记恨在心,阮大铖暗地里唆使大帅刘泽清去逮捕他,把他和叛徒一起处死以致世人对他产生误解。
C.光时亨命运遭际令作者同情。康熙丁卯年戴名世入京城,听到长班者追忆当年救起光公的故事,他和长班者一样对光时亨死于奸人之手无比惋惜,指出野史记载有误。
D.光时亨遇事不愿意随波逐流。当范景文等请求先行南下时,光时亨就公开质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吓得他们再也不敢说话,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招来崇祯皇帝的不快。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
(2)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2023-07-0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内蒙古包头市四中高三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子。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战国策·魏策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郗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郗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韩魏之君无熹志而有忧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韩、魏之君曰:郗疵言君之且反也。韩、魏之君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夫三家虽愚,不弃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约,而为危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是疵为赵计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而出。郗疵谓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知伯曰:子安知之?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郗疵知其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韩、魏之君果反矣。

《战国策·赵策一·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围晋阳三年。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麁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战国策·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B.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C.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D.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桓子是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春秋末国君的权力衰落了,实权由知伯、魏桓子、赵襄子等六家大夫把持。魏桓子的“桓”是谥号。
B.三板,六尺。古代夯土筑墙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C.“趋而出”中的“趋”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义不同。
D.“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左传》均属于“史”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桓子反对割地是因为知伯无故索地并且重欲无厌。
B.郗疵认为韩、魏必反的理由是即将灭赵并三分赵地,可是韩、魏之君面有忧色。
C.郗疵知道知伯没有听信自己的建议,请求出使齐国避祸。
D.张孟谈暗中见到韩、魏之君并成功和韩、魏结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疵为赵计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
(2)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5.春秋末期的晋国时局错综复杂,谋士往往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则材料中任章、郗疵、张孟谈分别为自己的君主提供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2023-06-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等四地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等5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三年,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B.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C.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D.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战国时期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它们三家逐步将晋国瓜分,并于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天子承认,成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现指山西省。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到汉朝时期只分王、侯二等。
C.烹:用锅烹人的刑法,古代称为“烹刑”,古有“斧钺汤镬”之说。相传在西周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纣王处以烹刑,放在大锅里“烹为羹”。
D.万乘之国:从商、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万乘之国”即诸侯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齐威王即位之后,不关心国事,任由朝臣管理国家;九年之中,国家混乱不堪,致使屡受其他诸侯国的侵犯,失地颇多。
B.齐威王振兴国事,从奖励即墨大夫、烹杀阿大夫开始;他不以身边人的评价为判断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考察为标准。
C.齐威王把忠于职守的官员当作国家最大的珍宝,远远高于魏王以“径寸之珠”为宝的境界,让得意洋洋的魏王瞬间惭愧。
D.对救不救赵国,朝臣意见不一;段干朋不仅指出不救不符合道义,且指出用“南攻襄陵”的方法救可让国家利益最大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2)故不如南攻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5.请结合全文说说齐威王是怎么让齐国从“不治”到“大治”的。
2023-06-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濂状貌丰伟,美髯须,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庙、山川、朝会、宴享大制作,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悉以推濂,遂为开国文臣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如高丽、安南、日本贡使至,出兼金购《文集》,且数问宋先生起居。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休明,则濂之功尤多云。

先是濂以年老请致仕,许之。上尝廷誉濂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旦则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上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上大欢乐,御制《楚词》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以娱之。至是请归。乙酉,陛辞,上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上赐《御制文集》及绮帛,谓濂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并令每岁一来朝。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论死,皇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上不听。会赐后侍食,不御酒肉,上问故,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上为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逾年,行至夔州,道卒。

开创之初,文臣无谥,武臣非封侯、伯不得赐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词臣例得谥“文”,于是始追谥濂曰“文宪”。

(节选自《明史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B.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C.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D.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会,制度名称。指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有一定的仪式,并有乐舞依序实施。
B.碑记,又称“碑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于墓碑,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C.“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的“厥”与“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的“厥”都是代词,相当于“其”。
D.文中有“侍膳”“侍食”,二者语义不同,“侍膳”指陪侍尊长进餐,皇后陪皇帝用餐不能用“侍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文章写得精纯深邃,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被推为当时文坛之首。
B.宋濂在国外的名气特别高,外国使臣愿意出双倍的价钱购买他的作品。
C.明太祖非常信任宋濂,常把他留在身边商量国家大事,从白天至深夜。
D.宋濂在68岁时请求告老还乡,明太祖赐他罗绮,是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2)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5.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明太祖最终为何改变主意不杀宋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