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使景鲤如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___________________。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1.根据上下文信息推测,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A.秦王乃留景鲤B.秦王欲杀景鲤
C.秦王乃赏景鲤D.秦王乃邀景鲤
2.景鲤运用智慧迫使秦王放了他。请根据选文推断,假如秦王杀了景鲤,会有哪些后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下列与“王不如留之以市地”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徒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B.固国不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C.无从致书                                        《送东阳马生序》
D.屠惧,投                                        《狼》
2022-11-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B.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弊邑,破旧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颜率为了让齐国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颜率前往齐国借兵、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将必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B.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C.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D.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迎接,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中的“逆”意思相同。
B.卜:占卜,是古代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
C.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玉”是敬辞,多用以形容对方的身体或言行。
D.顿颡,即叩头;指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用于请罪之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则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而进攻中原诸侯国,从而削弱吴国。
B.勾践派诸稽郢拜见吴王,用“天王”来称呼吴王,把吴王捧得很高,也委婉指出了他出尔反尔、不顾信义,这使其心里很愧疚,答应了求和。
C.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D.吴王缺乏远虑,他没有意识到越国正在变得强大,认为越国根本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还认为如果没有越国,吴国春秋两季阅兵就没有地方炫耀武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5.申胥所说的“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郑与晋,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伐郑,发兵救郑。其来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与晋鄢陵            盟:结盟
B.其来两端          持:坚持
C.乃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于是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楚庄王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
B.①晋闻楚伐郑                    ②若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后舍       ②以其反晋亲楚也
D.①大破晋军河上                 ②宋告急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不能事边邑       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       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       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5.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崇焕,号自如,广西梧州府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天启六年丙寅巡抚辽东,镇守宁远。正月初四日,忽报大兵入边。初十外即至宁远,以星夜倍道疾驰。士马疲罢,恐袁兵出战。崇焕与总兵满桂、赵率教、左辅等,俱闭城不出。须臾围城,骑可二万,将铁裹车撞城,声轰然。久之,城为之撼且碎矣。城将破,合城大惧。俱怨曰:“袁爷为己一人,累我一城百姓。”时有通判某,浙江人也。有智略,急造火药,不置炮中,匀筛于芦花褥子及被单上,捲之,号“万人敌”。守者用此掷于城下。大兵方攻城,忽见被褥遍地,大喜,趋出争夺,城上望见,即以火箭、硝黄等物掷于被褥上,火大发,扑之愈炽,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延烧数千人。大兵不利,解围。诘李永芳曰:“汝言此城易破,如何若此难攻?”遂去。凡入内地二十日。合城百姓大哭,拜谢崇焕、满桂等救命之恩。二月,经略高第报捷,崇焕升佥都御史,满桂、赵率教、左辅等各升赏有差。《颂天胪笔》云:丙寅正月,大兵数万渡河。其最劲无敌者,人被铁铠二重,号“铁头子”。三坌至宁远四百余里,列城六七,士马尽敛入宁远。廿三日,大兵列营城下,次日攻东门,推坚车薄城,车用数寸厚板冒以生牛革,藏健士于下,锤凿坏城十余处,矢石不能制。后拥铁骑,李永芳督阵严酷。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独城下无以施乃束芻秸灌脂糁以铳药燃之投下 车鳞叠不得开,焚死甚众。毙锦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大兵遂退。使死士五十人城而下,拾失十余万枝,见城上大小穴至七十余。而查硝黄库亦已尽。危矣哉!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独城下无以施/乃束芻秸/灌脂/糁以铳药/燃之投下/
B.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独城下无以施/乃束芻秸/灌脂糁/以铳药燃之投下
C.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独城下无以施/乃束芻秸/灌脂糁/以铳药燃之投下
D.城内架西祥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独城下无以施/乃束芻秸/灌脂/糁以铳药/燃之投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清时期,一般情况下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B.丙寅,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个。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来标记年、月、日、时等。
C.经略,官职名。明清时期会在重要地区特设经略一职,专管当地的财政事务。
D.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放。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夜缒而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崇焕是广西人,天启六年时担任辽东巡抚镇守宁远。当年正月,后金兵马日夜倍道疾驰,大举侵犯宁远,袁崇焕等人率军沉着应战。
B.袁崇焕与满桂、赵率教、左辅等人面对敌军闭城不出,通判将火药制成“万人敌”,守者将其投掷城下,烧死数千人,后金士兵受损撤退。
C.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军队攻打宁远城东门,前面是战车,后面是骑兵。战车都用生牛皮蒙盖住厚厚的木板,士兵则躲在板下锤凿城墙。
D.袁崇焕在敌人撤退后派五十人出城,捡拾到十几万枝箭,看见城墙上大大小小的洞穴多达七十多处,敌人仓库里的火药也全都用完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围城,骑可二万,将铁裹车撞城,声轰然。
(2)诘李永芳曰:“汝言此城易破,如何若此难攻?”遂去。
2022-09-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2-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晋篡唐

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帝与石敬瑭皆以勇力善斗,事明宗为左右,然心竞,素不相悦。帝即位,敬瑭不得已入朝。山陵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疾羸瘠,太后及魏国公主屡为之言;而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二年夏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阴为自全之计,多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忌。然秋七月乙巳,帝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以分石敬瑭之权。

清泰三年三月,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皆不对。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谓吕琦曰:“吾辈受恩深厚,岂得自同众人,一概观望邪!计将安出?”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剌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余万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虽欲陆梁,无能为矣。”崧曰:“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更与张相谋之。”遂告张延朗。延朗曰:“如学士计,不惟可以制河东,亦省边费之什九,计无便于此者。若主上听从,但责办于老夫,请于库财之外捃拾以供之。”他夕,二人密言于帝,帝大喜,称其忠,二人私草遗丹书以俟命。久之,帝以其谋告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对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帝意遂变。一日,急召崧、琦至后楼,盛怒。自是群臣不敢复言和亲之策。丁已,以琦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帝与执政议从其请,移镇郓州。房暠、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犹豫久之。后与薛文遇议。文遇曰:“兹事断自圣志,群臣各为身谋,安肯尽言!以臣观之,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先是,术者言国家今年应得贤佐,出奇谋,定天下,帝意文遇当之。闻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即为除目,付学士院使草制。辛卯,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敬瑭疑惧,谋于将佐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敬瑭遂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晋篡唐》,有删改)


【注】①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年),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契丹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②魏国公主:石敬瑭妻子。③陆梁:本指跳跃,此处引申为造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B.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C.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D.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管是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后唐时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B.缗是古代计量单位,即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古人常用一千文为一缗。
C.术者或称术士,一般指以占卜、星相、堪舆(即风水术)等为职业的人。
D.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书。皇帝亲自书写付外执行或经过宰相奏拟而执行的,都可以称作除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是久历战阵的将领,但二人一直明争暗斗,互不服气,关系不融洽。
B.因为石敬瑭病弱、太后和石敬瑭妻子一再说情、韩李二人怂恿,李从珂放松了警惕,让石敬瑭回到了原来的藩镇。
C.张延朗认为后唐只要每年送给契丹大约十余万礼币,就可以扼制石敬瑭反叛,还能为朝廷节省十分之九的边境军费。
D.李从珂听从了大臣薛文遇的建议,下定决心,调石敬瑭移镇天平;石敬瑭不甘束手就擒,起兵反叛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
(2)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
5.“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如此评价李从珂。他认为李从珂最后自焚亡国属天命不祐。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峻传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过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悦之。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

②太祖入立,拜峻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攻晋州,峻为行营都部署,得以便宜从事。峻至陕州,留不进。太祖遣使者翟守素驰至陕州,谕峻欲亲征。峻左右谓守素曰: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臣所以留此者,非怯也,盖有待尔。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籓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兖州慕容彦超反迹已露, 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陛下何以待之?守素驰还,具道峻言。是时,太祖已下诏西幸,闻峻语,遽自提其耳曰:几败吾事!乃止不行。峻军出自绛州,前锋报过蒙坑,峻喜,谓其属曰: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峻军去晋州一舍,旻闻周兵大至,即解去。诸将皆欲追之,峻犹豫不决。明日,遣骑兵追旻,不及而还。

③峻与太祖俱起于魏,自谓佐命之功,以天下为己任。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优容之。峻为枢密使兼宰相,又求兼领平卢。已受命,暂之镇,又请借左藏库绫万匹,太祖勉从之。又请用颜衎、陈同代李谷、范质为相,太祖曰:进退宰相,岂可仓卒?当徐思之。峻论请不已,语渐不逊。日亭午,太祖未食,峻争不已,是时寒食假,太祖曰:俟假开,当为卿行。峻乃退。太祖遂不能忍,明日御便殿,召百官皆入,即峻于别所。太祖见冯道,泣曰:峻凌朕,不能忍!即贬商州司马,卒于贬所。

(节选自《新五代史》)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峻左右谓守素曰          (2)即峻于别所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筠因以峻(       )
A.责备       B.赠送       C.派遣       D.抒发
(2)得以便宜从事(       )
A.合乎时宜        B.经济实惠       C.方便顺利       D.见机决断
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B.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C.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D.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竹
4.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
5.第②段画线部分王峻的陈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6.分析第③段中“每”“皆”两字在文中的作用。
2022-09-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珍,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平的大将张文表自恃自己昔日功高,不服幼主,趁机起兵叛变,北宋派慕容延创和李处耘加以平定。
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2)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5.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献颂阙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献颂阙下_____________       寤,援笔成篇_____________
2.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2022-08-3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