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 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
攻城A数月不下B闻C魏救D将至E众F请发G为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指宋文帝的年号。文中“元嘉二十六年”是年号纪年法,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纪年方法不同。
B.文中“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与《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含义相同。
C.鞞鼓,古代用于祀神之鼓或军中所用之鼓。文中“鞞鼓”应为军中所用之鼓,与《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的作用不同。
D.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想要北伐,群臣争相逢迎讨好,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后,王玄谟退兵逃走,伤亡惨重。到达瓜步后,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渡过长江后,建康城内震惊恐惧。
D.宋文帝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计划用毒酒毒死魏国人,但没有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
(2)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
5.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注],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犹,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乃赦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讹之。嘉亦诉于上。上为责欧阳,怜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臣虽言苦,久则有效。”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采见矣。”因合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阆中。上以不见嘉月余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思遇如故

(选自苏轼《叶嘉传》,有删改)

[注]陆先生,指陆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以不见A嘉B月余C颇思嘉D因命E召F至G遂恩遇H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K (       
A.善,指赞许,与“咨诹善道”(《出师表》)中的“善”字意义不同。
B.京师,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C.“因顾谓侍臣曰”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
D.鼎镬,本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炊具,文中指用来施酷刑的刑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年少时就注重好的品行,有人劝叶嘉习武。叶嘉不屑于“一枪一旗”之武。立志要成为“天下英武之精”。
B.叶嘉看到皇帝的诏书后并没有马上答应入京,在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后,叶嘉才答应入京觐见皇帝。
C.面对皇帝酷刑的恐吓,叶嘉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态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皇帝把叶嘉安排到了重要的部门。
D.欧阳高等人嫉妒叶嘉刚来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叶嘉,有一次趁皇帝召见时羞辱叶嘉。叶嘉因刚来只能忍气吞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5.叶嘉是如何被“汉帝”知晓的?请概括说明。
2024-04-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曰A使B乐正子春C来D吾将E听子F鲁君G请H乐正子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以其雁往”与“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中的“雁”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怪,认为……奇怪,与《三峡》中“绝𪩘多生怪柏”的“怪”意思不同。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焉,疑问代词,哪里,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因为喜爱谗鼎而留下了它,乐正子春恪守自己的信用而婉拒了鲁君让他出使齐国的请求。
B.北门徙木就能够获取五十金,政府取信于民,在此基础上颁布法令,秦国百姓无不遵照执行。
C.孟子认为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信任。
D.隐居的伯夷与姜太公都认为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于是归依文王,从而带动了天下百姓归依文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同为取信于人,乐正子春与商鞅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2024-04-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3.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2024-04-1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左都御史                      拜:授予官职
B.在班列中最为耆硕        耆硕:高年硕德者
C.饥民,捕盗贼                      振:救济、救助
D.文升老,连求去                 疏:一种文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
B.大理卿,大理寺长官,掌平决狱讼,是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位九卿之列。
C.藉田,也叫“籍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以奉祀宗庙,寓劝农之意。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B.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C.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D.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考中进士后,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南京大理卿。平定满四之乱后,又被记功 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B.马文升因为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方面,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所以在兵部任职十三年。
C.马文升辞官在家后,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到时政时,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D.马文升注重气节,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后,有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2)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绝游宴。
2024-04-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知崇安县,徙通判宜州,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通判泗州。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后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神宗即位,召知谏院。三月,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会王安石用事,下视庙堂如无人。因争新法,怒目同列曰:公辈不读书耳!抗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爱、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邪?安石默然。熙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抃捕获其情重者,黥配他州,盗遂遁去。移越州,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故越人虽饥而不怨。复知杭州,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抃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居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去。

(节选自《东都事略·赵抃传》)

材料二:

赵阅道熙宁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诸州背榜衢路,立赏禁人增米价。阅道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凑,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阅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十四)

[注]①皋、夔、樱、契:传说中舜时贤臣。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退居A于衢B有溪石C松竹D之胜E与山僧野老F游G不复H有贵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不同。
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
D.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小时候便没有父亲,家中很贫困,他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在任宜州通判时,母亲去世,随后他守孝三年,就在母亲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B.赵抃希望朝廷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他认为应严厉对待小人之过,对小人毫不宽容,以免后患;应善待君子诖误,保全并爱护君子,以成就君子德行。
C.赵抃任副相时,恰逢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与人争论新法时,斥责众人不读书,赵抃以皋、夔等人没有读书仍为贤臣进行反驳,王安石听后沉默不语。
D.赵抃在越州修治城池,使百姓自食其力。任杭州知州时,杭州的旱情比越州更严重,朝廷想让他再次修筑城墙。赵抃以百姓不能再劳累拒绝了修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
(2)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
5.赵抃在越州救灾时,平价出售官粮,却允许百姓高价出售粮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4-04-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材料二: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将兴,其君斋明中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焉,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将亡,其君贪冒僻邪,淫佚荒怠,芜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意。民神痛怨,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愿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而兴,亦有以亡。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于亭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于镐。是皆明神之纪者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是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监烛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一神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耶?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丰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也?王曰:吾其奈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率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王曰:虢其几何?对曰: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己父率傅氏及祝,奉牺牲玉觞往献焉。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民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十九年,晋取虢也。

(选自《说苑·辨物》)

【注】①鸑鷟(yuè zhuó):凤的别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无A所监B夏后C及商D用乱之E故F民G卒H流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和《论语》中“且知方也”中的“方”词义相同。
B.“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事务,春秋时沿置。
C.“信”,古时作战或田猎,临时住两宿为信,两宿以上为次,此处都是停留的意思。
D.“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彗星”解释事件起因,“齐侯使禳之”可见齐景公迷信神灵,晏子在劝谏时善于运用假设、对比、引用、反问等方式,达到了良好的劝谏效果。
B.周惠王十五年,有神灵降临到虢国莘地,惠王向内史过询问可有先例,内史过列举了祝融、回禄、梼杌、杜伯、夷羊、鸑鷟等史籍上记载的神灵。
C.内史过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国君的政治秽恶,有才能的人不能被任用,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所以神灵也会离开。
D.周惠王派太宰已父,率领傅氏族人及祝史,奉上牺牲、玉器前去祭献神灵,内史过跟随到了虢国,由虢国国君所为,断言虢国将要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德之秽,禳之何损?
(2)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5.请比较文中晏子和内史过关于国君祭祀神灵观点的不同。
2024-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毎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罪重A于中钩B我任卿C逾D于管仲E近代F君臣相得G宁有H似我于卿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B.数,表示“几”,与《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数”词义、用法都不同。
C.忌讳,指避忌、顾忌,与成语“无所忌讳”中的“忌讳”意思相同。
D.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一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诛杀隐太子李建成后,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镇定自若,并从容地回答了太宗。
B.向来有治国之才又刚正不阿的魏征,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也就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
C.太宗因为提拔、重用魏征,就觉得自己和古代圣贤没有什么差别,又说他器重魏征,主要是因为魏征每次都能直谏,让自己心情愉悦。
D.魏征以生病为由想要解职,太宗认为自己不计前嫌并对魏征委以重任,虽然魏征身体不好,但是还不算衰老,魏征只好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2)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2024-04-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荣利,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蒱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文本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径至洛阳A欲搜求B异书C以广其学D洪见E天下已乱F欲避地G南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蒱,汉末盛行的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称。
B.檄,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文中指古代官府用来声讨征伐的文书。
C.黄白,指方士用来烧炼丹药的金银。为了保密,不直言金银而以黄白作隐语。
D.克,句中意为“严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规定在严格的期限之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玄是葛洪从祖,曾把炼丹秘术传给弟子郑隐。葛洪向郑隐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鲍玄。鲍玄器重葛洪,把女儿许配给他。
B.葛洪被干宝推荐承担国史编修工作,但他坚决推辞,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仙丹,便请求任句漏县县令,皇帝开始不答应。
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目的:大概讲讲长生之理,决人之疑;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信服周公、孔子,没人相信神仙之书,作此书给真有见识的人看。
D.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马身上的斑纹还要富丽多彩,又很能辩析玄奥的理义。他写信给好友后即端坐着像睡着一样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2)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5.葛洪是道家理论家,又是医药学家。请简要概括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024-04-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主击秦将姚献,败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韦伐帅众一万攻南安。城中大饥。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穷蹙,舆榇出降,并沮渠兴国送上邽。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广宁,泣谓其父遗曰:“大人荷国宠灵,居藩镇重任。今本朝颠覆,岂得不率见众唱大义以殄寇雠!”遗曰:“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不如择王族之贤者,奉以为主而伐之,庶有济也。”楷乃筑坛誓众,二旬之间,赴者万余人。会遗病卒,楷不能独举,亡奔河西。

檀道济等进至济上,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草谷,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之。朱脩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魏克滑台,执脩之及东郡太守中谟,虏获万余人。

于是魏南大水,民多饿死。尚书令刘絜言于魏主曰:“自顷边寇内侵,戎车屡驾。天赞圣明,所在克殄。方难既平,皆蒙优锡。而郡国之民,虽不征讨,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实经世之大本,府库之所资。今自山以东,遍遭水害,应加哀矜,以弘覆育。”魏主从之,复境内一岁租赋。

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恟惧,将溃。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妄而斩之。对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夏主:十六国大夏皇帝赫连定。②秦:西秦,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政权。③檀道济:南北朝刘宋开国元勋,曾率军攻北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旦A魏军B见之C谓道济D资粮E有余F以降者G为H妄而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文中意思是到,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事,文中指大事,与《论语·颜渊》“请事斯语矣”中的“事”含义不同。
C.辛酉,文中指辛酉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鄙,文中指边邑,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攻打西秦,西秦君主投降,秦太子出逃,与其父商量对策,其父拒绝接受皇位。要秦太子另外寻找贤人继承大秦的皇位。
B.檀道济攻打北魏,多次与北魏作战,多半获胜,北魏叔孙建等人焚烧了檀道济军队的粮草,阻止了檀道济前进,后导致刘宋军队大败。
C.北魏尚书令刘絜认为战事已经平息,应该妥善抚慰和可怜这些受灾的百姓,弘扬朝廷一向保护和养育百姓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檀道济的士兵中有逃亡北魏的,把刘宋军中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檀道济采用瞒天过海之策,保全了军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
(2)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
5.西秦最终被大夏大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