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欲之。使于晋而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延陵A季子B者C吴王D之子也E嫡同母昆弟F四人G季子最小H而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意思是离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汝可去应之”的“去”意思相同。
B.庶兄,指庶出之兄。嫡出指正妻所生的子女,庶出指非正妻的妾婢所生的子女。
C.《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大事。
D.色,指神色,与《屈原列传》中“《国风》好色而不淫”的“色”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的哥哥坚持拥立季子为王,季子抛弃了家产去耕田,其兄决定传位于兄弟而非儿子,是为了季子最终能够成为君主。
B.遏的儿子阖闾认为僚没有当国君的资格,而季子和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于是在僚自立为吴王后派专诸刺杀了他。
C.季子不想成为君主,也不想父子兄弟互相残杀,他最终选择离开吴国到延陵去。君子认为他仁义,《春秋》也赞美他贤德。
D.徐君想得到季子的宝剑,季子虽因随从的劝说没有立即献给徐君,但他后来以剑挂徐君坟前之树的形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2)先君所以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
5.季子两拒君位,义正词严,他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6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