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自将十万骑袭武功,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可汗兵百万,今至矣!”帝乃与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渭上,与可汗隔水语。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颉利请和,许之。翌日,刑白马,与颉利盟便桥上,突厥引还。萧瑀曰:“颉利之来,诸将多请与战,陛下不听,既而虏自退,其策奈何?”帝曰:“突厥众而不整,君臣惟利是视,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我醉而缚之,其势易甚。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若大军蹑其后,伏诸前,取之反覆掌耳。然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虏校杀伤必多。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瑀再拜曰:“非臣愚所逮也!”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

材料二:

天下之势在强弱。有能强者,有不能强者。有能弱者,有不能弱者。有强而示之以弱者,有弱而示之以强者。能强能弱者王,不能强不能弱者亡。强而示之以弱者,其兵多旺;弱而示之强者,亦能以全其国。故秦以虎狼之威,据关中金城之固,蚕食诸侯,卒灭六国而并天下,此能强者也。太王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而不得免;去居岐山之下,而从之者如归市,此能弱者也。突厥颉利寇长安,饮马渭水,太宗倾府库以与之和,而使李靖邀击,大破之,卒犁其庭而擒颉利,此强而示之以弱者也。诸葛孔明相先主以取蜀,崎岖山谷之间而无岁不出师,以扰关中,此弱而示之以强者也。晋平吴而失中原,隋平陈而终江都,此不能强者也。燕以匕首而激秦,息(侯)以违言而拒楚,此不能弱者也。夫天下无常势,能用之则弱可以强,不能用之则强反以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选自李纲《论天下强弱之势》)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我A新B即位C为国者D要在E安静F一与G虏校H杀伤必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是动词,指帝王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用法相同。
B.“邀”在文中的意思是“拦截”,这个意思今天依然存在于“邀功”等少数词语中。
C.“犁其庭”指犁平他们的庭院,比喻彻底扫荡消灭敌人的势力,又如“犁庭扫闾”。
D.“违言”指语言不合而失和,这里指息侯因为和楚王言语不合而与楚国对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十万人进犯武功,并夸口说有百万之多;唐太宗仅以六骑在渭水边与颉利会面,却能使其主动请和。
B.在与突厥颉利的对峙中,为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唐太宗选择了隐忍不发,主动示弱以使对方骄傲麻痹。
C.太王遭受狄人侵犯,在以财物侍奉对方而不能幸免的境况下,带领百姓迁居到岐山下,这是“能弱”的表现。
D.李纲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国力与曹魏周旋,是因为正确采取了“弱而示之以强”的策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
(2)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5.唐太宗战胜突厥颉利,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贯,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郡阳贼帅,使作内应。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蒙还寻阳,未期而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节选自《三国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侵晨A进攻B蒙C手执枹鼓D士卒E皆腾踊F自升G食时H破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文中指感到危险,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的“危”用法不同。
B.即,指当即、立即,与《促织》“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中的“即”词义相同。
C.薄,文中指费用很少,不多,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不同。
D.备御,文中指防备,具体指吕蒙为抵御曹操的进攻而向孙权建议的计策和做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向孙权详细介绍了皖县的情况,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了皖县,在向诸将询问计策时,吕蒙与诸将的看法不同。
B.吕蒙年少时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偷偷地跟随姐夫邓当讨伐山越,被邓当发现了也不回去,邓当只好向吕蒙的母亲告状,母亲也阻止不了他。
C.魏国派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县屯垦,多次侵犯吴国边境,吕蒙予以正面回击,谢奇被迫退缩回去,而他的部下则扶老携幼投降吕蒙。
D.庐陵贼寇闹事,诸将讨伐却不能擒获贼寇,孙权认为诸将都比不上吕蒙,再次命令吕蒙讨伐贼寇,吕蒙对贼寇区别对待,斩杀了首恶分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
(2)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5.吕蒙在“知彼”方面善于抓住关键并想出相应对策。请简要说明。
2024-04-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图圈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A二千人B内惟九人逗遛C不明D官人E有谙识者F就九人G内四人非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一种文体,用于陈述事情经过,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同。
B.间行,指秘密穿过,“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不同。
C.合契,犹“合符”,指相合;也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融洽,意气相投。
D.善始克终,指善始善终,其中的“克”与成语“克已奉公”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将地方告败求救的消息隐瞒不报,并哄骗隋炀帝说盗贼将要被彻底消灭。炀帝对此深信不疑,以致盗贼更加猖獗。
B.越王派遣元善达前往江都,劝谏隋炀帝速回东都以解李密之围,炀帝大怒,认为越王年少被属下欺骗,元善达是在当庭欺辱自己。
C.唐太宗认为臣子不能因君王暴虐就闭口不言,不行使匡快的职责,这样最终会国破家亡,应以此警示自己和大臣,不要重蹈覆辙。
D.魏征认为隋朝追查盗贼,却致两千多人枉死,主要是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大理丞张元济发现其中有冤情,但是已于事无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
(2)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后世应从隋炀帝灭国一事中吸取哪些教训。
2024-03-26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是以邹子重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袖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倘亦有牛鼎之意乎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受业子思A之门B人C道D既通E游事F齐宣王G宣王H不能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的“诚”含义相同。
B.连衡,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C.“是以邹子重于齐”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不轨,超越常规,不合法度。与现代汉语成语“图谋不轨”中的“不轨”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读《孟子》,读到君王追求功利的文字曾产生感慨,认为追求功利是祸乱的源头,孔子为了防备祸乱的源头,就很少提到功利。
B.邹忌生活在孟子之前,邹衍生活在孟子之后。邹忌和邹衍在当时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重用,而孟子却未能受到当时君王们的青睐。
C.邹衍看到当时的诸侯越来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政的现象,认为诸侯应该先整饬自己,再推行到百姓,于是开始著书立说。
D.司马迁在文中虽对邹衍有些批评的言论,但总体上还是以对他的赞颂为主,赞颂了他的仁政思想和学术才气以及高尚的人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
(2)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
5.从原文看,孟子为什么不受当时君王的重视请简要回答。
2024-02-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瑜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

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张鲁,因留奋威团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驾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警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水存,爰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循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
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2)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5.诸葛瑾、步鹭心目中的周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2024-02-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
C.堪,“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
D.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献于汉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
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
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5.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信,罚严而。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之罪。人之涂其体,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佧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这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韩昭侯使人藏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                                               必:坚决
B.比降之罪                                        北:北方
C.濡衣而走火者                                  被:能“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                                  弊:旧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                                        某所,母立于兹
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                           故乡人号“驼”
C.有能徙此西门之外者                           得双石潭上
D.人之善战射也                                  刘日薄西山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B.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4.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dà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B.菽(shū),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五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
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即“五服”。
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它(蛙)致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
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旧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如用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7.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