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 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下之大H决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提宾的标志。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之”不同。
B.所以,表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相同。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5.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

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况褒贬耶?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唐有天下二百年,圣君贤相相踵,其馀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猥言之上,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贲迫蹙,令就功役也。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

夫圣唐巨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

(选自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有删节)

材料二: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

获书言史事,私心甚不喜。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今人当为而不为,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选自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有删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在据事迹A实录B则善恶C自见D然E此尚非F浅陋G偷惰者H所能I就J况褒贬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文中为副词,意为“姑且、暂且”,与李密《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苟”含义相同。
B.再拜,文中指先后拜两次,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C.岂,文中为助词,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与屈原《离骚(节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岂”用法相同。
D.行,文中为动词,意为“行走,走路”,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行”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文表面上是向刘秀才阐释自己因何不能修史,实际上却满含对自己不得用的牢骚以及对权贵任意捏造史实的不满。
B.韩文在答复刘秀才时,其拒绝的态度鲜明且坚决。但表达上力求措辞的婉曲舒和,谦敬辞的使用、问句形式的探讨交流都是其表现。
C.柳文虽对韩愈不能修史的“借口”一一做了驳斥,但对于韩愈内心真正的恐惧,即“唯在不直、不得中道”,柳宗元表达了理解。
D.柳文为批驳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所写,阐明己见,畅快直接,辞锋犀利而峻峭,逻辑顺畅而周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
(2)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
5.针对韩愈所述不修史书的缘故,柳宗元一一进行了批驳。请依据两则材料,用原文语句补充下方相关辩驳观点的空缺。

其一:

韩愈:修写历史的人,历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否则,就更不能在高位胜任了。

其二:

韩愈:自己年事已高,不堪重用,宰相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韩退之耶?”果真如此,就更不该虚受官职。

其三:

韩愈:大唐前前后后人才辈出,“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

柳宗元:退之不应树立坏的榜样,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实也许才不会失传。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宫)、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史记·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侍坐”篇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薨,对死亡的称谓,春秋战国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因这事有什么怨言。
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顾念情分,而要远离。
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5.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5.以上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5-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B.能终者盖寡     克:能够
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牧:统治,治理
D.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董之以严刑
A.当神器之重B.居域中之大C.至于怨诽之多D.为国以礼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征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D.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2024-05-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曩(nǎng)者:从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介甫果信A此B志C推而D行之E及二F三年G则朝廷之患H已深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指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中的“期年”意思相同。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借指里巷、民间、平民;文中指平民。
C.取,指招致、遭到,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取”意思不同。
D.举,指施行,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B.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C.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D.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2024-05-3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曰孝。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乱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
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
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
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
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
2024-05-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

(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安”的用法相同。
B.“而弊山东之诸侯”与“故曰: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两句中的“弊”意思不同。
C.“莫如韩、魏也”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
D.“藉之以蔽其西”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苏轼《赤壁赋》)两句中的“藉”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B.苏辙在文章开篇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相继被秦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下之势”。
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请简要阐述苏辙主张六国对抗秦的办法。
2024-05-28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世儒学者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云:‘苑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A孔子B为师C圣人D传E道F必授G异才H故谓之殊。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指突然、匆忙,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含义不同。
B.“颜、闵之徒”的“之”为结构助词“的”,与“是寡人之过也”的“之”用法相同。
C.“何以验之”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D.陈,指述说、叙述,与现代词语“推陈出新”“暗渡陈仓”中的“陈”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他是战国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世尊其为“复圣”。
B.子路,是子由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名,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C.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材料中弟子子夏向老师孔子请教,故而避席。
D.《诗》,指诗歌总集《诗经》。它与《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孔子是至贤之人,他的七十多位弟子的才华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才士,对这种观点,王充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B.世人之所以推崇古代圣贤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不敢向权威挑战,且听且从,具有盲从意味,这是王充不能苟同的。
C.子夏询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看法。孔子认为四人都有长处,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来交换自己的长处,这值得做。
D.子贡对东郭子惠的疑问尽力解答,并在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孔子乃“大者”,所以“夫子之门”无所不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2024-05-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