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铧,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四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节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臣上说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当E太子F则身刑而死GH尚安所事金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厌倦,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和“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B.当,指应当,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和“当仁不让”中的“当”词义相同。
C.趋,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汉之后“入朝不趋”成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
D.封,指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和“封疆大吏”中的“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王喜欢剑术,众多剑士在他面前日夜搏击。国家日益衰弱,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B.庄子不接受太子派人送给他的千金,和使者一同前去拜见太子,并认为无论劝说是否成功,都无需千金。
C.面对赵王的询问,庄子说用剑术和赵王交流,向赵王夸赞自己的剑术能十步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
D.赵王让剑士们较量了七天,死掉了六十多人,从中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宫殿下,才召见庄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
(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5.庄子以“三剑”喻三种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

(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
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
5.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
2024-05-04更新 | 517次组卷 | 3卷引用:周周限时练4-3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42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专版2-文言文阅读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讼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此病不起,政安迁之?管仲曰: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习。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

奚谓内不量力?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与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穀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

(《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不穀之国虽小A卒B已悉起C愿大国之信D意于秦也E因F愿大国令使者G入境视楚之起H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执政、当权,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词义相同。
B.其,意为“还是”,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的用法相同。
C.趣同“促”,意为急忙、赶紧,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趣”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D.“冠盖相望”中的“冠盖”,指使者,与现在所说的“冠盖相属”中“冠盖”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为醉酒丢失帽子感到羞耻,采用开仓放粮给穷人和释放罪轻囚犯的方式弥补。
B.管仲认为君主知人善用,假如自己一病不起,由齐桓公自己决定政事移交给谁的问题。
C.和竖刁相比,管仲建议齐桓公可任用隰朋来辅佐治理天下,并从四个方面加以佐证。
D.在秦、韩联合攻势下,陈轸认为楚国在劫难逃,于是建议楚王用楚国士气震慑韩国。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
(2)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
5.两则材料都提到君主不当的行为会成为国家的祸根,请分别加以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方孝孺《戆窝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谓余为戆者A有矣B而慕乎戆者C未始D或见E岂节义之士F独少于今之时乎G抑遇合之术H固有不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意为亲附,与“与嬴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
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运用才智讨好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
B.汲长孺和张子布都是很有气节的人,不为君王的权势所动,有时遇事当面争论。
C.作者很仰慕“戆”人,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来响应天子的请求,实现国家的大治。
D.作者认为潘理甫谈论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与他交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2)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
5.方孝孺认为“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之,使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遗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街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先零、罕、开皆西羌种,各有豪,数相攻击,成仇。匈奴连合诸羌,使解仇作约。充国料其到秋变必起,宜遣使行边预为备。

初,罕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将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赵充国即留雕库为。充国以为亡罪,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毋取并灭,能相捕斩者,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所捕妻子财物与之。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时羌降者万余人

(节选自《智囊全集》)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豪靡忘来A自归B充国C赐饮食D遣还E谕种人F时G羌H降者万余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文中指“认为……年纪大”,与《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老”用法不同。
B.金城,文中指前线,与《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金城”意思不同。
C.出入,文中指出没,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相同。
D.质,文中指人质,是古代被一方派到另一方或者被一方扣留的人,用以保证或迫使履行某项条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法强调要根据地形安排相应的侦察兵,彼此互相配合,把信息传递给主将,让军队预先做好准备。
B.宣帝询问平息先零诸羌叛乱的人选时,赵充国推荐了自己,表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与伦比的自信。
C.四望峡易守难攻,羌人却没派兵把守,让汉军得以由此进入落都谷,赵充国由此认为羌人不善用兵。
D.先零、罕开等羌族内部纷争不断,后来匈奴人解除他们与羌人之间的仇恨,并订立盟约,对抗汉朝。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
(2)大兵诛有罪,毋取并灭,能相捕斩者,除罪。
5.请结合材料,概括赵充国成功平定先零作乱的主要原因。
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臣相,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然但宽于大事,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臣相   遇:投合、契合
B.恩之厚薄   缘:依据凭借,以……而定
C.一无所   间:差别、不同
D.于小罪   急:急速、迅猛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有也   ②夫上不信于下
B.①臣犯之   ②今责小臣以大体
C.①信其   ②待之过薄之
D.①小臣不可委大事   ②夫四海之广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
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
D.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
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
2024-04-25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专版-文言文阅读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②归:藏钱的府库。③树塞门,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④反坫,国君同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⑤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⑥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晋B袭C文公之余D威E得为诸侯之盟F主G者H百有余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
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
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
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人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5.同为批评管仲,孔子与苏洵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坐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①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类此,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武②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韩擒武:大隋名将韩擒虎,因避讳而称韩擒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坐不A设B席C行D不乘骑E亲裹F赢粮G与士卒H分劳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文中指军队,与《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的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士卒、士兵,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C.略,文中指概略,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的“略”意思不同。
D.坐,文中指驻守不动,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坐”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帅平时爱护士兵,士兵对敌时宁肯前进而死也不愿后退而生。士兵们即使作战中陷入危亡境地,他们也愿意拼死奋战来报答将帅的恩德。
B.有个士兵长了脓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哭了起来,是因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为报恩而战死在沙场。
C.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兵拥护,被魏文侯委派为将镇守西河地区。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
D.李靖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灵活运用奇兵与正兵,融会贯通,夺取胜利。除了孙武通晓运用奇正变化之外,即使是吴起也赶不上李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
5.吴起能够“全胜六十四”并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选自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宋太祖见A五代方B镇之足C以制其君D尽释其兵权E使力弱F而易制G而不知子孙H卒困于敌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指考虑、计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B.郡县,秦朝建立的郡县两级的中央集权制度,郡下设县,即郡县制。
C.社稷,指国家,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社稷”意思相同。
D.审,指详细、周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筹划天下大事的人,常注重事情艰难危险的一面,却忽略事情容易平常的一面,而变乱常在不加注重的地方发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他们考虑得不周全。
B.唐太宗有超人的智慧和盖世的才华,对于国家安危的考虑也算是比较周密细致了,但最终免不了灭亡,或许是因为天道的安排无法预测。
C.古代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仅靠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和阴谋诡计能控制的,所以他们就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上天的意志,让上天眷顾他的恩德。
D.秦朝君主昏惑而不觉悟的时候,世上有深谋远虑的人士,却不敢竭尽忠诚去指出君主的过失,其原因是秦朝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有说完,尽进忠言者就被杀戮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5.依据材料一中方孝孺关于远虑的观点,材料二中认为秦朝没能延续长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