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节选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
以为天下A利害之权B皆出于我C我以天下D之利E尽归于己F以天下之害G尽归于人H亦无不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中指弟兄中排行第二,这与伯仲叔季中的“仲”词义相同。
B.独夫,文中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
C.曾,文中意为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词义相同。
D.诸,文中相当于“之乎”,与“君子求诸己”中的“诸”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从公私、利害、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B.材料一第二段“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变化过程,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
C.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认为小儒漠视民众大义,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这是不可取的。
D.材料一多用对比论证,对君主之来源、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态度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之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5.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件事,小儒和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0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2024-05-04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期调研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因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A友B梅C圣D俞E少F以G荫H补I为J吏K累L举M进N士O辄P抑Q于R有S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厄,指困难,此处名词作动词用,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3.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5.请分别概括三位文学家在三则材料中的文学创作观点。
2024-04-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可以无莫大之功。窃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夫鸟以山为卑而巢其上,鱼以渊为浅而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名,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卒其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索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以自奉厚;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譬犹始皇之舍德任刑,而欲计一以至于万也,岂不惑哉!

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贤人所以奉己,而隐遁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是故明君莅众,务纳下言以昭外,敬卑贱以诱贤也。其无距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劝大,赏鄙以招贤,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达于君也。故上无遗失之策,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昔张禄一见而穰侯免,袁丝进说而周勃黜。是以当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矫其邪也,故上饰伪辞以障主心,设威权以固士民。赵高乱政,恐恶闻上,乃豫要二世曰:屡见群臣,众议政事,则黩,黩且示短,不若藏己独断,神且尊严。天子称朕,固但闻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隐,独进赵高。赵高入称好言以说主,出倚令以自尊。天下鱼烂,相帅叛秦。赵高恐惧,归恶于君,乃使阎乐责而杀,愿一见高,不能而死。

(节选自《潜夫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卒其以败者A非苦禁忌B少而门枢C朽也D常苦索财货E而行骄僭F虐百姓G而失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穴,穴居,动词,与《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穴”词义不同。
B.令,指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不同。
C.下,指对下,“南取百越之地”中的“南”表示向南,两者用法相同。
D.诏,指古代帝王颁布的命令,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的“诏”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间有福有祸,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必须有巨大的功劳;窃取君主至高地位的人,没有不败亡的。
B.在作者看来,人臣应上顺天意下安百姓,而不能处于危险境地却希望安稳,事做的很少却想要拥有功劳。
C.掌权的人总是嫉恨正直的人,只要有在君主面前进言的机会,就诬陷正直之士,用花言巧语蒙蔽君主。
D.秦二世听信赵高藏己独断的谗言,自己深居宫中,只宣见赵高一人,最终天下大乱,各地民众相继起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2)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
2024-04-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刻”的“是”意思不同。
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2024-04-1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咒虎,任之以力,凌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般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獵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獵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军队,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相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不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2024-04-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国语·周语》)

【注】①隧:挖地通路叫隧,当时是天子的一种葬礼。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缩取A备物B以镇抚C百姓D余一人E其流辟F于裔土G何辞之H有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深厚之意。与“弘毅笃行”中的“笃”词义不同。
B.而,如果之意。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词义相同。
C.虞,料想、猜度之意。与“尔虞我诈”中的“虞”词义相同。
D.爱,吝惜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确立制度,划分田地住宅,敬重有勇有谋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导致了诡计的产生以及战争的爆发。
B.夏禹等人彰显礼制的内涵,用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揭露过失,以此来树立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C.周室先王把土地都分给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使他们各有安宁的居处,以顺应天地之道,不致遭遇到灾害。
D.周襄王认为周室先王们只是通过生前死后的服饰器物上的色彩花纹,来显示与百姓尊卑贵贱的差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5.材料一说“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周襄王是从哪些角度用“礼义之纪”拒绝晋文公的请求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4-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志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含之。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贯,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央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蒙还寻阳,未期而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鸮。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节选自《三国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侵晨A进攻B蒙C手执袍鼓D士卒E皆腾踊F自升G食时H破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文中指被控制,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B.危,文中指感到危险,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的“危”用法不同。
C.薄,文中指费用很少,不多,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不同。
D.备御,文中指防备,具体指吕蒙为抵御曹操的进攻而向孙权建议的计策和做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向孙权详细介绍了皖县的情况,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了皖县,在向诸将询问计策时,吕蒙与诸将的看法不同。
B.吕蒙年少时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偷偷地跟随姐夫邓当讨伐山越,被邓当发现了也不回去,邓当只好向吕蒙的母亲告状,母亲也阻止不了他。
C.魏国派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县屯垦,多次侵犯吴国边境,吕蒙予以正面回击,谢奇被迫退缩回去,而他的部下则扶老携幼投降吕蒙。
D.庐陵贼寇闹事,诸将讨伐却不能擒获贼寇,孙权认为诸将都比不上吕蒙,再次命令吕蒙讨伐贼寇,吕蒙对贼寇区别对待,斩杀了首恶分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
(2)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5.吕蒙在“知彼”方面善于抓住关键并想出相应对策。请简要说明。
2024-04-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延寿守东郡,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诤;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慎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钱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矣。归,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即用之。其纳善听谏类此。

迂庵子曰:为政之要固在得人,而知人亦不易矣。何则?盖粉饰者见赏,则暗修者弗庸;迎合者受知,则骨鲠者蒙弃;搏击者上考,则长厚者无称;要结者得欢,则孤立者无誉;畔援者承旨,则寒微者自疏。故下吏之受知于长官、寒士之见售于当事,真有难于叩九阍者。斯人也,安得不托身门卒,以自见乎?吾不能不为之慨然!

金孝章氏曰:用人者贵于能其言,不然,虽曰尊而礼之,贤者弗乐也。惟能听言,然后贤麇至,孟子所谓人将轻千里而来告者也。若自诩好士,而其左右皆谗谄面谀之人,尚安望其门卒中有慷慨进谏者耶?

(节选自潘游龙《康济谱》)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明府A早驾B久驻C未出D骑吏父E来F至G府门H不敢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文中指崇尚、喜好,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相同。
B.得无,文中指该不会,与《岳阳楼记》中“得无异乎”的“得无”意思不同。
C.听,文中指听从、接受,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意思相同。
D.慷慨,文中指刚直不阿,与《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慷慨”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寿任东郡太守时,非常重视礼义和教化,无论是春秋习射,还是讲武阅兵,都注重仪礼的布置。
B.德行是韩延寿选人的重要标准,他选聘贤良的士人,举荐操办丧事让财的人,表彰有孝悌之心的人。
C.准时守约在当时已经成为东都百姓的共识,而随侍的骑吏正是因为迟到而被韩延寿处以严厉的惩罚。
D.门卒原本是诸生,他认为敬奉父亲不应受到惩罚,韩延寿对其正直敢言加以肯定,并马上任用了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矣。”
(2)故下吏之受知于长官、寒士之见售于当事,真有难于叩九阍者。
5.迂庵子和金孝章都对韩延寿担任东郡太守的政绩进行了评论。他们评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024-04-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募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苏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圈,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节选自《吴子·图国》)

材料二: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节,而农民不偷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圣人列B贵贱C制爵位D立E名号F以别G君臣H上下之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指挑选,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简”含义相同。
B.卒,古代军队的编制,一百人为卒;也指步兵。文中指的是前者。
C.缘,指遵循、按照,与“缘木求鱼”“缘情体物”的“缘”含义都相同。
D.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三个国君都招募勇士才成就功业的事例,论证了强大国家的君主只要对内修文德、行仁政就能战无不胜。
B.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武侯因而面有喜色。为此,吴起借楚庄王的例子对武侯加以讽谏,让武侯面露愧色。
C.材料二中,作者指出了君臣等级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强调君王要得到民众的尊崇,政令才会畅通;臣子为官清廉,社会才会稳定。
D.如果在战斗中,士兵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那么明君不能无动于衷,一定要奖赏士兵,给予其足够荣耀的爵位和充足的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
(2)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5.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两则材料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