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99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方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介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传播方式,①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故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

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②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就不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由此及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实物——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者都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

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定为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电视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记住下面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纸张、网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媒介的居中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更为切近的表达即交转性

(摘编自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江贾家三兄弟来说,报纸不仅是增加新知识、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为购买洋货的诱因。
B.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是指研究者没有关注报纸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报纸内容及其作用。
C.研究者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对法国大革命有新发现,其实忽视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现。
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有研究思路“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
B.如果从新的视角考察媒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与传统就会有所区别,可以深入认识媒介是什么,也可能扩大媒介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C.我们本能地把手中摊开的报纸当作媒介,是因为我们认为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都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它的媒介性质毋庸置疑。
D.虽然人们有时候把媒介界定为一种自然媒介物或一个社会机构,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间”位置并未因这种不恰当的理解而改变。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媒介“中间”含义的一项是(     
A.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视觉性”为脉络,把艺术、图像、广告、肥皂剧等全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B.电视剧《人世间》在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
C.通过研究《新青年》杂志作为公共交谈平台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容的形成,透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
D.手机既能接收音频、视频,又能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为什么把媒介称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
5.为了让读者理解“媒介的‘中间’之义”,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更始既至雒阳,以世祖为大司马,使安集河北。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禹曰:“不愿也。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上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上止广阿城门楼上,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我乃始得一处,师言天下不足定,何也?”上破邯郸,诛王郎,欲北发突骑,禹曰:“吴汉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以禹为知人。赤眉入长安,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司徒,尧也;赤眉,桀也。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光武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曰:“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联谋误帷幔,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也,门人日以亲。’”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建武中,罢三公,以列侯就第。邓禹笃于经书,教学子孙。

序曰:贤骏思圣主、风云从龙武, 自然之应也。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遵信竹帛之愿,建社稷之谋,袭萧何之爵位,可谓材难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师;立师傅,位三公,功德之极,而禹兼之。《易》称“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谓与?

(改编自《东观汉记》卷九)

【注】①西汉末刘玄史称更始帝。②不足:不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B.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C.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D.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之一,在文中和“上”“光武”都同指一人。
B.“披舆地图”的“披”指打开,与《鸿门宴》中“披帷西向立”的“披”相同。
C.制是古代诏书的一种。从文中内容看,和“敕”大体相类,是可以互用的。
D.忠孝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美德之一。忠与孝的对象分别是君国与父母。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邓禹“知人”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结识刘秀,看出他非同寻常,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
B.邓禹认为更始帝缺乏决断能力,手下将领目光短浅,刘秀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
C.邓禹在刘秀攻下邯郸、杀死王郎、想向北进军时,建言应派吴汉领军,认为他是将领中的佼佼者。
D.邓禹有名垂史册的意愿,洞悉王朝兴亡的征兆,选择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出谋定策,功德盖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
5.《淮南子》中说尧之时,獭输、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羿除掉了这些祸害,万民皆喜。请据此分析光武称邓禹为“尧”用意。
2024-05-1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远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向贫困这一人类社会顽疾宣战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宝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思想性、指导性,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     ②     的奋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人民自力更生、     ③ 、重整山河,再到改革开放后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从党的十八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正确。
2024-05-11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远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 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 ②     :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 ,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中,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所给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A.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
B.“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C.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
D.(你)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3.文中对白鹤滩水电站的称呼由“它”到“你”,人称的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5-0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 使吏殷浩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与丞相王导言及此事。导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节选自《世说新语•容止》)

材料二

中书令庾亮用事,以苏峻终为祸乱,言于朝曰:“ 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朝臣无敢难者,独光禄大夫卞壶争之曰:“峻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之。”亮不从。峻闻之,遣司马何仍诣亮曰:“讨贼,远近惟命;内辅,实非所堪。”亮不许。于是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峻上表曰:“ 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一荒郡。”复不许。参军任让谓峻曰:“求处荒郡而不见许,恐无生路,不如勒兵自守。”阜陵令亦劝峻反。峻遂不应命。司徒司马陶回言:“及峻未至,当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庾亮不从。苏峻使其将韩晃等袭陷姑孰,亮方悔之。咸和三年正月,苏峻帅祖涣等众二万,济自横江,屡败守军。二月,峻至覆舟山。陶回谓庾亮曰:“峻知石头城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南道步来。宜伏兵邀之。”亮不从。峻果南道来,亮闻,乃悔之。诏以卞壶都督大桁东军事,与侍中钟雅等帅军及峻战于西陵。壶等大败。庾亮帅众将陈,未及成列,士众皆弃甲走。亮将行,顾谓钟雅曰:“后事深以相。”雅曰:“栋折榱崩,谁之咎也!”亮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
使吏A殷浩之B徒登南楼C理咏D音调始遒E闻函道F中有屐声G甚厉H定是庾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用在数词后表约略估计的数量,与《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意思相同。
B.用事,在文中指庾亮执政当权,与词语“意气用事”“感情用事”中的“用事”意思不相同。
C.不见许,文中指苏峻的奏请不被允许,“见”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相同。
D.委,托付、交付,文中的“后事深以相委”与《过秦论》“委命下吏”“委”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认为,庾亮能与下属官吏一起吟诵,是因为当时他不得不稍微收敛气势;而王羲之认为那是庾亮幽深情致的体现。
B.光禄大夫卞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苏峻所处靠近京师,军队在短时间内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朝廷易失利。
C.苏峻听说庾亮想要征召他入朝,先派司马何仍拜访庾亮推辞,不被允许;后来又亲自上表推辞,仍旧未被获准。
D.庾亮手下部众丢弃铠甲而逃,庾亮被迫在临行之前将善后事托付给侍中钟雅;钟雅因为朝廷兵败强烈谴责苏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
②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一荒郡。
2024-05-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会说话的茶壶

司玉笙

那时候,坑塘边有一棵大柳树,绿叶垂下时营造出一片阴凉。日午晴朗之际,这里就成了饭场。赶到饭点,三三两两的海碗或馍筐子就晃到这里。用餐者或蹲或坐,围成大半圈儿,口齿一启,吞进去的是软米硬馍,喷出来的是笑话俚语。大到国际热点小到狗咬人猫抓鼠,还有插科打诨无不涉及。

这饭场谁蹲坐哪儿都是有记号的,如同排好了座次。比如说那半截砖是良头的,那脚印子深的是二怪的,等等。人多嘴杂,时间长了,免不了生出一些口角来。吵闹罢,捏着空碗筷子各回各家。上工时相逢一笑,权当啥事儿也没有发生。

不过有一次事可闹大了,事端是由二怪挑起来的。这主儿老是瞅着良头的饭菜,冷不丁地就将筷子伸到人家碗碟里抄一刀。次数多了良头就烦了,把背侧转过去,刚好护住自己的饭食。不料那二怪起身半蹙,仍不罢手。良头胳膊一架,顶翻了二怪手中的大碗。二怪立马恼了,还了一手。两个人便眼对眼地扭扯到一起,就像公鸡斗架,青筋鼓暴的脖子上汗滴子四溅。抹着嘴,饭场上所有人都站起,有人过来劝架,可越劝两人的气性越大,拉都拉不开。近旁的老妇女小媳妇也出门瞧,吵吵闹闹的像是在往旺火里添干柴。

此时,一个人出现,饭场内外的人都住了声,眼光都被引到此人掂的那把青瓷茶壶上。这茶壶是老式的,六棱直筒,上釉几个古代顽童嬉戏的图案,憨态可掬。他一手提茶壶,一手背在身后,把个嘴角翘得老高。

“累了吧,渴了吧?”他径直走到两个斗殴者身边,从背后闪出两只粗瓷碗。

两个斗殴者愣了一下,悻悻地松开了对方。

这人是村小学的代课教师,与社员一样拿工分。头一遭见他来到饭场,打架的和看热闹的都感到稀奇,即刻将兴趣转移到这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身上。

“胡老师,您吃过了?”旁边一声问候。

“喝茶,喝茶!”

其中一个斗殴者最先抓起粗瓷碗,另一个也夺去一个,胡老师便笑眯眯地斟茶,可只倒七分满。

二怪一气喝完,杵过碗来还要喝,胡老师就将茶壶上举。

“听听这壶再喝!”

二怪将左耳贴紧茶壶听听,好像没听出什么,又换右耳。不料那壶已离他而去,在每个人的面前高高低低地晃悠,出茶。二怪便跟上去。壶高他就高,壶低他就低。终于听出来了,说,还有大半壶!

“听明白就好!”

胡老师见良头挨近,提起壶也让他听。

“里面有树叶子在笑?”

“好,好。”胡老师说,能听出来笑就好。都是筷子缠筷子碗碰碗的,有啥口短舌长的一笑不就过去了,还值当动手?

两个斗气者隔着茶壶面面相觑,相继还了粗瓷碗,回头去寻自己撂在地上的食具。那些看热闹的交头接耳,望着胡老师笑笑,散漫而去。

自那以后,村里谁家两口子生气或邻里吵架,只要胡老师提着茶壶一到场,就像消防车开进一样,人们立马退身让路,当事者瞪眼相视,火气渐消。

“听茶,听茶!”

话音一落,就会有人上来贴耳,有的听着听着脸上就泛出敬畏之色。

时间久了,村里就有了句口头禅:想心安就听茶。

有了这口头禅,有事没事人们都爱去胡老师家。说是听茶,其实就是借机听胡老师说话。这种事一传开,连外村的也上门求茶。过瘾之后,有的出门时会撂下一句,茶味真醇,咱这一片儿没有这么好的!

几十年过去,粗瓷碗换成了玻璃杯,又换成了细瓷,唯有那把壶没换,上面的几个顽童依然清晰可爱。胡老师也早从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又成为校长。退休后,总是掂着那把壶转悠,最爱去的就是那昔日的饭场。遗憾的是很多人去了遥远的地方,连脚印也没留下……

暖风过耳,人声历历。徜徉在坑塘边,他每每举起壶对着半空喊:听茶,听茶!

如今,新村的文娱室正墙上绘有一幅巨画,再现的就是大柳树下的饭场之景。游客们常见这画下坐着一位老者,守着面前一把老壶和茶具。于是,不由得两腿一迈就过去了。坐看壁画,游客们品茗欢叙,有人就会顺口问,您老气色这么好,敢情是每天茶壶不离口?

“这茶壶会说话……”胡老师说。

游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捧起这茶壶轮换着听。听罢,小心翼翼地放下,都笑了。再看那幅巨画,找到了同样的一把壶,便跷起大拇指点赞。

这时,胡老师就会说,只要用心,你们会听到很多。

于是,掌声顿起。

(选自《小小说选刊》)

文本二:

小说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人物如何出场也有讲究。有的小说,人物的出场采用画像法,向读者展示人物的形象,这是绘其形,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的小说,人物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绘其声,如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而有的小说,在人物出场之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用较多的笔墨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物的生活环境做充分的渲染。

(摘编自“百度文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茶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组织全文的作用;“会说话”运用拟人手法,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B.很多人去了遥远的地方,胡老师却带着他那把能让人心安的茶壶,孤独地徘徊在坑塘边,始终没有人真正理解他的坚守。
C.言行见思想,村民们爱“听茶”的行为蕴含着对宽容美德的追随,贾宝玉的“女儿论”体现了对平等精神的追求。
D.本文语言特色鲜明,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与《边城》语言的特点相似,既简洁质朴,又含蓄隽永。
2.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胡老师出场的艺术效果。
3.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建设和谐中国的必然要求。请分析文本一中胡老师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价值。
2024-05-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

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失。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在网络上、社会上经常看到以虚假、情绪和忽悠来代替理性思考和实证实践的现象。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这个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认识。

在最近这几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没有理性根基和内容,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现有的观察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摘编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B.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C.材料二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D.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材料二指出:“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有哪些举措?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2024-05-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节选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
以为天下A利害之权B皆出于我C我以天下D之利E尽归于己F以天下之害G尽归于人H亦无不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中指弟兄中排行第二,这与伯仲叔季中的“仲”词义相同。
B.独夫,文中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
C.曾,文中意为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词义相同。
D.诸,文中相当于“之乎”,与“君子求诸己”中的“诸”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从公私、利害、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B.材料一第二段“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变化过程,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
C.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认为小儒漠视民众大义,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这是不可取的。
D.材料一多用对比论证,对君主之来源、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态度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之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5.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件事,小儒和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0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歌

郝景芳

没人知道钢铁人的母星在哪里,只知道他们住在月球背面。入侵才只有三年,战斗却摧枯拉朽,抵抗一直进行,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三年中,人们从热血变得现实,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

但总有人不甘心,心怀最后的幻想。

林老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要炸毁月球。

让我猜多少次,我也不会想到林老师。他性格内敛,学提琴出身,从我十岁起就教我拉琴,这许多年里一直是我古典理想的榜样。

又一次,在林老师家碰到齐跃,他跟老师学琴两年,是研究天体物理的年轻科研人。

一同出门时,我忽然有种感觉,老师的计划一定和他有很大关系。

齐跃,我在身后叫住他。

齐跃回过身,看着我,表情微妙,像是知道我要说什么。

林老师的月亮计划,你知道多少?

你问哪方面?

原理。原理你肯定知道对吧?你能不能告诉我,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齐跃沉默了一会儿,微微笑了,对我说:特斯拉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愿意,我能将地球劈成两半’,如果你明天没事,到我研究所来吧。

齐跃的研究所在城市边缘,很大,院子里有很多粗壮的梧桐。只是我没料到会这样清静,清静得人影全无,安宁中透着深入石缝的寂寥,树枝沙沙响起的时候,寂寥扩大数倍,从四面八方侵入人的身体。

空空如也的楼道里,齐跃转头问道:你知道我们研究所为什么这么空荡荡吗?

我摇摇头。

齐跃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其他人都被钢铁人接到香格里拉和月亮上了。

我心下恍然,应该能想到的。钢铁人是懂科学的,他们知道地球上哪些人的头脑值得珍惜,也值得利用。

你没走?我问齐跃。

他站定,抬头凝视我,目光带着一丝笑意,一丝讽刺和微微一丝悲怆,说:我喜欢特斯拉,不只是因为他牛,还因为他单打独斗。你知道吗,他被爱迪生排挤得厉害极了,被马可尼抢了专利,还被投资人摩根抛弃了。可是他一直奇思妙想到八十六岁。他是纯粹的孤胆英雄,他就一个人和那些大团体对抗。你知道无线电输电技术吗?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用放大发射机在地球和电离层中建立8赫兹共振,天地就成了谐振腔,可以传输能量。用天地做谐振腔。这是什么气度!当时的人们哪有这等见识。现在,他的计划当然全都实现了,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

其实大家想跟谁就跟谁,也没什么好说的。齐跃又说,但总还是会有些人不一样,我就敬佩这些人。

我知道他是指老师。我没再发问,一路跟着齐跃,穿过无人的大堂、楼梯和休息区,来到位于西侧顶层的一间小办公室。小办公室所在的区域在整片荒废的楼宇中干净得醒目,看得出每天有人打扫。小办公室里有黑色木质书桌书柜,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

齐跃打开电脑,并排放置的六个屏幕同时启动。他熟练地打开一系列窗口,有黑色背景的频率谱图,有蓝色背景的数值坐标,还有彩色背景的卫星云图。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

你知道吗,齐跃说道,特斯拉这个人很有意思。昨天不是说过他的一句话吗。据说他曾经爬上过一座正在建的摩天大楼顶部,把一个小激振器放在钢梁上,激起钢梁共振抖动,吓得工人们完全不知所措。于是他说,给我一个激振器,我能把地球劈开。像极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不过他更牛,因为阿基米德只是假设,但他说的是可能的。

你是说……共振吗?

对物理概念我就知道点皮毛。

是。频率相当或成倍数,振动就能相互激发。1940年代的塔科马桥,就是因风起振最后垮塌的。

那么……老师就是想用这个原理炸毁月球?

齐跃点点头:是。用天梯。

天梯?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别的我不懂,天梯还是知道的。天梯是一座纳米长梯,从地表延伸到月球表面。可惜2022年上天后只两年,钢铁人就来了。自那之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天梯空自悬垂。

可是,用天梯怎么能把月球炸毁呢?难道用天梯当激振器,让月球共振?这听起来也太过不可思议了。

天梯这么细,可能让月球振动起来吗?

频率。只要找到共振频率,振动能扩大很多。

那怎么才能让天梯振动起来呢?

也一样。共振。

我试图理清其中的逻辑。

因此,我们需要拨弦。齐跃最后说。

一句话,我突然被点醒了。这就是林老师的计划。

可是,如果月球能被振裂,难道地球不会被振坏吗?

会。只是不会那么严重。起振的局部会剧烈振动,如同一场地震,但地球整体不会有什么事。

这也就是说……?

齐跃严肃起来:只有拨动琴弦的人自己会被地震裹挟。

这一下,我明白了。我从不知道老师竟如此决绝。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地球人的生命。

这是反抗到绝望的最后挣扎。用孤注一掷的琴弦拨动让天地间的哀歌响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林老师的月球计划展开,借助齐跃的言行阐释了整个计划的原理与可行性,使“我”对老师的计划从怀疑到敬佩。
B.“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一句以特斯拉的结局暗示了拨弦人的孤独以及实现计划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C.文中“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两句,借环境细节暗示齐跃生活条件的优越及其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D.通过齐跃对共振原理的解说,可以推知林老师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从“我”的困惑开始到“我”释惑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B.特斯拉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又展现出齐跃的科学素养与雄心抱负。
C.文中多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齐跃与被钢铁人接走的科研人员的对比,特斯拉与阿基米德的对比等。
D.小说实写齐跃,暗写林老师。文中虽对林老师着墨较少,但我们可以通过齐跃的言行想见林老师的志趣与为人。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段的作用。
4.请根据全文文意,谈谈你对小说题目“弦歌”的理解。
2024-05-0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