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7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尤其不把女人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陪衬;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    );稳重如薛宝钗,(    );敏感如林黛玉,(      );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

《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的,至今难以被超越。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需反复揣摩品悟,______是要不得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谈游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C.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2 .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比如宝玉房中两个重要的丫鬟——晴雯和袭人。在《红楼梦》研究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请结合原著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注】①晞:晾干头发。②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速;央,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滩急”“北风凉”,通过描写行舟过湘江时的环境,渲染了感伤的氛围。
B.“此事天公付我”,表面上写感谢天公作美,实际上暗含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C.“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生动描写了湘妃在江边起舞奏乐迎接词人的情景。
D.全词将湘江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屈原文字融为一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这种人格时所用手法的异同。
附: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于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始谏,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

(摘编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征有经国之才       雅:优雅
B.忠臣身受诛          夷:消灭
C.能而任之             简:简练
D.者效其忠             信:信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但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D.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5.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表现得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亲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又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并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侍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蛮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成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并无耳目。道士要坐下来,他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扫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挥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各样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被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让人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目睹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吗?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部分,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更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完全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上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
B.道士探望刘禅之事虽小却一波三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满足生活现状的失望。
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复杂,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
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的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
2.刘禅变蛋化鸟这一情节虽然荒诞,但却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最后一段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了盛开的等待

刘建东

①初春时节,茫茫苍苍的大山里,寒气袭人,如果没有人提醒,根本意识不到,被冰霜包裹着的任性生长的古树,竟然是杜鹃。它们属于高山乔木杜鹃,在这海拔2000米之上的山林间,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打破片刻的宁静,它们会继续一起安静地、沉着地、耐心地,迎接着昼夜轮转、寒暑交替,迎接着下一次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②重庆出发向东南,金佛山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这让我不免有些忧心。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每年四月至五月,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杜鹃花,会把金佛山装点得妖娆多姿。各种颜色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树树、一丛丛、一片片花朵相互依存着,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展现着俏丽的身姿、缤纷的笑颜和生命的活力。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地把它珍藏在心中。

③终于到达山顶。山间的路被零星的残雪覆盖着,路旁就是当地盛产的方竹。阔大的竹叶被一层厚实的冰覆盖着,晶莹剔透,似透着光的翡翠。本来秀丽挺拔的竹子在重重冰层的压迫下,谦逊地低下头,弯曲着身体。但是它们仍然相拥着,互相依靠,竹叶碰着竹叶,像是低语的智者。几根不屈的竹身,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从弯曲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孤傲地昂起头,刺向寒冷的空中。

④雾是另一个生命的主题,金佛山宛如梦境。士兵似的山崖就在对面,却不见其踪,山崖、植被、空谷之间,是激情四溢、自由洒脱的雾。雾从山顶处缓缓下移,并向四周扩散,翻卷着,似是在冰霜织成的植被上嬉戏玩耍。时而,它凝重如一块人生的帷幕,把山崖甚或整个山体,都紧紧地遮掩住,让人永远看不穿雾后的山形,却又永远在揣测与希冀之中。时而,它又飘不动,轻盈灵动,游戏于整个高山林,左右着我们的视野,偶尔让山的一角、崖的一片显露出来,待我们定睛细看时,浓雾又卷土重来,倏忽间吞没了一切,只剩下惨白惨白的大团大团的雾。时而,它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配角,欢快地随性飘移,只成为金佛山二月风景的装饰。时而,它又失魂落魄地停下来,定定地裹住你看到的一切,成为整个风景的主角。这些浓重的雾气,一定是金佛山生命体的一部分,它与山、与树、与花草、与天空,已经成为一体,它们是互相的安慰、互相的依靠和互相的想念。不只是山林被雾戏弄着,便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眼睛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呢!

⑤即使我们不是为杜鹃树而来,但随处可见的它,仍然是一道顽固而无法绕开的风景。它不时出现在视野之中,令人忍不住驻足。据记载,金佛山的杜鹃有50多万株,品种多达64种,树龄超过50年的就有1.5万株。在高山寒冷空气的包裹中,寒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汽,一旦与赤裸的树干、树枝相遇,便迅速地紧紧相拥在一起,结成冰霜。树枝变粗了,变壮了,外观呈透亮的洁白。相比于花朵满枝的季节,此时,在冰霜的陪伴下,古杜鹃树显得安静,似是陷入沉思,怀念它们经历过的漫长岁月。目光努力地穿透迷雾,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棵古杜鹃树,便像是穿行于童话世界之中,仿佛,每一棵树都有过一段不凡的故事。也许,它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事实,它们生命所及的并不是童话,而是更严酷的现实。花朵满枝的景象还停留在并不遥远的、不断重复的记忆里,我看到的一棵棵古杜鹃树更有骨感,更能展现出每一棵树的个性和灵魂。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了比春夏更加宽广的空间,舒展着扭曲而不羁的身体,更加自由地呼吸和伸展。那棵传说中的杜鹃王子,据说经历过1000多年的雨雪风霜。它树身伟岸,树冠巨大,成一面扇形,体态雍容华贵,含蓄内敛,丝毫不张扬。不敢想象,花期时,能有万朵杜鹃花竞相开放,压弯树枝。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

⑥赶路匆匆,就会有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也许,把最好的春光里山花烂漫的景象,留在想象中,才会生出最美的幻想和最长久的期待。而有关金佛山,有关冰与雾的留恋与抒怀,在记忆里,会如同古杜鹃般,慢慢地成为一枚花蕾,等待着,一朵鲜艳夺目的杜鹃花的盛开。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方竹、浓雾山崖、古杜鹃树等均是作者在游览时的所见之景,作者将所见所感作为行文线索,脉络清晰。
B.文章以列数字的方法强调金佛山杜鹃树的多,如“50多万株”表明数量之多,“多达64种”表明种类之多。
C.作者在对杜鹃树进行描写时,点面结合,既有对杜鹃树的群像描摹,也有对传说中的“杜鹃王子”的细致刻画。
D.作者在结尾强调自己“有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是因为作者一行人为看杜鹃而来但是错过了杜鹃花的花期。
2.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娇百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鹃花形容为婀娜多姿的佳人,写出了杜鹃花的美丽娇艳。
B.“一树树、一丛丛、一片片”连续三个叠词,突出杜鹃花数量之多,给人带来层层叠叠的视觉感受。
C.“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杜鹃花强大的生命力。
D.“俏丽的身姿”和“缤纷的笑颜”描绘了杜鹃花的形态和色彩之美,蕴含了作者对它崇高的敬意。
3.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充满哲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标题“为了盛开的等待”,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诗是因有人送白海棠,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黛玉的这首诗,被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③仙人:嫦娥。④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半卷”“半掩”两个动作既写出赏花人娇羞之态,又说明赏花人在远观白海棠。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海棠白净的颜色和孤高的风韵,自有一种天然的高洁气质。
C.颈联上句运用借代赞美白海棠的白净,下句写秋闺中的怨女擦拭眼泪,情感有起伏变化。
D.尾联又写赏花人,与开头形成呼应。“同谁诉”写出赏花人寄人篱下无处倾诉的哀愁。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等,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①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愁。

【注】①戏马台: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在此会僚属,赋诗为乐。②络头:指马笼头。③簪花: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戴花是一种风俗和时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对比鲜明,诸将论说封侯之事,侃侃而谈,而词人却独自倚楼,和笛长歌。
B.“万事”一句叹世事荣辱淹没于历史长河,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项羽刘裕等英雄已成为历史,词人举杯劝酒,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
D.全词用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也让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
2.“白发簪花不解愁”一句,有人将“解”字释为“消除”,也有人释为“明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昨日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

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象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

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铰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撒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申斥好得多。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楞,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

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

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

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

您歇歇吧,我去!

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

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节选自《老舍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
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
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象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
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
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
3.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