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B.入、出C.布、美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        )代替。
4.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5.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月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6.甲文运用 论证,乙文运用 论证,丙文运用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2024-03-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地名,今山东临淄。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③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乙)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自谦,称自己不聪明,愚兄,是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B.三代,也叫三朝,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重要朝代的合称。
C.赋,汉朝特别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讲究文采,韵律,属于骈体文的一种。
D.廊庙,廊是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此处指代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惜,寓意深沉。
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
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5.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1-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中的“明”词义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视其浮子,思其动而之,则得大鱼焉。无,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钓之道未                      善:精通
B.思其动而                      掣:牵引,拉
C.其得鱼与午前                  比:接近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直率,坦率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蹲视其浮子            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B.①收竿持鱼以归        ②以衾拥覆,久而
C.①无,浮子寂然        ②水澹澹,山岛竦峙
D.①吾将唯鱼            ②宴酣乐,非丝非竹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乐的“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看到村里很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想得到,得到后想得到多。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奈自嘲的意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②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2024-01-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不为轼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之弥贼之。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君,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辱君亏地”与“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岳阳楼记》)两句话中的“辱”字含义不同。
B.“丘故不为轼也”与“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公爱之”与“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两句话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以礼仪致敬。
B.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
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之弥感动于赵宣子对朝廷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
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国君赦免了他,但子囊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所以选择伏剑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
(2)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
2023-12-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睢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天、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吕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齐欲长安君为质”与“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
C.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受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含义不同。
D.“劝其归相印以让贤”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
B.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D.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023-12-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论项羽范增》)


【注】①怀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②武信君:项梁,项羽的叔父。③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怀王遣A我B固C以能D宽容E且人F已服降G杀之H不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指一同,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词义不相同。
B.夺,是剥夺、削除之意,与《陈情表》“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C.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是一种以下犯上的杀害行为,为贬义词。
D.中道,指半路,中途,与《出师表》“中道崩殂”中的“中道”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项羽看来,怀王是项梁拥立的,没有功劳,不能主特盟约,而自己与各位将领是平定天下的主力,因此在表面上尊重怀王,最终还是杀掉了怀王。
B.洪迈认为,在攻破咸阳之后,汉高祖和项羽对待怀王约定的态度不同,汉高祖依然遵守约定,而项羽确违背盟约,这也是造成二人结果不同原因之一。
C.苏轼认为范增是拥立义帝的主谋,义帝的存亡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项羽谋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本源,即使陈平没用反间计,范增也会被怀疑。
D.苏轼认为义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因为他能够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能够赏识并提拔宋义做上将军,并且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2023-12-1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巫医乐师A百工之人B君子不齿C今其智D乃反不能及E其可F怪也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B.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C.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在对待“从师”问题的态度上竟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3-11-0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三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全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面而后家齐家齐面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B.“大学之道”的“道”就是圣贤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等。
C.“亲民”指的是亲近爱抚民众。
D.“天子”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人人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那么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理。
D.“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自天于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023-10-3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政理书》之深意也。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已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

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瞾)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在答题卡上写下断句处的三个字母(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中的“为”与“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中的“为”用法和含义不同。
B.“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C.“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与“成妻具资诣问”(《促织》)两句中的“具”字含义相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5.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10-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