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使六国之君,知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相与致诚缔交,戮力以摈秦,即秦诚巧于攻斗,则亦何能鞭笞六国,使之骈首西向而事秦哉?又况得以一一而夷灭之也?盖其不知虑此。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此秦所以得收其敝,而终为所擒也。

盖六国之势,莫利于为从,莫害于为衡。从合则安,衡成则危,必然之势也。方其为从于苏秦也,秦人不敢窥兵函谷关者十五年。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至于地尽而国为墟。六国固尝收合从之利矣,然而终败于为衡之害者,其祸在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故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吞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衡人得而因之,散败从约。秦以气恐而势喝之故人人震迫争入购秦唯恐其独后之也。曾不知齐、楚虽强,不足以致秦之畏,而其所甚忌者,独在乎韩、魏也。韩、魏者,实诸侯之西蔽也,势能限秦而使之无东。秦苟有以越之,我得以制其后,此秦之所忌。使齐、楚、燕、赵审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知韩、魏之为蔽于我,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

(节选自何去非《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以气A恐B而势喝之C故D人人震迫E争入购F秦G唯恐H其独后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文中指遭遇,与《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思不同。
B.卒,最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中的“卒”字意思相同。
C.“自惩其弱”中的“惩”,与汉语成语“惩前毖后”中的“惩”字意思相同。
D.相,文中指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去非认为,倘若六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即使秦国擅长作战,也难以使六国臣服,更不用说将六国一一消灭。
B.何去非认为,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赵、韩、魏四国的野心,导致四国下定决心投靠秦国。
C.韩魏两国靠近秦国,从地理上看,是齐、楚、燕、赵四国对抗秦国的天然屏障,具有牵制秦军向东进攻的作用。
D.李桢认为,崤山以东的六个诸侯国中,没有一国的实力超过秦国,他们拥有的地理形势也不像秦国那样有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
(2)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
2024-04-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宗初践祚,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贞观二年,诏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征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盛,古昔未有也。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第二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是岁A大征B天下儒士C赐帛D给传E令F诣京师G擢以不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祚,原指踏上庙堂前的台阶,在古代指帝王即位或以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B.坟典,是我国古代典籍《三坟》《五典》的并称,泛指古代典籍。
C.国学,历史上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也就是“国立学校”,文中即为此意。
D.《礼》,这里指《礼记》,是古代儒家的典章制度著作,它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重视文教,崇尚儒学。他一方面设置官署,选拔文儒,授予官职;另一方面改革国学礼仪,确立了孔、颜先圣先师的地位。
B.国学高度发展,规模空前。贞观年间,国学兴盛,不仅校舍规模扩大,生员也不断增加,就连诸夷酋长也派遣子弟前来求学。
C.唐太宗诏令大儒,考定经籍。唐太宗认为经籍年代久远,章句繁杂,诏令颜师古、房玄龄等人对五经进行考定,编成《五经正义》。
D.颜师古学识渊博,精通经学。颜师古针对诸儒的疑义,给予清晰明确的回答,且能详细援引经典,其才学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唐太宗和岑文本关于“学习之道”的理解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世果群怪聚,指目牵引。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此处指韦中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吾子A又欲使B吾为C越之雪D不亦病乎E非独见F病G亦以H病吾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中“所以”的意思是“原因是”,表示“……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 “所以”含义相同。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短暂停顿。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敝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赶不上韩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2023-12-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D.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2023-12-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

(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

材料二: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寐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节选自《墨子·尚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
B.“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
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
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
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
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
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
(2)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
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阐述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
2023-12-0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B.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C.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D.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后引申至举步、迈步。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下功夫、仔细体会。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二人善用比喻论证,文中运用习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思想一脉相承,选文都强调,学习时首先要静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3-12-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远矣。故治天下之,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瞻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奸止则说者A不来B而情C谕矣D情者E不饰F而事G实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官指变动官职,“易”与《老子四章》“其未兆易谋”的“易”字意思不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与杜甫诗“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不同。
C.要,关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的“要”意思不同。
D.何为,做什么,与《兼爱》中“察此何自起”中的“何自”结构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2)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5.文中以父兄、子弟、庖人、钓者等为例说明了用人的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节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

材料二: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则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吴之亡犹晚矣!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傩(即)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已,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所畏”与“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B.无为,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上下俱极”的“极”与成语“登峰造极”中的“极”字含义不同。
D.“大夫请击之”与“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两句中的“请”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常常使百姓无智无欲,让智者不敢肆意妄为;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B.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该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容易导致君主骄傲,君主骄傲就会变得放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大合适。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这事后,认为不可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2)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5.《淮南子》一书延续了《老子》的诸多思想。在“君主应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上,材料二对材料一有怎样的继承与发展?请简要概括。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则天下治。有亡。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故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家庭
D.恶得不禁恶而                      劝:鼓励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能治之                         用亡郑以陪邻
B.臣子不孝君父               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利其国            壹是皆修身为本
D.使天下兼相爱               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造成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的现实。
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和例证法,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023-11-27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材料三: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之与国之相攻,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从人之性B顺C人之情D必于争E夺F合于犯G分乱理而归H于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之善,即性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性善论为孟子首倡,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
B.恶,指厌恶、憎恨,与《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词义相同。
C.国与家,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叫作“家”,也就是“采邑”。
D.贼,指危害、伤害,与现在所说的“偷窃者”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在何处,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虽观点不同,但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不兼爱是一切灾祸之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根据文木简要概括。
2023-11-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