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桓公曰: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民心未吾安。公曰:安之奈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公曰:民安矣,其可乎?管仲对曰:未可。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然则难以速得意于天下。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乡有行伍,卒长则其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则百姓通于军事矣。

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哤:语言杂乱。②闲燕:指宁静、安宁的处所。③慝:奸邪,邪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见异物A而迁焉B是故其父兄C之教不肃D而成E其子弟F之学不劳G而能H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者言弟”的“弟”与《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的“弟”含义相同。
B.“其秀才之能为士者”的“秀才”指优秀的人才,与科举制中的“秀才”含义不同。
C.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安之奈何”的“奈何”与《鸿门宴》中“且为之奈何”的“奈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明的君王会让从业不同的民众分居而处,各司其职。如安排士住在闲静之地,农民住近田野,工匠靠近官府等。
B.管子认为要让人民不迁移,就要按土地的肥瘠情况而差别征收租税;要让人民心怀敬重,施政就不能遗弃功臣故旧。
C.管子认为除了做到使人民居住安定,还要采取修正旧法、宽缓征役等措施来使百姓心安,如此君王便可在天下诸侯中称霸。
D.管子强调官兵彼此相熟相亲有利于战事,其在夜间作战听见彼此的声音不会混乱,白天作战,眼睛相视便可相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长则其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则百姓通于军事矣。
(2)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2024-05-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围中台上以观之,婴子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羨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选自《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

材料二: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已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者,墨之道也。

(选自柳宗元《辩(晏子春秋)》)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贤良废A灭B孤寡C不振D而听嬖妾E以禄御夫以蓄怨F与民G为雠之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高兴,喜悦,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说”词义相同。
B.归,使之归,黜退,与《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徒,门徒,与《过秦论》“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词义不相同。
D.书,可指书信,也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文中指后者,即《晏子春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王的儿子翟羡靠擅长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因为景公和婴子都喜欢观看他驾车,就给一了他优厚的俸禄。
B.晏子敢于进谏,借用当年桓公虽然领土狭小,但是整顿法纪,推广政教,从而称霸诸侯的行为指责景公。
C.有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所写,其他人续编的;也有人说是晏子的后代所写,柳宗元却不认可这些说法。
D.墨子崇尚节俭,晏子也是依靠节俭而闻名的。柳宗元认为墨子门徒对晏子怀有尊敬之感,跟这个原因有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
(2)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2024-04-2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

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

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

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

[注]①公孙龙:与后文的韩檀都是战国时名家。②佞给:能言善辩。③肄:研习。④犹街弦:箭的尾端正好搭在弓弦上。乌号之弓,綦卫之箭: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⑥钧后于前:后箭与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一样。钧,通“均”,同。⑦条:法则。⑧余窍:肛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正子舆AB子以公孙龙C之鸣D皆条也E设令发F于余窍GH亦将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佞给而不中”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中”的意思相同。
B.“矢矢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相属”的意思相同。
C.“引乌号之弓”与“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两句中“引”的意思不同。
D.“其负类反伦”与“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负”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舆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无师无友、喜欢狡辩、迷惑人心的人。
B.公子牟认为,子舆对公孙龙的描述很过分,并请子舆说出他的依据来。
C.子舆认为,公孙龙故意夸大擅长射箭的人的技能,以此来欺骗孔穿。
D.公子牟开始非常推崇公孙龙,但在子舆的批判下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
2)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传曰: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狭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来者抚之,固不熙熙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眸眸,而莫知为之者也。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

(节选自朱熹《近思录·卷八·治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臣于君A言之B竭C其忠诚D致其才E力F乃显G其比H君之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指致力、从事,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B.秏,虽然是个生僻字,但是可以根据所在句子的语境来推断其词义。它和“名”搭配,所以推断其词义为“损害”。
C.比,指使……亲近,和文中“必察迩来远”的“来”用法相同;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比”词义不相同。
D.熙熙,指温和欢乐的样子,与现在经常使用的“熙熙攘攘”的“熙熙”意思是一样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篇中提出的“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坚持不懈、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B.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智慧,又没有洞察事物本质的内心,再加上自身懒惰不堪,那么他一定会背离正道。
C.墨子认为一个人功不成一定名不就,因为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还认为功成不一定名就,因为名声是不能自己做假的。
D.材料二中提到做帝王的要学会舍逆取顺,对于主动来亲附的就安慰他们,不要故意装样子来求得外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2)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
2024-04-2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敢废此?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取饰车食马之费与锈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反?对曰:与我言而不当。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也,为其寡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粱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注]①漆:同,即字。②翟:墨子,名翟。③徙:五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归之A物B既已知C其D要矣E是以不教F以书也G而子H何怪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典故“周公吐哺”即关于他的故事。
B.安,指怎么,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字词义相同。
C.“马食菽粟者数百匹”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故,指缘故、原因,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后代子孙知道了古时候圣王留传下来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其实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
B.因为弦唐子听墨子教导公尚过时说过“揣曲直而已”这样的话,所以他看见墨子车中装载的书很多时感到很奇怪。
C.墨子劝说公良桓子不要学富人家那样穿衣、吃饭及大手大脚花钱,否则会让自己的家庭陷入破败的境地。
D.墨子以商人为了获利,突破重重关卡,不顾个人安危也一定去做买卖做类比,鼓励士人要去“言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2)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敦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鲜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卧荐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节选自《智囊(选录)·闺智部·陶侃母》)

材料二:

陶侃母得古正之道,发人伦之本,将示教于天下。谓朴散俗坏,乐溃礼,有子不教,不至于道。若失大训,不可登于伟望。乃求师傅,延英茂,终日迫于用,不欲子却客。俄而车盖载止,筑馈并竭。苟失其人,子将不进。计划始成,确然独断。谓发可弃,训不可失。乃金刀既止,黰髪云散。怡然无咨嗟之色,俨若待宾之具。上恐不足以显恭,下未可谓训子。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且礼信仁义,君子之事,妇人何得而知?盖世道大丧,其俗已乱,故妇人贤者得以行其事。千古之下,厥行独明,当时为人之父,为人之母,见斯行,闻斯举,得不激厉乎?苟天下皆如陶母之志,则天下皆陶之子也。盖人谓子幼而蒙稚,不致精训,致悖大乱人纪,良可惜哉!铭曰:发也者,为养之具。宾也者,致教之英。(宗仪)因读唐皇甫持正先生文集,见陶母碑不觉泪数行下。追惟先她拳拳于教子,真陶母之志。是故今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所撰墓铭,有曰:夫家贫,劬力纺续,以给诸子。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节选自元陶宗仪《辍耕录·陶母碑》)

【注】①髲,音,假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斫诸屋A柱B悉割半C为薪D剉卧E荐以为马F草G遂具H精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始于西汉,东汉张衡和西晋李密都曾被举荐为“孝廉”。
B.悬磬,材料中意为“极贫困”。磬,本为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状如盘碗,中空无物。后以挂起的磬喻极贫困。
C.阙,本义是古时宫殿前两边的建筑,材料中指帝王的住所,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的意思不同。
D.“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在材料中是对墓志铭撰写者的称谓,“翰林承旨”为官职,“蜕庵”为号,“张先生”为尊称,“翥”为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逵带着众多人马投宿陶侃家,湛氏将头发剪下卖掉,买来几斛米招待范逵及其仆从,范逵对湛氏非常赞叹。
B.在陶母竭尽所能培养孩子的做法上,陶宗仪看到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拳拳之情,并被这种情感感动。
C.材料二分析了陶母对待孩子教育方面的情况,既表达了作者的赞同之意,也指出了陶母做法的社会意义。
D.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本应由父亲担当,但由于陶家境况不好,而陶母又十分贤惠,才有了“陶母教子”之事。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
(2)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5.在《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看来,“陶母教子”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可以无莫大之功。窃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夫鸟以山为卑而巢其上,鱼以渊为浅而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名,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卒其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索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以自奉厚;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譬犹始皇之舍德任刑,而欲计一以至于万也,岂不惑哉!

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贤人所以奉己,而隐遁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是故明君莅众,务纳下言以昭外,敬卑贱以诱贤也。其无距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劝大,赏鄙以招贤,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达于君也。故上无遗失之策,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昔张禄一见而穰侯免,袁丝进说而周勃黜。是以当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矫其邪也,故上饰伪辞以障主心,设威权以固士民。赵高乱政,恐恶闻上,乃豫要二世曰:屡见群臣,众议政事,则黩,黩且示短,不若藏己独断,神且尊严。天子称朕,固但闻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隐,独进赵高。赵高入称好言以说主,出倚令以自尊。天下鱼烂,相帅叛秦。赵高恐惧,归恶于君,乃使阎乐责而杀,愿一见高,不能而死。

(节选自《潜夫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卒其以败者A非苦禁忌B少而门枢C朽也D常苦索财货E而行骄僭F虐百姓G而失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穴,穴居,动词,与《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穴”词义不同。
B.令,指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不同。
C.下,指对下,“南取百越之地”中的“南”表示向南,两者用法相同。
D.诏,指古代帝王颁布的命令,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的“诏”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间有福有祸,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必须有巨大的功劳;窃取君主至高地位的人,没有不败亡的。
B.在作者看来,人臣应上顺天意下安百姓,而不能处于危险境地却希望安稳,事做的很少却想要拥有功劳。
C.掌权的人总是嫉恨正直的人,只要有在君主面前进言的机会,就诬陷正直之士,用花言巧语蒙蔽君主。
D.秦二世听信赵高藏己独断的谗言,自己深居宫中,只宣见赵高一人,最终天下大乱,各地民众相继起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2)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
2024-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2024-04-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莲湖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遵伯玉,而退弥子暇,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写答案标号。

夫子A纠未成君B管仲未成C臣D管仲E才度义F管仲不死G束缚而立H功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五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也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缪公。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鳍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
(2)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2024-03-3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后其赏,或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重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尝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三百缎,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思廉泣拜而去。见者成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罚A之柄B此上之所以C使也D其所以加者义E则忠信F亲爱之道G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通“畋”,在古汉语中有打猎和耕种两个含义,这里是打猎的意思。
B.“足以却敌”的“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却”意思相同。
C.霸者指春秋时势力最大并取得首领地位的诸侯,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
D.“求诸古人”的“诸”与“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的“诸”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向咎犯问计,咎犯指出楚王是讲究繁杂礼节的君王,使用欺骗方式就能将其击败;晋文公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获胜。
B.城濮战后论功行赏,雍季获得的赏赐在咎犯之上,有人质疑晋文公这种做法。孔子听说这件事,认为晋文公的做法有其合理性。
C.唐军攻克京城,隋朝代王的许多幕僚都因为害怕逃散,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唐军要闯入代王宫殿时,姚思廉挺身而出。
D.姚思廉不惧刀兵、勇于护主的忠义之举,不仅使见证这一幕的人们折服,更获得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代君王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不可乎?
(2)因寄三百缎,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2024-03-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