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5.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707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一月,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帝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也?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商旅野宿焉。

臣祖禹曰: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信哉斯言也。盖君者本也,民者末也,君者原也,民者流也,本正则末正,原清则流清矣。是以先王之治,必反求诸己,已正而物莫不应矣。夫重法以止盗,法繁而盗愈多,则有之矣,未见其能禁也。去奢省费,轻徭薄赋,此清原正本,止欲之道也。太宗行之,其效如此,君人者无以迂言为难行,而以峻法为足恃,则知致治之方矣。

(节选自《唐鉴》)

材料二: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已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凉德也不能。求民之利而兴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谓善而督民从之,取所谓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诸人也;驳儒之所务,申、韩之敝帚也。

夫善治者,已居厚而民劝矣,谗顽者无可逞矣;己居约而民裕矣,贪冒者不得黩矣。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捐其疑总之私,忍其忿怒之发,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听其自取而不与争,治德蕴于已,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求之己者,其道恒简;求之人者,其道恒烦。烦者,政之所繇紊,刑之所繇密,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

(节选自《宋论》)

【注】①申、韩:指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②繇: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A勒石B锁C置D殿中E使嗣君F即位G入H而跪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指顾念、考虑,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的“顾”意思相同。
B.迂言,指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观点和言论,与现在所说的“迂谈阔论”意思一样。
C.凉德,指薄德,文中与“盛德”相对,是说君主治国缺少仁义,所施政令于百姓不益。
D.生理,意思是生计,与《水浒传》中的“汝等良民,各安生理”的“生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不主张用严刑重法来解决民众为盗的问题,他认为应当通过去除过多花费,减轻赋税徭役,选用廉洁官吏等措施,使百姓衣食有余,不做盗贼。
B.祖禹引用季康子向孔子“问盗”之事来表明对孔子观点的认同,他认为国君既要端正自己节制欲念,又要适当依靠刑罚,这是治国之要,是使天下大治的方法。
C.《宋论》认为,国君以利民、害民为名,用所谓的善和不善来督促或禁止民众,本质上是求于他人;这与驳杂之儒所追求的一样,都未能认识到从自身做起的重要。
D.《唐鉴》认为,国君与百姓是树根与树梢、源头与水流的关系,国君自身是治国根本;《宋论》认为,善治之君会用自己的忠厚之德、俭约之行来施政御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王之治,必反求诸己,已正而物莫不应矣。
(2)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
5.材料二中,宋太祖的三条戒律,分别要达到什么目的?
2024-04-26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选自《吕氏春秋·论人》,有删改)

材料二: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选自《人物志·八观》,有删改)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②进:举荐。③人:通“仁”。④门郭:这里指左右亲近的人。⑤至质:志质,素质及外在表现。⑥二至:本质和气质。⑦悫:真诚,诚实。⑧介:独特的节操或行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八观A六验B此贤主C之所以D论人也E论人者F又必G以H六戚四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处境困窘,与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词义相同。
B.特,杰出的,卓异的,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特”词义不同。
C.“而令名生矣”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词义不同。
D.“介之失也,拘”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人在显达时礼遇什么人和在尊贵时举荐什么人,看人在学习时说的是什么,看人在贫贱时不做什么,这些可以助力识别人。
B.人在高兴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节操;人在发怒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气度;人在悲哀的时候,能检验别人的仁爱之心。
C.偏才如果气质清正而能力强劲、智力强劲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诚,就会分别产生功业、贤能和承担责任的名声。
D.偏才有长处,必定有短处,比如温和的人一定会软弱,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温和。喜欢其温和,就不能否定其软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知人”,其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
赵见我A走B必空壁C逐D我E若疾入F赵壁G拔赵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B.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的物资。
C.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闻鼓则进,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
D.壁,营垒、军营的围墙或防御设施,与汉语成语“作壁上观”的“壁”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分析韩信刚刚攻克多地,带着胜势而来,锐不可当,不可正面较量,应该先利用地势断其辎重。
B.成安君认为自己是义兵,不需要诈谋奇计就可以与韩信抗衡,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最终被杀。
C.韩信制定完策略后,让裨将传飧,说今日就破赵聚食,诸将虽然嘴里都应和说“好”,但其实心里不信。
D.韩信和张耳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虽是计策,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为预先派出的两千骑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韩信能够战胜,除了谋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精神层面的因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二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思问于夫子曰:亟闻夫子之,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节选自《孔丛子·记问第五》)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边不,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②镃基:耕田农具。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B.当,文中指对等、比得上,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C.相与,文中指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的“相与”意思不同。
D.作,文中指起、出现,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认为,管仲依法治理齐国,天下的百姓都称他为仁者,由此可见,用法令也能起到匡正社会风气、教化百姓的作用,所以没必要用礼乐治理国家。
B.孔子认为,只有像管仲那样大智慧的人,才能施行法令;才能不如管仲的人,如果只用法令治国,最终会因为法治严苛缺乏恩惠,造成治理的混乱。
C.当公孙丑问及孟子,如果让孟子在齐国执政,是否能取得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那样的丰功伟业时,孟子拿曾西相比,称自己不可能效仿管仲的做法。
D.孟子认为,齐国既有宽广的土地又有众多的人民,再加上老百姓在暴政下受苦受难已经很久了,所以当前是齐国施行仁政,称王于天下的最好时机。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5.孟子认为周文王难以推翻纣王的原因有哪些?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才能不及中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如历史上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会盟”等。
C.庄襄王,名异人,庄襄王是后人依始自西周的传统,评定生平事迹后给予的庙号。
D.百越,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为部族众多纷杂而得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秦王朝的崛起,总写秦孝公的功业,强调他为秦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极尽铺陈夸张,是以赋之手法说理的典范。
B.第二段写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语言多用排比和对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突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创立了万世基业。文段从正、反两面将秦始皇的野心与实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D.选段按照时间顺序写秦国从崛起、发展至统一的过程,以叙事来说理,有详有略,突出秦统一全国的必然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24-03-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注】;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龚自珍《明良论》)


【注】媮:通“偷”,苟且。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注】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注】《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A有B教化C则士人D有廉耻E士人F有廉耻G则天下H有风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无意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2024-03-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农时,其可得乎?”王跬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之。然在初则,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属丰稔A若斯B朕C为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F务俭约G必不H辄为奢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农时”的“夺”意为“耽误”,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不同。
B.“害于百姓”与《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相同。
C.“知所以易之”中的“易”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容易”;“然在初则易”中的“易”意为“容易”。
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畦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民为国之本,若谷贱伤农,必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从而动摇国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太宗皇帝使天下人富贵的举措是什么?请分条概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记曰:“舜见瞽瞍[注],其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景公问晏子曰:“取人得贤之道何如?”

晏子对曰:“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近而勿辱。以取人,则得贤之道也。是以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为也。”

景公问晏子曰:“臣之报其君何以?”

晏子对曰:“臣虽不知,必务报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

晏子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注】瞽瞍:古帝虞舜之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皆A贤B且智也C岂愚D且不肖乎E是废常F上贤G则乱H舍法I任智则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指神色,与《琵琶行并序》“整顿衣裳起敛容”中的“容”含义相同。
B.孝悌,我国古代伦理用语。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孝为古代八“德”之首。
C.危,形容词,意为“危险的”,与《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中的“危”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百姓,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贵族为百姓。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同“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这些法则,指出遵循君臣相处的法则有利于稳固君主的政权,并举田氏、戴氏夺权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
B.韩非子反对孔子的“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的观点,指出有道之人在朝中也该尽臣子的本分,在家里也该尽儿子的本分。
C.晏子认为,君主要得到贤才,就应该充分敬重贤才,英明的君主如果能获得并任用贤才,即使不设置那么多的官职,也能高效地治理因家。
D.材料一是论说文,论述了韩非子对守法、尊贤、忠孝等的认识;材料二以对话的形式记史事,主要写了晏子向景公阐明择贤之道、民怨缘起等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2)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
5.理想的君臣关系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1-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 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 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 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学A无以B致C疑D非E问无以F广识G好学H而不勤I问J非真K能好L学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靠近、接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词义相同。
B.先民,指古代贤人,也泛指古人,本文中取古代贤人之意。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与“迩之事父”(《论语·阳货》)中的“迩”含义相同。
D.是,指认为……对,“吾妻之美我者”的“美”表示认为……美,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进行的。文字不多,观点却很鲜明,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B.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破疑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最后一段作者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2024-01-09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