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才能不及中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如历史上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会盟”等。
C.庄襄王,名异人,庄襄王是后人依始自西周的传统,评定生平事迹后给予的庙号。
D.百越,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为部族众多纷杂而得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秦王朝的崛起,总写秦孝公的功业,强调他为秦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极尽铺陈夸张,是以赋之手法说理的典范。
B.第二段写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语言多用排比和对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突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创立了万世基业。文段从正、反两面将秦始皇的野心与实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D.选段按照时间顺序写秦国从崛起、发展至统一的过程,以叙事来说理,有详有略,突出秦统一全国的必然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24-03-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注】;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龚自珍《明良论》)


【注】媮:通“偷”,苟且。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注】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注】《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A有B教化C则士人D有廉耻E士人F有廉耻G则天下H有风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无意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2024-03-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材料二:

贞观十年,魏征上曰:臣闻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鲁人不敢A轻战B去鲁国C五十里D而封之E鲁请比关内F侯以听G桓公许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文中意为听从,与成语“言听计从”中的“听”字意思相同。
B.陛,本义指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以“陛下”尊称天子。文中用的是本义。
C.特,文中意为只、仅,与《陈情表》“诏书特下”中的“特”字意思相同。
D.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翙劝谏鲁庄公行刺齐桓公,得到了鲁庄公的赞同,在盟会之时,鲁庄公剑指齐桓公,逼迫其屈服。
B.管仲劝齐桓公答应鲁国的要求,是因为在管仲看来,土地是用来守卫国君的,而不是用国君来守卫土地的。
C.魏征引述孔子的话,说明君王待臣下以礼,臣下会忠心侍奉君王;如果百姓不能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将无法存立。
D.魏征认为,诚信不仅对治理国家非常重要,也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即使处境艰难也不应做失信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2)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君王讲诚信的好处与不讲诚信的弊端。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A数十秉B子列子出C见D使者E再拜F而辞G使者H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2023-07-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①突鬓: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5.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2023-07-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广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