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

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独闻之耳,独见之明,然后能道而行矣。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材料二:

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则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行自然之道,万举而无失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循俗未足多。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由金石,壹调不可更;事犹琴瑟,每终改调。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文子·上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学者A循先B袭业C据籍D守旧教E以为非F此不治G是犹H持方枘而周I员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文中指制约、控制,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和用法相同。
B.擅,文中指任意、随便,与成语“擅离职守”中的“擅”意思相同。
C.右,文中指上、高,与《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右”意思相同。
D.非,文中指反对、责怪,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和伏羲不通过赏罚来治理百姓,舜不使用武器来制止暴乱,说明国家的法度应当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B.法制和礼乐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目的,当时代和习俗发生变化的时候,法制和礼乐也应当有调整。
C.近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分工明确,攻城、防御、射杀和战斗分别使用冲车、渠蟾甲、连发的机弩和装有尖刀的战车。
D.材料二中提及的“行自然之道”并不等于放任和无所作为,而是要考察新出现的事物,并且要适应事情发生的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法”应灵活变通,在说理方法上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循吏传》)

【注】①墝:土壤坚硬不肥沃。②麛夭:幼鹿和幼麋。③张中: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张与下文的虚、昴均为二十八宿之一。④大火:十二星次之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先三世A为郡吏B并伏节死C难D尝少E修操F行G仕郡H为户曹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类作物。
B.发,文中为生长,与《促织》中“无毫发爽”的“发”音、义均不相同。
C.茂才,即秀才,后汉时因避汉武帝刘秀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D.表,文中为上表,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应指导百姓因地制宜地从事养育六畜、种植树木、修整田畴等农业生产,在不适合生产五谷的丘陵险地,可以种植竹木。
B.打猎时不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放干池湖里的水捕鱼,斧斤按照时节进入山林,等等,先王的这些治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黄昏时,张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植谷物;虚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好冬小麦。这都是农业生产的经验。
D.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革除该地前任官员的弊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病情。不到一年时间,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
(2)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5.材料二中孟尝的“合浦珠还”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生态观?请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说明。
2024-05-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徵、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徵、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自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徵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徵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徵,群臣都替魏徵担心,魏徵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徵、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徵、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5.王夫之认为,魏徵、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意思均相同。
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
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
D.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5.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征、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征、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盗之中,幸自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己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征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征,群臣都替魏征担心,魏征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征、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征、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5.王夫之认为,魏征、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4-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明,利泽诚厚也。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是故,百姓贱之如起,恶之如鬼,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去逐之。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孔子曰: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王霸》)

材料二: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节选自《管子·权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人至A而不去B则有C以畜之也D民众E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指称王,与“沛公军霸上”中“军”字的用法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诚,指的确、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相同。
C.不肖,与文中“贤”的意思相对,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也可用来称不孝之子。
D.度量,指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引申为规章制度,也可指能宽容人的限度。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的关键在于顺民意、得民心,如果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赞誉甚至为国家拼死效力,那就证明治国者真正获得了民心。
B.荀子认为,为君者应该以德为先,明礼忠信,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永葆赤子之心,才能使百姓亲之如父母、敬之如上帝。
C.在混乱的社会中,君主品行污秽卑劣,玩弄权术阴谋,重用无德无才之辈,使百姓生活贫穷困苦,会招致百姓的鄙视和厌恶。
D.管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做到赏罚分明,对做好事者要有奖赏,以期望激励更多人去做好事,对做坏事者要有惩罚,以儆效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
(2)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
5.材料一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在安利之。而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国家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矜能于无用,商者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又之民少,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所宜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其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节选自王安石《风俗》)

材料二: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诚浅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危入郢,而陈大夫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隋文既平,陈房乔知其不久。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贫富强。使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加之士民A富庶B财物C毕D会E难以俭F率G易H以奢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关键处,与“要言不烦”中的“要”意思不相同。
B.殆,指大概,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相同。
C.检押,即“检柙”,原指函物之器,文中指规矩、法度。
D.厚,使……淳厚,与“单于壮其节”中的“壮”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用节俭制约民风,风俗的弊端是趋向奢华,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就会有人竭尽财力,超越自己的等级去追求时尚。
B.就像山林经不住野火的焚烧。江海的水也不能使渗漏的酒器充满。如果风俗不浮厚,国家的财力就可能乏。
C.百姓看到从事商业没有用处,并且又被督察惩罚,就会感到耻辱,从而回归农业。田地被开显,那么百姓就不会饥饿。
D.古代贤明的君主不会因为国家贫弱而忽视道德、风俗的重要性,智者也能从一个国家的风俗中推测其能否长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
(2)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
5.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这一特点在两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4-04-1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