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观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

(节选自孔鲋《孔丛子·诘墨》)

【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②僇:通“戮”。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④子鱼: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言明而易B知也C行明而易D从也E行义可明乎F民G谋虑可通乎L君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为“认为”,与《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
B.夫子,古时对男子或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此处齐景公用以尊称晏子。
C.与,意为“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表示结交、亲附,二者词义不同。
D.反,同“返”,返回、回归之意,与《论语》“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墨子》记载,晏子认为孔子和白公是一类人,他对孔子的这一看法影响了齐景公。
B.由曹明的话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论,所以孔鲋能对其进行有力反驳
C.孔鲋以充分的论据有力批驳了墨子虚构的不实之词,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诋毁孔子。
D.在晏子看来鼓励教导下面的人反抗弑杀君主,这是做邪恶的事情,这不是贤人的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5.孔鲋指责墨子虚造妄言的依据是什么?
2024-03-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C.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D.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童生,特指古代未考中秀才的年轻人。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
C.“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
D.谢,有感谢、辞别、推辞等义项,此处的“谢”与“敬谢不敏”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
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强调拜师一定要尊重老师。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也促进了“师道”的传承。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A.①木直绳(合乎)                       ②金就则利(磨砺)
B.①声非加也(强劲)            ②虽有槁(晒干)
C.①能无惑(谁,哪一个)        ② 其闻道也先乎吾(本来)
D.①而江河(横渡)                         ② 士大夫之(类、辈)
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而耻学于师
6.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2024-01-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弯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齐人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请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其欲献于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农夫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农夫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遇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

材料二:

夫谗佞之徒,名实径庭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谏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

(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六·去谗篇》,有删改)

【注】①石:文中指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有A千臣B昭公C去D国而方悟E弓无F九石G宣王终H身而不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
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
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
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好射,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黄公好谦,故意谦损自己的女儿,实际上她们有国色之美。
B.路人想把买的山雉献给楚王,过了一晚上,山雉却死了。楚国人纷纷传言真凤凰价钱很贵,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
C.邻人告诉农夫,这是一块怪石,亮光就是作怪的征候,让农夫赶快扔掉它。没有多久,邻人却偷过来,献给了魏王。
D.李世民认为,那些奸邪谗佞之人花言巧语,想方设法去亲近地位高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的意旨,取悦于人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2)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5.材料一、材料二以及《答司马谏议书》都说到了名与实的关系,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2024-01-16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文本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俗有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有改动)


【注】①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②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贵可以问A贱B贤C可以问D不肖E而老可以F问幼G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指在小的方面学习,与今义“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意思不同。
B.《书》指《尚书》,与《易》《诗》《礼》《乐》《春秋》并称儒学“六艺”。
C.“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中“所知也”与前文“所不知”同为所字结构。
D.“不肖”指品行才能低下的人,或旧时男子谦称,在文中指道德才能低的人。
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了“问”和“学”的辩证关系: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因此喜爱学习却不多问是伪好学。
B.第二段作者认为对于比自己德才高的人、不如自己的人、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都可求教,虽然收获相异,但都能提高自己。
C.第四段以聪明人并非全知全能,普通人也有独到之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真理不是专一固定的,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D.文章为了增加说服力,引用《尚书》、孟子、子思等权威言论,举孔文子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文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5.文本一与文本二第三段都提到了人们不愿意向他人求教的原因,有何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固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扇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蚤,通“早”,与《鸿门宴》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用法相同。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衰弱,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让他认识到楚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是司命神所管的事,大夫已无能为力,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这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是没有好结果的。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站立、跨大步行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本二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伸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这三处。
今废先王之德A教B独用执法之吏C治民D而欲德化E被四海F故G难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文本二“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中“属”的含义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同。
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B.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
C.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
D.汉得到天下以来,常常想治理好,但是到现在仍然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是由于应当变更的时候没能变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5.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
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
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致。
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8 . 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节选

选文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B.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C.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中的“遗”解释为放弃,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解释一样。
B.古代巫和医是两种不同职业,巫以祝祷、占卜为业,医以治病为业,地位不如士大夫。
C.县官,既可以解释为朝廷、官府,也可特指皇帝。选文二中的县官是指县级行政长官。
D.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明了“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并且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B.选文一以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意在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C.选文二指出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点明了学有所成的关键,同时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D.李氏子蟠年轻好学,并主动向韩愈求学,得到韩愈赞许,东阳马生也以宋濂为师,得到了宋濂的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5.怎样做才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个选段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寓意深刻,写法灵活。
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停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
C.“或师焉”的“师”名词作动词,意为“向老师学习”。
D.“则耻师焉”与“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宗羲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
B.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夸奖而为人师,自己是不会做出这般羞耻的事。
D.两篇选文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结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缘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韩愈和黄宗羲均认为“师道之不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