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传沈征君画,多不传。余友王二樵,以画名江左。其为余画梅花,苍秀孤峭,有古士气。因自号梅花和尚,以方外自居。故其所作,类多佛像及诸鬼神,设色绝异,非复俗笔可拟。尝为余画《秋山听瀑图》仿大李将军设色净润而气韵生动。又尝为余写竹,风枝雨叶,潇潇飒飒,如闻其声。每与言画,殊有解会不能到者。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二樵出一卷索题,展之,乃泼墨写生,中有一鸟,威神意态,颇似朱顶鹤。余时已醉,日下夕阴,水波溶溶,望之,如在空濛间。因提笔纵书其后曰:八大山人,南昌人也。往尝客高邮,与二樵友善。二樵尝言:‘山人画法,从口入,不在手出。’予诘之,颇不以为然。然见山人诗及字迹,脱略寒俭之状,不烦整栉,而精神炯然。久之,则沉深莽蔼,如见其人。其为画也亦然。以是知二樵之言妄也。

(节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材料二:

李营丘,以笔墨自适,意在笔先,挺然秀出,有气韵生动之感。其画山也,不用皴法,而见层叠;其画水也,不施矾石,而如声响。此非深得江山之趣者不能为也。

余尝观其画,皆天地自然之意,无一点人为强加。正如古人所云出乎其类,乎其萃者矣。盖李君之画,既得江山之姿,又兼笔墨之妙,使人观之,如在画中游赏,流连忘返。

余谓画者,莫贵乎得其意。若拘泥于形象,纵然纤毫毕现,亦不足贵也。李君之作,深得此理。其笔下江山,虽非世间所有,却令人心向往之。此乃画中之高境也。

昔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亦如此。观李君之画,知其用心良苦,用笔精良,真可谓得其精髓,失其糟粕者矣。

余每观李君之画,未尝不叹服其才情出众,技艺超群。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李君之画,实为难得之珍品也。

(节选自苏轼《书李营丘山水图》)

【注】①八大山人:朱耷,中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A为余画B《秋山听瀑图》C仿大D李将军E设色F净润G而气韵H生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指如同,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如”词义不同。
B.非,指不是,与“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非”词义相同。
C.拔,指超出,与“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中的“拔”词义不同。
D.徒,指仅仅,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徒”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二樵凭借画在江左地区闻名,其作品独具匠心,色彩运用绝妙非凡,富有气韵,不是一般的俗笔能比得上的。
B.李营丘在山水画中善于运用笔墨,其画作具有生命力;他特别擅长表现江山的自然之美,令人如临其境。
C.李营丘虽然不采用传统的皴法和矾石技艺来画山水,但是能将山的层叠感和水声表现得淋漓尽致。
D.沈征君的画作因其罕见而更添神秘色彩,李营丘的画作则因广泛流传而被认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
(2)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
5.请分析王二樵和李营丘在艺术创作上的相同之处。
2024-04-2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公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故旧,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道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跃自升。侵晨进攻,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加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将A臣B虽未知C彼D苟能知E已F则G安有失H利者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临,指面对,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的“临”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一旦稻谷收成富足,魏人必定会有所增加,如此数年后,曹操的势力便难以抑制,因此建议孙权要及早消除祸患。
B.吕蒙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皖城的城池并不太坚固,而吴军士气旺盛,如果现在发起进攻,就能很快攻破皖城,而且可以借助江水之便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持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短时间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瓦解敌人的军心;防守不仅要保全营垒和巩固军阵,还要保持军队士气而等待适宜战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5.在李靖看来,“攻”与“守”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节选自《将苑·击势》)

材料二: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式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壹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周将韦叔裕,字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赂金者,追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笙,孝宽因令严作谣歌,令者多赉此文,遗之于邺。祖孝征与光有,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周武帝闻光死,大举兵伐之,遂灭齐。

(节选自《百战奇咯·计战》,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孙权据有A江东B已历三CDE险而民FG贤能H为之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指熟悉,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词义不同。
B.北,指在北方,与苏轼《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
C.所以,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词义相同。
D.隙,指嫌怨、隔阂,与《鸿门宴》“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会通过事先侦查敌方,了解对方的情况,来制定己方的作战计划,以谋求战争的胜利。
B.诸葛亮向刘备讲述天下的形势时,重点对董卓、曹操、袁绍和孙权等活跃在当下的军事集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C.诸葛亮建议刘备占领荆、益二州,结盟己占据江东三世的孙权,共同对抗挟天子的曹操,恢复汉室,成就大业。
D.祖孝征与斛律光有矛盾,获知歌谣后则添油加醋,导致斛律光最终被杀害。周武帝出动大军讨伐并灭掉了北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孝宽因令严作谣歌,令谍者多赉此文,遗之于邺。
5.同样作为古之善用兵者,诸葛亮和韦叔裕在战斗前的做法有何不同?
2024-02-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以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之能,有立法使人从之之能,有消息辨护之能,有德教师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谴让之能,有司察纠摘之能,有权奇之能,有威猛之能。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佐,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选自《人物志•材能》,有删改)


[注]①函:包含,容纳。②消息:变化,这里指在变化中周旋自如。辨护:治理修护,这里指用智谋权术治理修护政事及制度。③师人:让人效法。④行事:出使之事。使人:使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虽在农A与工肆之人B莫不C竞劝D而尚德E故士者F所以G为辅H相承嗣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又名中土、神州,可代称古代中国,包括冀州、豫州、扬州、荆州、雍州等。
B.“政之本也”与“物有本末”(《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本”字含义不同。
C.“有自任之能”与“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任”字含义不同。
D.臧否,褒贬、评论,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臧否”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大禹和商汤都重用了贤士,把政事交给贤士并依靠他们做出了一番事业,那时大臣兢兢业业,农民与工匠崇尚德行。
B.能做大事的人,也能做小事;能治理大的郡国的人,也能治理小的郡县。正如鼎可以用来烹煮牛,也可以用来烹煮鸡。
C.对有自我修养、能够洁身自好的才能的人才,可以利用他的才能,让他在朝廷担任冢宰,来实行矫正邪僻提倡正直的政治。
D.具有建立法律制度使人遵守法律能力的人是法家之才,可以担任司寇,让他们来治理国家,就会实行灵活顺势的政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
(2)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人才,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世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是给诸侯工作的传。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简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摘编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B.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C.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D.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5.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8-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立德虔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

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耕焉;雷泽之渔者善争陂,而舜渔焉;东夷之陶器窳,而舜陶焉。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以救败也。民之性皆不胜其欲,去其实而归之华,是以苦麻之器、争斗之患起。争斗之患起,则所以偷也。所以然者何也?由离诚就诈,弃朴而取伪也,追逐其末而无所休止。圣人抑其文而抗其质,则天下反矣。

卫有五丈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灌韭,百区不倦。”五丈夫曰:“吾师言曰:‘有机知之巧,必有机知之败。’我非不知也,不欲为也。子其往矣,我一心溉之,不知改已!”邓析去,行数十里,颜色不悦怿,自病。弟子曰:“是何人也?而恨我君,请为君杀之。”邓析曰:“释之,是所谓真人者也。可令守国。”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命左右曰:“去车!”

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也。”文子曰:“然乎?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华国,不闻以妾与马。夫德者得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仲孙它惭而退。

(《说苑·反质》)

[注]①窳():粗劣,不结实。下文“苦”字,是粗劣义,与“麻”连用为同义复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
B.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
C.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
D.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
B.“立之于殿下”与“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的句式相同。
C.“田差三过而不一顾”的“顾”和成语“三顾茅庐”的“顾”含义不同。
D.“乃命左右曰”的“乃”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的“乃”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圣人看见别人的礼节仪式、文辞修饰,一定要考究他的实质。
B.舜耕历山、打渔雷泽以及制陶东夷,他这样做是为了拯救社会颓败的风气。
C.卫国负缶的五个男子没有听从邓析的话,邓析大怒,想杀了这五名男子。
D.晋平公对田差的行为非常生气,但是在听了他的解释后让人将车撤掉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邓析去,行数十里,颜色不悦怿,自病。
(2)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也。
5.季文子为何反驳仲孙它的谏言?
2023-06-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