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幹《治学》)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顾所A由来B则杳然C其远D以其难E而懈之F误G且非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跬”为半步,一举足,即跨出一脚,相当于现在的一步;“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
B.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属和石头,又指用来镌刻文字、颂功记事的钟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
C.学者,古今异义,在文中是指“求学的人”,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D.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神的总称”,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D.材料二最后一段作者先说“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强调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后面说“没而后已”,强调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停止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
5.材料二第⑤段论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2024-03-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B.入、出C.布、美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        )代替。
4.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5.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月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6.甲文运用 论证,乙文运用 论证,丙文运用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2024-03-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 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樽木之地,……黑齿之国;南至交址、……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三面之乡; 北至人正之国,……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功绩铭乎金石,着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 “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 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 “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求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贤主之于 A 贤者也 B 物莫之妨 C 戚爱习 D 故 E 不以害之 F 故 G 贤者聚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说的求人,就是指天子先王国君等为了国运长久、建功立业礼贤下士四处寻求天下贤能之人。
B.虞国吴国两国的国君,分别都采用了宫之奇、伍子胥的建言,所以这两个国家都能长久称雄于天下。
C.作者认为,要想能求到贤才,就要放下尊严、不怕偏远和劳苦,哪怕是极为低贱的贤者也要渴求到。
D.天子礼下贤士,屈尊枉顾,也不一定能成功。当年尧求许由,就碰了钉子。但这并不影响尧的功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2)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4.尧是如何使自己极为卑下地礼遇舜的?请分条按点简述。
2024-02-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謏:小。②塾:与下面的”“”“皆为古代学校名。③操缦:操弄琴弦。缦,琴弦。④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夫然A故安其学B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F其道G是以虽离师H辅I而不反也。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善良”在文中用作名词,指贤能的人,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C.“就贤体远”与“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
D.“凡学之道”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三段连用“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五个例子,强调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B.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C.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D.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韩愈的《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2-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讳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中的“已”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含义相同。
B.“假舆马者”中的“假”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假”含义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文中用于形容极短的距离。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中的“笃”与成语“笃而论之”中的“笃”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B.材料一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C.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D.王守仁认为勤学需要先立志,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君子应勤于治学”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5.关于学习的要求,两则材料有什么相似之处?
2024-01-3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中的“明”词义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视其浮子,思其动而之,则得大鱼焉。无,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钓之道未                      善:精通
B.思其动而                      掣:牵引,拉
C.其得鱼与午前                  比:接近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直率,坦率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蹲视其浮子            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B.①收竿持鱼以归        ②以衾拥覆,久而
C.①无,浮子寂然        ②水澹澹,山岛竦峙
D.①吾将唯鱼            ②宴酣乐,非丝非竹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乐的“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看到村里很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想得到,得到后想得到多。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奈自嘲的意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②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2024-01-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世果群怪聚,指目牵引。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此处指韦中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吾子A又欲使B吾为C越之雪D不亦病乎E非独见F病G亦以H病吾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中“所以”的意思是“原因是”,表示“……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 “所以”含义相同。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短暂停顿。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敝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赶不上韩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2023-12-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B.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C.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D.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后引申至举步、迈步。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下功夫、仔细体会。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二人善用比喻论证,文中运用习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思想一脉相承,选文都强调,学习时首先要静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3-12-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琐,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