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政理书》之深意也。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已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

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瞾)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在答题卡上写下断句处的三个字母(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中的“为”与“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中的“为”用法和含义不同。
B.“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C.“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与“成妻具资诣问”(《促织》)两句中的“具”字含义相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5.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10-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国子监,寻权知开封府。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馆阁校勘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夫贤者固好辩,及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以问夷简,夷简对曰:“仲淹迁阔,务名无实。”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欧阳修始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统、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镇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雁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昔晋侯问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持禄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能上通,此患之大者。’”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都人士相传写/饕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判,古称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称作“判”。下句中的“权”亦作此解。
C.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正是其贤能的表现,故而在石介被罢免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认为朝廷选拔人才应该选贤任能,否则有可能使无能者窃位。
B.范仲淹因反对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而得罪对方,故而在建都之事上他的建言虽考虑周全言之有据,但吕夷简还是出于不满对他进行了批评和否定。
C.范仲淹被贬却无人敢去送行,反映了当时朝臣畏惧宰相威权的现状,而李、王质的出郊饯行,蔡襄作诗誉此讽彼,都表明当时的朝中依然有正直之士。
D.从这短短的选文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在宋仁宗景祐年间,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等人相互勾结,假公济私,对正直的大臣肆意打击报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
(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5.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
2023-10-1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萧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节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有删改)

文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之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节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但A其体则古B而不今C字则长D而逾制E语F其G大量H以此为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相同。
B.“竞”,竞相,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繁华竞逐”的“竞”意思相同。
C.“江表”,即江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南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
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萧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
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画似断实连,让人在把玩之余消除疲倦。
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
(2)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5.文本一、二中都谈到了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
2023-10-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

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不决,唐遂以亡。

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可胜叹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彦章以禁A军攻郓州B段凝C以大军当D庄宗E庄宗闻F之C深以H为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旋踵,指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有成语“计不旋踵”“旋踵即逝”等。
B.谢,指谢绝、拒绝,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C.檄,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敌人、昭示百姓等的官方文书,如檄文、羽檄、檄移等。
D.竟,最终,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愚昧的君主容易被谄媚怯懦之人的话迷惑而不听从智者所提出的恰当的谋略,很快因此而败亡。
B.面对唐太宗把军队屯于虎牢关来阻挡窦建德救王世充的局面,凌敬提出了应对方案,但窦建德手下的将军们认为方案不可用。
C.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乱后被后唐征讨,契丹部落的领袖耶律德光领兵前去救援石敬瑭,结果耶律德光惨败于后唐并被围困。
D.金兵孤军深入,侵犯宋朝国都,当时有人献上派精锐兵力直捣金国后方幽燕地区的奇计,然而此计并没有被北宋统治者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为操所灭。
(2)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
2023-10-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节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孙武第七》,有删改)

材料二: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
B.《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
C.《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
D.《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中“穷”是“穷尽”的意思,与成语“穷追猛打”中“穷”的意思不同。
B.“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C.间,缝隙,文中代指机会,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意思相同。
D.三军,春秋时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按周制,大的诸侯可以有三军,常称为上军、中军、下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孙武十三篇》中论述的奇特、权变、秘密、机智等用兵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的兵法著作大都比不上它。
B.在吴国外祸内患接踵而至时,苏洵认为孙武作为吴国的将帅却没有办法平息这些祸乱,这与他在书中所论相差甚远。
C.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孙武纵容子胥、伯豁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来发泄个人私愤的做法会激怒楚国,招致祸患。
D.《孙子兵法》中强调将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助手,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全,国家一定会强盛,反之则一定会衰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2)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两则材料都谈到兵法,但侧重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3-09-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词义相同。
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工”的“纵”词义不同。
C.邪,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的第一个“愚”字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
(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5.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中坐,酒酣,将出,又复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师旷送之,又问政于师旷。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归,思,未醒,而得师旷之所谓。公子尾、公子夏者,景公之二弟也,甚得齐民,家富贵而民说之,拟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谓我惠民者,使我与二弟争民耶?于是反国,发廪粟以众贫,散府余财以赐孤寡。仓无陈粟,府无余财,宫妇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禄米。鬻德惠施于民也,已与二弟争民。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晋。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杀一牛,取一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故市木之价,不加贵于山;泽之鱼盐龟鳖蠃蚌,不贵于海。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秦周之民相与歌之曰:‘讴乎,其已乎!苞乎,其往田成子乎!’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归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曰:不亦悲乎!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于民A也B上之C请爵禄D行诸大臣E下之F私大斗斛区釜以出G贷H小斗斛区釜以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意为授予、给予。与《赤壁赋》中“横槊赋诗”的“赋”意思不同。
B.豆,古代食器。与《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的“豆”意思相同。
C.归,意为归附。与《短歌行》中“天下归心”的“归”意思不同。
D.涕,文中指眼泪。与成语“痛哭流涕”的“涕”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向师旷问政,师旷三次回答的内容一样,主要是师旷不愿意回答景公提出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应付。
B.齐景公为了施惠于民,给贫困的人发放粮食,把府库中多余的财物赐给孤寡,一系列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C.齐景公登上柏寝之台,为国家的雄伟壮观而感慨,晏子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晏子说后世田成氏将拥有这个国家,并给出了理由。
D.齐景公担忧自己的国家被田成氏占去,晏子回答他若想夺回需要做亲近贤人而疏远不贤的人等一系列得民心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富贵而民说之,拟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
(2)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

8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而不要妄动、妄为。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
B.今由与求也,夫子       相:察看
C.而谋动戈于邦内             干:盾牌
D.陈力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C.文中有三处用了设问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D.此文是篇驳文,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023-09-0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千钧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钧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2)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