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比得上
B.小学而                            大:大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不相师                                耻:以……为羞耻,意动用法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身也,则耻师焉             静女
B.句读不知                           士大夫
C.耻学于师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其皆出于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籍何以至此也?
A.吾从而师之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运用对比手法,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文段拿“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根本原因是能不能从师学习的结论。
C.文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来进一步揭示有些人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D.文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2024-02-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
5.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选择题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 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找出各项加点字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人非而知之者B.合缔交,相与为一
C.君子非异也D.虽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各句子中,与“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弃甲曳兵而走
3.下列加点字中,与“会盟而谋弱秦”的“弱”词性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B.追逐北
C.以天下之民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下列句子中与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陋之有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1-04-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兴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师道不传也久矣/古学者必有师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反不能及
D.小学大遗/人非生知之者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而又何羡乎?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4.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说”可以解释为“解说……的道理”,请以文章第三段为例,试分析这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解说了从师的什么道理?
2021-01-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按照“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全是代词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2.从文言句式的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节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4.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0-09-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能田猎也B.今王鼓乐于此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故燕王欲结于君
2.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养生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是希望统治阶级关心人民疾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2020-07-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文段,回答个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选出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焚百家之言,以黔首B.以天下之民
C.匈奴七百余里D.取百越之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1)奋六世余烈                      (2)寡人于国也
B.(1)临不测之渊,以为            (2)以为桂林、象郡
C.(1)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2)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1)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C.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与“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子卿尚复谁为乎
5.下面对相关内容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长曰敲,短曰扑。亦指敲打鞭笞。
B.黔首,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黔,黑色。
C.二周,东周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都于巩,史称东西二周。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闵、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2020-06-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9-20高一下·江西南昌·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鸡豚狗彘之畜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2020-06-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南昌新东方】南昌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百工:各种工匠。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又称作“六经”。传,指人物传记。
D.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的意义。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第二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4.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20-05-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三项是
A.藏之名山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亦欲以究天人之际D.人非生而知之者
3.以下句子中,哪句与例句句式相同
例句: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A.死生亦大矣。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彼且奚适也。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020-05-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