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候)我,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中的“罪”意思相同。
C.“汤是也”与“是罔民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徯我后,后来其苏”与“曾皙后”中的“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草”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贤生A于其时B亦无以C立D于天下E封建者F为之也G岂圣人之制H使至于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许,希望能够允许,“幸”与《观沧海》中“幸甚至哉”的“幸”意思相同。
B.神灵,有神异、威灵之义,与现代汉语中“各路神灵”的“神灵”意思不同。
C.仍之,因袭它们,“仍”与《孔雀东南飞》中“仍更被驱遣”的“仍”意思不同。
D.封建,指封国土、建诸侯,在封定的区域内,受封者享有世代相传的权利财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初年,面对国家刚刚统一的形势,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偏远的地区设置王国来镇守这些地区,其他大臣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B.李斯以周朝分封的许多同姓子弟的后代相互攻杀、各路诸侯因此攻击他们为例,证明立诸子为侯不便于国家治理,得到了秦始皇肯定。
C.柳宗元认为,殷、周的圣王分封诸侯,是两个朝代在建立之时为了国家安定,不得已采取的政策措施,而并不是出自当时圣王的本意。
D.秦朝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它开启了公天下的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2)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黄金二卷)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5.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鲁阳虎欲攻三桓。不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曰:“不可。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孙,而齐大于鲁,阳虎所以尽诈也。”景公乃囚阳虎。

或曰: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诛于齐之巧臣,而使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

或曰:阳虎为乱于鲁,不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为乱也。君明则诛,知阳虎之可济乱也,此见微之情也。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此无救赦之实也。则诛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

(《韩非子·难四))

文本二:

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疲,已于是乎奋其诈谋,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蒽灵,寝于其中而逃。奔晋,赵氏。

(《左传・定公九年)

文本三:

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①灵:装载衣物的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虎不敢A为非B以善C事D简主E兴主之强F几至G于H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是战胜、击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克敌制胜”中的“克”意思相同。
B.承,接续之意,与《张衡传》中“下有蟾蜍,张口承之”的“承”意思不同。
C.适,是前往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相同。
D.相,意为使……为相,其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有人认为,齐国内部也有想法与阳虎类似的大臣,其行为隐蔽而巧诈,威胁比阳虎更大,更应引起重视。
B.文本一中也有人认为,齐国内部是否存在巧诈之臣尚不明确,而阳虎的罪行明显,齐景公不应该放任这样的乱臣。
C.文本二中鲍文子认为,当前齐国君臣一心,百姓和睦,风调雨顺,能侍奉大国,不可听从阳虎的建议去攻打鲁国。
D.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至赵国,面对侍臣的疑惑,赵简主自信能对阳虎加以控制,并使之为自己所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
(2)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
今日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舜之子亦不肖。舜之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                       肖:孝顺
B.舜之               相:辅佐
C.莫之致而          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             淑:美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                    禹传
B.昔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
C.不从尧之子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            尧舜传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昨日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供,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焉,不可悔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注】①原,为“援”字之误。②均:信,果真,的确。③质:箭靶。④荆:楚国的别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魏质A以B安C其心D从韩E而伐赵F赵虽与齐G为一H不足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纵”,合纵,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的联盟政策。
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万乘之国”的简称,战国时用来指大的诸侯国。
C.币,指礼物,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币”意义相同。
D.间,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王安五年,秦国急攻韩国,生死存亡之际,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上书,劝说秦王先攻打赵国而暂时保存韩国,《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
B.韩非认为秦国攻打他国时韩国追随出兵而与诸侯结怨,利益都归于秦国,且韩国向秦国缴纳赋税,和秦国的郡县没有区别,因此秦国不应攻打韩国。
C.韩非指出,韩国虽是小国,但处于四战之地,为应付来自各方的攻击,韩国常年整军备战,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难以速战速决,这会对秦国不利。
D.韩非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不能处理好秦国与韩、楚、魏三国的关系,那么在战争中一旦失利,对秦国来说就构成祸患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已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诎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夫人主之多闻广识而给于辩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则言者不惮其威,而惮其小有才之辩慧。言之大,则以为夸也;言之切,则以为隘也;察情审理,拟议穷年,而彼已一览而见谓无余;引古证今,依类长言,而时或旁征之有误。则自非明烛天日,断若雷霆者。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且夫尧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恶得以尧舜进之;桀纣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恶得以桀纣戒之。彼固曰:使我而为人臣,以称说干人主,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更辩于此也。彼诚不我若,而爱我若父责我若子,为笑而已矣。天下虽大,贤人君子虽众,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

呜呼!岂徒人主哉?士而贤智多闻当世固出其下,则欲以取择善之益也难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颜子之所以大也。虽然,人知其能与多矣,问之虽勤,且欲告而中讷,则问为虚设,而只益其骄;惟若无若虚之情发于不容已,而问必以诚,然后人相忘于寡与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            斥窜:斥退放逐
B.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                  恶缩:羞惭畏缩
C.括囊而退者                                 括囊:闭口不言
D.以昌言而不怯                              昌言:言辞浮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恃位而骄                         八九矣
B.或悔而用矣                      而彼已一览而谓无余
C.使我为人臣                    为笑已矣
D.谁肯强智多闻见屈于我   能问于不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但人言可畏不也是值得警惕的事吗
B.迨乎虚骄稍息
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
C.察情审理,拟议穷年
观察审度情理,斟酌措辞很长时间
D.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我声音洪亮、言辞肯定地详尽陈述的样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明白尧舜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据此行事。
B.忠直的臣子不会畏惧威势,暴君也无法阻止他们进言劝谏。
C.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D.像颜渊这样的大贤,通常是很难听到对自己有益的建议的。
5.本文第三段末说“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意思是“别人都不如自己,可能会导致危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一定会导致危亡”。请结合本段,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昨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昨日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

材料二:

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

【注】西海,指蜀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
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
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
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
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
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
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5.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
昨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