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曩(nǎng)者:从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介甫果信A此B志C推而D行之E及二F三年G则朝廷之患H已深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指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中的“期年”意思相同。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借指里巷、民间、平民;文中指平民。
C.取,指招致、遭到,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取”意思不同。
D.举,指施行,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B.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C.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D.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2024-05-3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而人主怠做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医人咸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干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注]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医善AB人之伤C含人之DE非骨肉之F亲也G利所H加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缘故,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毕,动词,意为全部使出,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中的“毕”意思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原始崇拜。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时刻都在窥测君主的意图,而君主处于上位却傲慢懈怠,这导致大臣胁迫甚至杀害君主。
B.韩非子认为:造车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制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C.赵襄子任胆胥己为中大夫,遭到相国质疑,赵襄子说已经亲自考察过此人,相国便不再过问。
D.成就霸业者需要依靠贤臣,就像横渡长江的人需要依靠船,到远处去的人需要依靠良马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
(2)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君臣关系”问题,但二者观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尝见明初逸史,明太祖训臣之语曰:“汝曹称尧、舜主,主苟非圣,何敢谀为圣?主已圣矣,臣愿已遂矣,当加之以吁喘①,自居皋、契之义。朝见而尧舜之,夕见而尧舜之,为尧舜者,岂不亦厌于听闻乎?”又曰:“幸而朕非尧舜耳。朕为尧舜,乌有汝曹之皋、夔、稷、契哉?其不为共工、醒兜,为尧、舜之所流放者几希!”此真英主之言也,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唐宋盛时,大臣讲官,不辍赐坐、赐茶之举,从容乎便殿之下,因得讲论古道,儒硕兴起。及其也,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之余,无此事矣。不知此制何为而辍,而殿陛之仪,渐相悬以相绝也。

(节选自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①莫之从。公不说。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民,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者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谏上第一》)

【注】①吁:表示否定,此处指提出异议。②职计:古官名,掌管府库财务。③士师:古官名,掌管法律诉讼。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历览近代之A士B自C其敷D奏之日E始进F之年G而耻H已存者I寡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指总是,与《促织》中“辄倾数家之产”的“辄”意思相同。
B.季,指末世,与《鸿门宴》中“项羽季父也”的“季”意思不同。
C.万钟,指万钟俸禄,泛指优厚的俸禄,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禁,指制止,与《与妻书》中“必不能禁失吾之悲”的“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认为即使君主已经是圣君,臣子的愿望已经实现,臣子仍然应当向皋、契学习,敢于对君主提出不同意见,龚自珍十分赞同此观点。
B.龚自珍盛赞唐宋兴盛时期的君臣关系,当时皇上对大臣和讲经史的官员赐坐、赐茶,使他们可以随便在皇上休息的别殿谈论古代治国之道。
C.景公向晏子抱怨如今自己不能宠爱谁就让谁得利,也不能厌恶谁就疏远谁,已经失去了国君的权威,晏子听后,总结这种情况就叫作“逆”。
D.晏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社会安定、百姓和睦,是因为君主宠爱有利于国家的人,厌恶有害于国家的人,使得贤良之人增多,奸邪之人消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此制何为而辍,而殿陛之仪,渐相悬以相绝也。
(2)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5.材料一中被明太祖训斥的臣子和材料二中使景公不悦的职计、士师是同一种臣子吗?为什么?
2024-05-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普洱市高三统一复习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有删改)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得为A上用B民之走之C也D若决积水E于千仞之溪F其谁G能H当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雠,指仇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
B.骤,指屡次,与《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不同。
C.罢,同“疲”,指疲惫,与《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词性相同。
D.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认为当时世上的君主,大多不知道善待百姓,只会增加仇敌;古代的君主,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
B.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认为其技艺不能超过造父,于是命他让马绕一百个圈再返回。
C.颜阖认为东野稷的马一定要累坏。不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坏而返,原因是他对马太苛刻。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2)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5.两则材料用“御马”各自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铧,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四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节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臣上说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当E太子F则身刑而死GH尚安所事金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厌倦,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和“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B.当,指应当,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和“当仁不让”中的“当”词义相同。
C.趋,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汉之后“入朝不趋”成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
D.封,指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和“封疆大吏”中的“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王喜欢剑术,众多剑士在他面前日夜搏击。国家日益衰弱,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B.庄子不接受太子派人送给他的千金,和使者一同前去拜见太子,并认为无论劝说是否成功,都无需千金。
C.面对赵王的询问,庄子说用剑术和赵王交流,向赵王夸赞自己的剑术能十步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
D.赵王让剑士们较量了七天,死掉了六十多人,从中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宫殿下,才召见庄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
(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5.庄子以“三剑”喻三种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鲸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疑A惟轻B功C疑惟D重E与其杀F不G辜H宁I失不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勉,文中指勉励,与成语“勉为其难”中的“勉”意思不一样。
B.矜,文中指同情、怜悯,与李密《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相同。
C.《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D.而,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代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以仁政治国的思想。
B.穆王即位后,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但穆王还是告诫大臣吕侯要谨慎使用刑法。
C.文章列举尧和皋陶的事例,以对比论证突出“尧用刑之宽”,强调“刑忠厚”的观点。
D.苏轼认为只要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就能使天下人回到君子长者的宽厚仁爱之道上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2)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5.当赏罚有疑问时,苏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人。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024-04-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政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葆申束细荆A五十B跪而加之C于背D如此者E再F谓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使进入,与《鸿门宴》中“欲止不内”中的“内”意义和用法相同。
B.粟秩,指俸禄,古时政府在固定时间内统一给地方官员发粟米充当俸禄。
C.承,接受;承受,与成语“奉天承运”“菽水承欢”的“承”用法不同。
D.致,施加,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除了爱好音乐,还向百姓征收赋税,不修城池,但凡向他进谏之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人因此很忧虑。
B.咎犯利用隐语指出晋国城池年久失修,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等问题,晋平公才醒悟。
C.葆申要鞭打楚文王却没有真正动手,他认为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而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
D.咎犯和葆申都善于劝谏,方式则截然不同。咎犯劝说晋平公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葆申选择以尽情之言进行劝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
(2)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
5.咎犯、葆申为何要冒死劝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巷的门,文中指房屋、住处。与《滕王阁序》“闾阎扑地”的“闾”意思相同。
B.竖子,文中指童子、童仆。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意思不同。
C.莫,文中指没有谁。与《诗经·采薇》“岁亦莫止”的“莫”意思相同。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问政于叔向和师旷,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表达的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宫之奇、僖负羁、蹇叔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在成就霸业中有没有好君主很重要。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掌握治理国家的关键,他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贵贱长少都跟着齐桓公更加尊重管仲。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2024-03-27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银川一中、昆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