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年,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

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

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选自《管子》,有删改)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改)

[注]①三年:齐桓公三年。②圉:通,抵御。③威公:齐桓公。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师A伐鲁B造C于长勺D鲁庄公E兴师F逆G之H大败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文中指快速,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B.既:文中指已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思不同。
C.均:文中指皆,都,与《出师表》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的“均”意思相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三年,齐桓公打算攻打鲁国,在制定决策上虽然有勇气和雄心,但是他不考量后果,不能听别人的意见,显得较为鲁莽,失败后仍然不甘心。
B.鲁国请求会盟,齐桓公不听劝阻前往会盟,结果中计,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的五十里土地给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国要求,齐桓公同意了。
C.管仲不少时候与齐桓公意见相左,结果证明管仲目光长远,心思缜密;材料二对管仲的评价与材料一管仲的表现不同,这是因为苏洵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D.材料一展现了齐桓公作为君主的复杂个性,他有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一面,但最终能反思自己的决策,并且精兵理政,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
(2)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5.材料二中,苏洵为什么会发出“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的质问?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侯为侯爵,周天子将土地和子民通过分封的方式赐予诸侯,诸侯再以不同的爵位进行细分。主要的爵位包括公、侯、伯、子和男。
B.千乘之国,“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千乘之国即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大的诸侯国。
C.贞观,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旧时作为皇帝左右侍从之臣的通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5.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2024-05-2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中学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真宗景德二年,曹州民赵谏与其弟谔,交结权右,长吏多与抗礼,率干预郡政。上即谴中使访,乃逮系御史狱。己丑,并斩于西市,与之游熟者并坐降黜。戊午,光禄寺丞钱易奏疏言:“盖国之所谨,莫先乎刑,刑不可不本于法。使严刑可戒于众,则秦天下无一黔首之乱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也,惟陛下除之。”上嘉纳其言。

祥符元年,监察御史张士逊为贡院监门官。士逊白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士逊乃自言引去。上是之,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九月,知晋州齐化基削籍,黥面流崖州,纵逢恩赦,不在放还之限。化基所至,以贪暴闻,在晋州尤为苛刻。事,遣官案鞠。朝议惩其积恶,官吏民庶,莫不欣快。上尝谓宰相曰:“为国之要,在乎赏当其功,罚当其罪。不任情于其间,则赏罚必当。”七年,御史台鞠杀人贼,狱具,知杂王随请脔割之。上曰:“五刑自有常制,何必为此。”王旦曰:“随司风宪,抨弹自有故事,此非其所宜言。况此贼本情可见,一死亦已极矣。”八年,开封民崔白,家京城,素无赖,凌胁群小。皇城司兼知以闻诏捕白付御史台鞫问得实乙卯白决杖,配崖州牢城。

(节选自李焘《资治通鉴长编》)

文本二:

任人任法,皆言治也。任人而废法,则下以合离为毁誉,上以好恶为取舍,皆其弊也。法诚立矣。才之有偏胜也,事之有缓急也。等天下而理之,天下之不乱也几何矣!上之所求于公卿百执郡邑之长者,有其纲也。兴贤而远恶也,固本而待变也,此大纲也。苟有法以授之,人不得以玩而政自举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皇城司兼A知以闻B诏C捕D白E付御史台F鞫G问得实H乙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礼,指用平等的礼节相待,与成语“分庭抗礼”中的“抗礼”词义相同。
B.就,指到、开始从事,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词义不相同。
C.发,指被揭发,与“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发”都是动词,但意思不同。
D.几何,指若干、多少,与现在所说的“青春几何”中的“几何”并不相同。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真宗的关注过问之下,交结权贵干预郡中事务的赵谏和肆无忌惮欺凌百姓的崔白,最终都被逮捕法办,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维护。
B.赵谏案涉事官员或降或免,晋州知州齐化基因贪赃枉法被黥面流放且不得赦免,这两个案犯案官员被惩处,对清正官场风气有积极的影响。
C.宋真宗采纳光禄寺丞钱易废除无益于国家治理的刑罚的建议,否决知杂事王随对已定罪犯人加重处罚的提请,这有助于促进量刑的公正。
D.监察御史张士逊因亲戚应试主动请辞避嫌,宋真宗因此优化了相关法令,王旦认为官员应遵法不越职进言,这表明监察体制日渐完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国之所谨,莫先乎刑,刑不可不本于法。
(2)兴贤而远恶也,固本而待变也,此大纲也。
5.文本二体现了王夫之怎样的治国理念?宋真宗对“用人”弊端的看法与王夫之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2024-05-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澹台子羽、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宰予以善辩出名。②马服,山名。赵奢以功封为马服君,这里指他的儿子赵括。③区冶,即区冶子,春秋越国人,善铸剑;臧获,指奴婢。④州部,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君以世俗A之所誉者为BC以世俗D之所毁者E为不肖F则多G党者进HI党者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周,文中指勾结,其中的“比”与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将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担任,后来分担,各司其职,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C.焉,兼词,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向太公请教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太公告诫文王要警惕有举荐贤才之名而没有任用贤才之实的严重后果。
B.孔子因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选取他们为弟子,韩非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孔子识人不察。
C.魏国听信孟卯的夸夸其谈,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导致了兵败,可见不能因喜欢一些人的言论就任用他们。
D.如果只看马的外表,伯乐也无法辨别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观察它奔跑的情况,臧获也能分辨马的好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明君选拔人才,但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
2024-05-20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2024-05-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í):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形似猕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公A闻管子B于鲍叔C楚庄D闻孙叔敖E于沈尹筮F审之也G故国H霸诸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言语真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和,“使……和谐”,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中的“和”词义不同。
C.涉,指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后,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归服。
B.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文中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最终的传言是因凿井而从地面挖到一个人。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5.对待传言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4-05-06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夫B颛C臾D固E而F近G于H费I今J不K取L后M世N必O为P子Q孙R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孔子,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B.“毋吾以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不相同。
C.子路,是仲由的字,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供晚辈或平辈称呼。只限于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D.端章甫,端是古代的一种礼帽。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和章甫在这里都是用作动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比喻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季氏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B.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思考:两篇文章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不同的态度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2024-04-2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选自《吕氏春秋·论人》,有删改)

材料二: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选自《人物志·八观》,有删改)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②进:举荐。③人:通“仁”。④门郭:这里指左右亲近的人。⑤至质:志质,素质及外在表现。⑥二至:本质和气质。⑦悫:真诚,诚实。⑧介:独特的节操或行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八观A六验B此贤主C之所以D论人也E论人者F又必G以H六戚四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处境困窘,与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词义相同。
B.特,杰出的,卓异的,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特”词义不同。
C.“而令名生矣”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词义不同。
D.“介之失也,拘”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人在显达时礼遇什么人和在尊贵时举荐什么人,看人在学习时说的是什么,看人在贫贱时不做什么,这些可以助力识别人。
B.人在高兴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节操;人在发怒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气度;人在悲哀的时候,能检验别人的仁爱之心。
C.偏才如果气质清正而能力强劲、智力强劲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诚,就会分别产生功业、贤能和承担责任的名声。
D.偏才有长处,必定有短处,比如温和的人一定会软弱,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温和。喜欢其温和,就不能否定其软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知人”,其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曰:无傲礼。《曲礼》曰:无不敬。然古人以傲为礼,其故何也?欲彰于人德耳。何以言之?昔侯嬴为大梁夷门,监,魏公子闻之,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引公子过市,及至家,以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稠人广众之中,不宜有所,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初,公子迎侯生,侯生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在车驾过之。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与之语,察公子,公子色愈和。市人皆观,从骑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也。

张释之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辱张廷尉?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汲黯常与大将军抗礼,或谓黯曰:自天子常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大将军闻之,愈贤黯也。

由是观之,以傲为礼,可以重人矣。

《老子》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此言忠臣、孝子因昏乱、不和乃见其节。向使侯生不做,则士人不知公子能下士也。使王生不倨,则三公不知廷尉能折节也。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信矣夫

(选自《长短经·傲礼》)

【注】揖客:指长揖不拜之客,亦指向客拱手为礼。

1.下面对原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只有三处正确,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吾故聊辱A廷尉B使跪C结袜D欲以重之诸公E闻之F贤王生G而重张廷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魏公子空着左边的位置表达了对侯生的敬意。
B.“不宜有所过”与“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中的“过”字的意义相同。
C.微,仔细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意义不同。
D.“廷”在文中的用法,与《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中的“朝”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时候会以傲慢不敬的态度待人,是为了在当世彰显对方的品德,隐士侯赢和老人王生都是这样做的。
B.魏公子信陵君思贤若渴,他听说侯嬴是个贤者,就置办酒宴,亲自驾车迎接侯嬴,全程态度谦恭。
C.汉朝的汲黯,常常见了大将军卫青不但不跪拜,还表现得傲慢无礼,他认为这样做,将军就会被人看重。
D.即使国家混乱、家人不睦,忠臣和孝子也要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做才真正显示出节操的高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信矣夫!
5.思考一下“以傲为礼”需要什么先决条件?
2024-04-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