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

刘彦和①曰:《储说》②始出,《子虚》③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④。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

材料二: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⑤,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⑥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

[注]①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②《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③《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④指韩非,指司马相如。⑤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⑥孟坚,即班固,字孟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
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
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
D.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
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
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5.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仍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劝请”,和《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意思相同。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农时,其可得乎?”王跬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之。然在初则,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属丰稔A若斯B朕C为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F务俭约G必不H辄为奢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农时”的“夺”意为“耽误”,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不同。
B.“害于百姓”与《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相同。
C.“知所以易之”中的“易”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容易”;“然在初则易”中的“易”意为“容易”。
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畦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民为国之本,若谷贱伤农,必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从而动摇国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太宗皇帝使天下人富贵的举措是什么?请分条概述。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菲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5.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以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顾吠者A犬耳B度今天下C不吠者D几人E而谁F敢炫怪G于群目H以召闹取怒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表动作偏指一方,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不同。
B.蛮夷,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文中指柳宗元当时居住地。
C.苍黄,指匆促慌张,与《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仓皇”意思相同。
D.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在唐代已不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回复韦中立,交代自己不敢为师的真正原因:道德修养不深厚,学业浅薄。
B.韩愈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结果招致世人笑骂攻击,被视为狂人。
C.本文说理时,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吠雪的狗,透露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D.孙昌胤行“冠礼”遭耻笑,揭示了当时官场的丑态,使人想到“为师”的险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2)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5.柳宗元和韩愈对待做老师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依据。
2024-01-30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然人有坎凛,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甘膜:gān ér。意思是鲜美柔软的食物。②苶然:疲惫貌。或形容衰落不振。③坎凛:困顿,坎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人A不问B愚智C皆欲识人D之多E见事F之广G而H不肯读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即《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
B.砺,本义是粗磨刀石。“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砺”的词义、用法相同。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根,因此“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所以设教”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所以”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前辈的优秀品质,并反省自我,效仿古人,从而在认知和行为各方面提升自我。
B.作者引用民间谚语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人安身立命,这种技艺比积累财富更有意义。
C.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开始自高自大,耀武扬威,冒犯长者,轻视同辈,作者认为学习切忌妄自尊大,像这样的人还不如不学。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只有在好似“春花”一样的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讲论文章这种“秋实”一般的收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2)然人有坎凛,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5.材料中的观点与《劝学》和《师说》中的许多观点有相似之处,请从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举出一例,并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孝公据崤函之AB拥雍州之CDE臣固守F以窥G周室HI席卷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代指严酷的刑罚。
B.黔首,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代称富人。
D.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统治各国,消灭了各诸侯国之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又继续向南向北扩大版图。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残暴的方式统治人民,他的声威传遍了天下,以致在他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C.曾经横扫诸侯国联盟的秦军,面对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的陈涉及其领导的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起义军,反被一击成溃。
D.作者从领袖地位,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文章极力铺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兮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大写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管仲A相B桓公C霸D诸侯E攘F夷狄G终其身E齐国富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认为,与《劝学》中“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的“以为”意思相同。
B.无以,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同。
C.徒,同类的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意思相同。
D.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裕强盛的功绩,同时也以具体事例指出了管仲未在死前推举贤才的过错。
B.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苏洵认为管仲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指出管仲是一个不懂得治本的人。
C.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依凭老成可靠的臣子,继续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
D.史䲡生前不能举荐贤才和罢斥宠臣,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在临死之前推荐曹参替代自己,苏洵通过这两个事例来表明大臣的用心应该是怎样的。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本文是苏洵针对管仲所作的人物评论,其中涉及齐桓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苏洵对齐桓公的评价。
2024-01-22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平高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谏逐客书》,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逐客B以资C敌国D损民E以益仇F内自虚G而外树怨H于诸侯I求国无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延续”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施”意思不同。
B.内,同“纳”,接纳,与史传文《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髀,即“大腿”,与清代小说《促织》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
D.适,适于、适合,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句,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表示谦卑客气,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驱逐客卿的行为。
B.文章以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证明秦王逐客的错误,是因为作者认为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显著成就的。
C.文章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文章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4.将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作者多次通过对比来阐明观点,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