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敵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节选自《庄子·天下》)

材料二: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①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②端崖:边际。③卮言:指不着边际的议论。曼衍:流行不定的意思。④敖倪:即“傲睨”,傲视。⑤连狞:宛转的样子。⑥参差:谓其辞旨神奇多变。⑦敵诡:奇异。⑧稠适:亦作“调适”,条达之意。⑨是溪:指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定居于此,并更其名为“愚溪”。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以A利世B而适C类于予D然E则F虽辱G而愚之H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与现代汉语成语“荒唐不经”中的“荒唐”意思不同。
B.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道家中指无穷无尽的大道。苏轼《前赤壁赋》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曾提到。
C.颜子,指孔子得意弟子颜回。《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见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批评。
D.牢笼,包罗、囊括,今义为关住鸟兽的东西,属古今异义词。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当时的社会沉沦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言论与之交流,只能以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不责问世俗的是非对错,从而与之和谐相处。
B.庄子对“道”的阐释博大而通彻,深广而畅达,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在茫然暗昧之中,永远也无法穷尽其中的奥妙。
C.柳宗元认为自己生逢明时,遇有道明君,却违背了道理,做错了事情,是世间至愚之人。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情。
D.柳宗元托物兴辞,寓意深远,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将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的愚溪与自己类比,暗喻贤能之士被新人猜忌、排挤,表现其愤懑与无奈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2)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5.清代蔡铸评价《愚溪诗序》“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与材料二中“愚辞”的异同。
2024-05-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巅峰计划五育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曰:“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其后先主命关羽出襄、樊而自入蜀,先主没,公自出祁山以图关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势言,出宛、雒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雒,失轻重矣。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宛、雒之师挫,则秦川之气枵,而能应天下之变乎?

此又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未可守此以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敌一测之而事败矣。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

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雒而气馁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雒、秦川之两策,不可也。陈寿曰:“将略非其所长。”岂尽诬乎?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选自陈寿《三国志》)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与操A相当B羽其能C制操之死D命乎E以制曹仁F而有余G以敌操H而固不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怎么,哪里,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义相同。
B.仓猝,非常事变,和蒲松龄《促织》中“成仓猝莫知所救”中的“仓猝”意义不同。
C.举,举荐,推举,与杜牧《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义相同。
D.器,才能,才干,与《<老子>四章》中“埏埴以为器”中的“器”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制定的分兵出击宛、雒和秦川的军事策略,让蜀汉政权维持了几十年,却最终无法与曹操争夺中原。
B.王夫之认为,刘备起初四处飘零、无处容身,可以选择屯兵益州,只是占据益州后才开始谋划从宛、雒和秦川出击的策略,为时已晚。
C.陈寿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在刘备死后不断用兵,屡次张扬武力,是因为诸葛亮自认为自己死后,蜀国无人能够进军中原,抗衡强魏。
D.陈寿认为,诸葛亮虽然在才干和政治作为方面可能和管仲、萧何不相上下,但手下却没有名将可用,所以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
(2)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5.王夫之赞同陈寿评价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的观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的表现。
2024-05-1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穆子曰:“非事君之礼也。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许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赏大奸也。奸而盈禄,善将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来盈愿,晋岂其无?是我以鼓教吾边鄙贰也。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不以安贾贰。”令军吏呼城,儆将攻之,未傅而鼓降。中行伯既鼓,以鼓子苑支来。令鼓人各复其所,非僚勿从。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军吏执之,辞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乃使行。既献,言于公,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釐相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曰:“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非曰:城之叛而归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逃暴而附德者之,曰德能致之也;力屈而爱死者,与之以不死,曰力能加之也。皆受之。反常以求利者,德力无及焉,君子不受也。穆子曰:“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是焉知非向之二者耶?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围鼓》)

【注】①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春秋后期晋国名将,晋顷公时率军围攻鼓国。②鼓,春秋时鼓子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君A是B事C非D事E土也F名曰G君臣H岂曰I土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下、战胜,与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含义相同。
B.河阴,黄河南岸之地,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则表明济水在泰山北面。
C.爱,吝惜,与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含义相同。
D.休,赐福、奖励,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穆子率领军队讨伐狄人,包围了鼓国,鼓国有人请求献城投降,穆子却不接受,他认为对方担负守城的任务却怀有二心,这是最奸滑的。
B.中行穆子认为奸邪之人获利会让善良的人心理不平,而狄人对献城投降却被拒感到很遗憾,晋国也有人认为拒绝敌人投降并不利于国家稳定。
C.夙沙釐忠心耿耿,坚持只要委身为臣属就不能有二心的信条,认为至死也不能改变。中行穆子高度认可他的忠义之举,向晋顷公举荐了他。
D.材料一记述了中行伯拒绝鼓人投降的史实;材料二对中行伯的做法持批判态度,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请降者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
(2)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
5.有人认为,柳宗元借《非国语·围鼓》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藩镇割据势力“务为姑息”的政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泥,指拘泥,与“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罪之”中的“罪”与“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安潜发布公告,对那些举报盗贼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这就导致盗贼团伙之间互相猜疑,盗贼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李公择通过询问一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
D.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规定,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一概不予以追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2)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5.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有删改)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得为A上用B民之走之C也D若决积水E于千仞之溪F其谁G能H当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雠,指仇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
B.骤,指屡次,与《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不同。
C.罢,同“疲”,指疲惫,与《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词性相同。
D.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认为当时世上的君主,大多不知道善待百姓,只会增加仇敌;古代的君主,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
B.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认为其技艺不能超过造父,于是命他让马绕一百个圈再返回。
C.颜阖认为东野稷的马一定要累坏。不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坏而返,原因是他对马太苛刻。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2)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5.两则材料用“御马”各自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5.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腊月A陈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杀H以降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
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5.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5-11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及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材料二:

甯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尧舜相见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目久。故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故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或曰:吾子论汉末贡举之事,诚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倾车之路,岂有方乎?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徐徐先试,则不可仓卒将如之何?抱朴子答曰:知人则哲,上圣所难。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欲动,不为属托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异以备虚饰。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闾其信义,尝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

(节选自《抱朴子·审举》)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朝A臣多B贤C左右D多忠E主F有失G皆交H争证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策,文中指失误、失策,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策”意思不同。
B.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C.百节,身体的各个关节,引申为事物的整体,其中的“节”与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意思不同。
D.归,指称赞、称许,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迅速收罗贤士,终于称霸天下,可见贤主对待各种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他们,而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B.圣贤能人彼此相见,不用考察就能短时间亲近了解,就如齐桓公听甯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见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
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说到了症结所在,有的士人虽有好的风度仪容,但内在修养不足,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
D.抱朴子认为,州郡长官在举荐优秀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为私情私利所扰,不为他人的请托屈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
(2)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
5.三则材料都谈到“知人”,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024-05-1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