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3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期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

材料二:双向奔赴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意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它多用于人与人之间,也可用于人与国之间、国与国之间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感的同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你愉悦。虽然多巴胺能使人产生身心愉悦,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反而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刺激,,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常常想起荆轲死去六百多年之后出世的陶潜,他是多么想有所作为,渴望着刑天舞干戚这样英勇顽强的精神,然而他置身的仕途实在太肮脏和黑暗了,无法再忍耐着混迹下去,却又不敢像荆轲那样去抗争和搏斗,只好伤心地选择了一条逃匿和隐遁的路,唱出了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这些千古传扬的佳句,然而没有勇气作出一番事业的痛楚,肯定会常常咬啮自己的心灵,他如此动情地讴歌着荆轲,不正是痛悼自己无法献身于人世的极大悲哀吗?他所吟唱的此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恰巧是一种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我最敬佩的巾帼英雄秋瑾,也曾经歌唱着荆轲的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充满了多么豪迈的胆魄和磅礴的气概。每当想起了蔑视酷刑和斩首的秋瑾,我常常会感到惭愧得 A ,为什么自己总是这样胆怯和恐惧呢?我想如果陶潜能够有机会碰见

她的话,在内心中肯定会激动得比我更难于自持,因为他是最敢于真诚地审判自己灵魂的诗人。真是可以这样断然地说,如果一个人阅读或听说了荆轲的故事,却依旧 B ,还纵容自己沉溺在无聊、卑琐和屈辱的日子里面,却并不痛下决心去 C 的话,那就确实是一种庸俗和可怕的苟活。

1.下列句子中的“一个人”和文中加点词“一个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C.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4-04-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谙于道德教化与政治方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2024-04-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此诗作于赴杭途中,由颍入淮路过寿州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下句选取了秋天的枫叶芦花的意象,点明时令特征,渲染氛围,又寓情于景。
B.船随水波起伏,诗人在舟中遥望青山,只觉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颔联与题目中“初见淮山”相呼应。
C.寿州的白石塔已经在望,要到达还得绕过前面的黄茅冈。颈联文字典雅精炼,对仗工整,笔力所及自成新格。
D.尾联“波平风软”揭示了不能及早到达目的地,以至于让老朋友们在一片苍茫中久等的原因。
2.这首诗以记行为经,描景为纬,由物到人,由景到情,个人遭际和感慨暗寓其中,情感丰富蕴藉。请简要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2024-04-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秦【A】南面而王【B】天下【C】是上【D】有天子也【E】既元元之民【F】冀得【G】安其性命【H】莫不【I】虚心而仰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称帝位。
B.罢弊,困乏、疲惫,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词义相同。
C.发,打开。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的“发”词义和用法相同。
D.因,趁着、趁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词义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灭周,吞并天下及诸侯,统治四海,是顺应了天下士人的意思。
B.贾谊认为,如果秦二世能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秦朝也不会倾覆。
C.尚书右仆射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不约而同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D.唐太宗认为周朝和秦朝的国运有长短之别,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所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2)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5.教材选取的《过秦论·上》和材料一都谈到秦的过失,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口,背靠着墙壁,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身边,间或叫两声,声音如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偶尔有买菜或散步的人经过,一阵声响,继而恢复寂静。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俯下身问:老人家,太阳很大,怎么还不回家?老人摇头:走的时候,他说很快就回来的。老头嘟囔着,口水流了下来。路过的邻居告诉女人,老头是个盲人,在等儿子,等到得了老年痴呆症,还在等,不听劝。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头看,深深的巷子,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

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口,面前却多了一个破瓷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老头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雨衣的一角。①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地铺下来。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老头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女人叹气,走近,将钱放在碗里。老头惊醒,问道:山子,你回来了?女人不语,转身离去。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不是山子,是我做梦了……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的。

第三次来这里,已是江南暮春。老人的头发更白了,腰弯得厉害,手里抓着一根棍子,黄狗却不在了。老人听到脚步声,倒着头问:山子,是山子吗?女人涩涩地说,不是,过路的。然后又在碗里放了些钱,转身走了。

巷口,只剩下老人,②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的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事情时,捧着信,我泣不成声。是的,我就是山子。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那个老人,就是我爹。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我只是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能很快回家?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口,爹还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未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那天又是杏花春雨天,没有丝毫停留,我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口。③青色烟雨里,巷口空空的,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地放着。邻居告诉我,你爹一直在这等你,可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他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站在凳子旁,我的泪水滑落下来,喊出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④江南的雨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也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有改编)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B.老人静静坐在凳子上在巷口等待,这说明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C.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照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D.小说用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煎熬。
2.下列对小说中“雨”的意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第一次写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写雨之密集,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B.②处是“无边的雨”,强调雨势之大,凄苦的气氛加深,表现出老人等待儿子归来的艰辛。
C.③处是“青色烟雨”,写出了江南的春意盎然,表达了儿子出狱归来的激动与欣喜。
D.④处雨“扯天扯地地漫下来”表现出儿子对自己未能及时回家,未能与父亲团聚所生出的绝望、悔恨。
3.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4.小说采取了变换叙事视角的写法,让故事的呈现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是疲惫。疲惫不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我们过于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每天的时间都长于24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24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时差。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了。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病发时,我们的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脑的主要时钟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视交叉上核仍然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征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时差综合征。
B.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C.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的状态。
B.“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C.“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D.“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揭示了远古人类的作息状况,他们跟随太阳的出没来安排生产劳动。
B.早晨暴露在明亮的光线下会提高人们的反应速度,并且能够让他们在一天中保持较好的状态。
C.长途飞行中客舱环境照明通过灯光的变化,模拟出日出、日落和星空等场景。
D.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素的分泌才会受到抑制。
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结合图表,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旅行方向乘坐工具时差综合征旅行速度跨越时区
向东
向西
向南或向北
飞机
飞机
轮船或火车






A.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C.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D.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5.哪些原因让时差现象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晰。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的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在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了黄土地蕴含着的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雪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得挺直了腰杆,满怀虔诚感,充满自豪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摹黄河,请你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3.面对壶口瀑布的壮景,作者领悟了“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作者领悟到的“真谛”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3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并非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更多依靠人们的主动服从,这与孔子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一脉相承。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蕴含的哲理相似。
(3)高话《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军队出师时钲鼓声声、旌旗猎猎的场景。
2024-01-3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