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2024-05-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陈,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策,灭楚。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绛侯自知A其能不如平B远矣C居顷之D绛侯E谢病F请免相G陈平H专为一丞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而王陈”中的“王”,与《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王”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而平身间行杖剑亡”中的“亡”,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意思相同。
C.“不问其出入”中的“出入”,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相同。
D.“卒灭楚”中的“卒”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曾向魏王献言献策,魏王不仅不听还谗害他,他只好逃走,转向投奔项羽。
B.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命他统率部队前去平叛殷王之乱,陈平击败殷王、将其降服后返回。
C.陈平在刘邦被围荥阳城时,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亚父等人。
D.陈平在吕雉去世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将吕氏宗族诛杀殆尽,拥立孝文帝即位,安定了刘氏江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2024-05-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í):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形似猕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公A闻管子B于鲍叔C楚庄D闻孙叔敖E于沈尹筮F审之也G故国H霸诸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言语真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信可乐也”中的“信”词义不相同。
B.和,指“使……和谐”,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中的“和”词义不同。
C.涉,指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完全归服。
B.本文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传言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是正确其实是错误的。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2024-05-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敢废此?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取饰车食马之费与锈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反?对曰:与我言而不当。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也,为其寡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粱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注]①漆:同,即字。②翟:墨子,名翟。③徙:五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归之A物B既已知C其D要矣E是以不教F以书也G而子H何怪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典故“周公吐哺”即关于他的故事。
B.安,指怎么,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字词义相同。
C.“马食菽粟者数百匹”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故,指缘故、原因,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后代子孙知道了古时候圣王留传下来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其实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
B.因为弦唐子听墨子教导公尚过时说过“揣曲直而已”这样的话,所以他看见墨子车中装载的书很多时感到很奇怪。
C.墨子劝说公良桓子不要学富人家那样穿衣、吃饭及大手大脚花钱,否则会让自己的家庭陷入破败的境地。
D.墨子以商人为了获利,突破重重关卡,不顾个人安危也一定去做买卖做类比,鼓励士人要去“言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2)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敦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忘,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C听者H忘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
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
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D.“诚由近习”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2024-04-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灵公之A虐B不如C孝公D之宽厚E文公死F诸侯G不敢H叛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同。
B.幸,幸运,与《鸿门宴》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相同。
C.疏,分条陈述,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疏”意思不同。
D.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裕强盛的功绩,同时也以具体事例指出了管仲未在死前推举贤才的过错。
B.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苏洵认为管仲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指出管仲是一个不懂得治本的人。
C.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依凭老成可靠的臣子,继续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这就是苏洵所说的臣子贤能而君主不英明的情况。
D.史鳍不能举荐贤才和罢斥宠臣,萧何在临死之前推荐曹参替代自己,苏洵通过这一反一正的事例来表明萧何才是用心的大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2)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2024-04-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割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且夫强大之祸,常以王人为意也;夫弱小之,常以谋人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国灭也。大国之计,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夫后起之藉与多而兵劲,则事以众强适罢寡也,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之心,则利必附矣。大国行此,则名号不攘而至,伯王不为而立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A得是B藉也C亦袭魏D之河北E烧棘沟F坠黄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结而喜主怨者孤”中,“约结”即结盟,订约;“孤”是动词,即陷于孤立。
B.“倍时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C.干将,文中指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铸剑师,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莫邪是干将的妻子。
D.“夫弱小之殃”中,“殃”即遭到灾祸,它与“祸国殃民”中的“殃”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欢带头发动战争的人有后患,合伙攻打别国的人遭众怨而陷于孤立,而圣人则不然。
B.锐利的弓箭和坚硬的箭头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就能发挥作用,射杀远方的敌人。
C.苏秦认为,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偏要去做与强国为敌等事,建立霸业的目的就不可实现。
D.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顺应民心办事情,不为他国出兵去抵抗强敌,结盟不招来众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2024-04-02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 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2024-03-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诸侯之地B有限C暴秦之欲D无厌E奉之F弥繁G侵之H愈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材料一中,写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三个方面突出显示诸侯力量的雄厚。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D.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024-03-03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