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不在斗牛间乎?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又北,入后湖,旋而东,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

【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与下文超上人中的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湖南岳阳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中国样湖文派的创始人。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云起A船侧B水上C滃滃然D平视之E已做F横长G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余平生以为胜期”中“期”的字义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的“期”字义相同。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中“危”的字义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字义不同。
C.“次第过之”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而《声声慢》中“这次第”是状况的意思。
D.“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中“因”的字义与“因笑谓迈曰”中“因”的字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泛舟的线路为顺序来进行记叙的,看去似乎是信笔所至,而实际上却讲究剪裁的功夫。
B.文本二中的环境描写,表面看与山名由来无关,实际上是在极力渲染所见所闻的阴森可怕
C.文本二写作者亲访石钟山,探究山名的由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推翻了李渤的观点。
D.两个则文本题材颇为相近,但在风格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文本一沉郁顿挫,侧重于表达一种静穆幽深的境界与情趣。文本二选段行文稳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2024-06-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迁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予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久之,以早引去,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同济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卿可谓A责难B于君C恐D无以副E卿此意F可悉意G辅朕H同济I此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因”意为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的“因”意思不同。
B.文本一“至议变法”的“至”与文本二“至简而不烦”的“至”意思相同。
C.文本一“上以为然”的“然”与文本二“安石曰:‘不然’”的“然”意思相同。
D.“人言不足恤”的“恤”意为顾念,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B.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对自己决定了的事从不改变;经常引经据典与朝中大臣们争辩变法事宜,大家都驳不倒他。
C.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
D.在国用不足问题上,王安石认为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概括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具体内容。
2024-06-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晁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2)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6-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三考前模拟(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睹臣A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C无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心志专一,感情真挚。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磬者悲伤的原因是父亲去世,自己和母亲沦为官府的奴隶,三年不曾相见,想赎买母亲自己又没有能力。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2024-05-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情之所发,才之所利,皆于理有当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则才情皆以广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一顺乎道。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也。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戒后世以为情,立大法、谨大防以为才,固通志成务者所不废也。然而终以丧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无所择,情动而因溢于他也。因是而慕神仙、营宫室、侈行游,若将见为游刃有余之资,可以唯吾意而无伤;而淫侈妖巫之气,暗引之而流。无他,才无所诎而忘其于道,情无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于天者,偏于长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访道,董仲舒、倪宽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而味其精核,无能做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乐其天也。虽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宽大之政,而无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则武帝之为此言也,其贤矣乎!

(选自《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有删改)

材料二: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阏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郛郭:fúguō,意思是外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正确的字母依次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括号中。
朕不变更A制度B后世C无法D不出E师F征伐G天下H不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迹,本义是痕迹,这里引申为“覆辙”,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迹”词义相同。
B.诎,通“屈”,在文中是指委屈,与《核舟记》中“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词义不相同。
C.百家,指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典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贞的性格,才能让情感的抒发和才能的运用有所节制。作者肯定了汉武帝情感深沉,才能卓越,而且能与正道一致。
B.在作者看来,董仲舒等人虽然所谈论的都是本性与正道的表层含义,但是能够用他们所理解到的真谛来警醒、告诫汉武帝。
C.汉昭帝、霍光继承汉武帝的事业后,施行宽大的政令却没有被怀疑改变先人之道,得益于汉武帝的理智清醒和正确判断。
D.在班固看来,汉高祖拨乱反正,文帝和景帝致力于用休养生息来治理国家,但是对于考证古代礼制文治的事情,还缺乏建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
(2)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5.两则材料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口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欲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子国,亲于公室。”对曰:“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微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欲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于鲁,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节选自《左传·成公》)

材料二:

子叔声伯如晋季文子,欲欲予之邑,弗受也。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非多怨民无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鲍国曰:“我信不若子,若鲍氏有,吾不图矣。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季文子:季孙行父,与后文的仲孙蔑,均为鲁国重臣。②子叔声伯:鲁国大夫,又称仲婴齐。③欲:又称苦成叔,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后文出现的范文子与栾武子,均为晋国重臣。④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里指卿大夫。新家,即封新大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寡君之命A以请B若得C所D请E吾子F之赐G多矣H又何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辅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相”意思不同。
C.谢,文中指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衅,文中指征兆、事端,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叔声伯认为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都是关乎鲁国兴亡的重臣,失去二人鲁国势必灭亡,一旦鲁国灭亡,对于晋国而言就增加了外部仇敌的力量。
B.范文子认为应该释放季孙行父,是因为季孙行父是鲁国重臣,对于这样地位尊贵的人,应该放他走,以维护晋国“重义”的名声。
C.子叔声伯认为郤很快就会败亡,其原因有:缺少德行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高却想干预国政,没有大功却要丰厚的俸禄。
D.鲍国反思自身,为声伯的见识所折服,他表示自己不能像声伯一样见微知著,深谋远虑,也相信声伯可以保持住尊贵的地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2)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
5.季文子最后能够重新回到鲁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55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持久以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栢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H垂于后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
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御”意思相同。
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
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5.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
2024-04-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