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颈联首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信,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后一句写自己常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欢喜之情。
D.尾联是说,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2.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深意,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0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能把码头破坏,使船只沉没,甚至改变海岸的面貌。海岸的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

用科学仪器记录的海浪高度虽然不超过20米,但海浪冲击海岸却能触发六七十米高的浪花。斯里兰卡海岸上一个60米高处的灯塔曾被海浪打碎过;法国的契波格海港,拍岸浪曾把三吨半重物抛过6米的高墙;苏格兰威克地方,巨浪把1350吨的庞然大物移动了10米。海洋里为什么会有波浪呢?“无风不起浪”,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它说明,。风一吹过水面,空气便对水施加压力,水面起了皱纹,变得凹凸不平,。因为这种波浪是风直接吹起来的,所以叫作“风浪”。

风逐渐增大,。三四级风的时候,皱纹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杂乱无章的而且略带透明的锥形波浪;五六级风时,海面出现了白浪花;刮到七八级,白浪花到处可见;风再大,海面简直是白浪滔天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 在《离骚》中,作者不愿意违背原则取悦他人,这使他陷入了失意与困窘之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孤独烦闷。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024-01-23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相同。
B.“属”意思是委托、托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含义不相同。
C.“生得”意思是被生擒,与《苏武传》“虞常生得”中的“生得”含义相同。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2024-01-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进化层面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喉头在喉部降低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祖先能发出比其他所有灵长目动物更多的声音。我们为此付出的生物学代价也很高,因为较高的喉头能使我们同时呼吸和吞咽。而喉头降低后,我们吃饭时便有窒息的风险。同时,连接喉头与舌根的舌骨也改变了位置,有助于发声。从化石记录来看,这发生在70万年前至60万年前,那时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共同祖先或许都有一根“现代的”舌骨。我们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乎也起源于此时,这种能力在说话时至关重要。

化石颅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当于我们的布罗卡区的大脑构造。这个区域对于说话、理解语言,以及感知有意义的手势至关重要。事实上,手势可能是关键的一环: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发声时会反复使用手语,这表示早期语言可能不是只有声音。然而,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即使其他人拥有与我们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将其用于语言。

我们祖先留下的手工艺品是更好的证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10万年前至5万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们把赭石块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画精巧的交叉影线图案。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同样位于南非的迪克鲁夫岩窟里的鸵鸟蛋壳。鸵鸟蛋壳上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且在不同时间有所修改,表明意义发生过改变。然而还有更为古老的一块来自印度尼西亚特里尼尔的贝壳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锯齿状曲形纹理,这表明一些人类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所以可能也发明了语言,这一事实得到了身体构造方面证据的支持。

另一种符号证据来自个人饰品,它们通常会传达社会意义——比如个人身份或群体归属——而这些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建立起来。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时期,雕刻也变得更为常见;以色列斯胡尔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万年前至10万年前,而摩洛哥的鸽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万年前。在布隆伯斯洞穴,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约8万年前,许多珠子上有抛光部位,表明它们曾穿在一起,有可能是用作项链。上面的纹理还表明,珠子的排列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说明它们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其意义在不断发展,就像迪克鲁夫的蛋壳一样。

综上所述,证据表明:在7万年前智人已经形成了符号文化和语言,而尼安德特人也独立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语言用于叙述及讲故事的证据出现时间较晚,约在4.5万年前。例如,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发现的著名狮人牙雕雕刻于约4万年前。它将狮子的头部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稍晚于此的欧洲岩画艺术是旧石器时代叙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法国拉斯科有一幅岩画,绘于约1.7万年前,描绘了一只受伤的野牛在顶一名男子,男子身子下有几根落下的标枪,旁边有一根线,上面站着一只鸟。人们对此场景有许多解释,但所有解释都认为,只有在叙述一个故事的情境下,男子、野牛及鸟同时出现才讲得通。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充满意义与象征的口头传统,是旧石器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持续过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那是我们首次理解周围世界的尝试,采用的方法是赋予其一种叙事形态。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徐彬 谭滢 王小琛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的出现需要喉咙和大脑中几个关键结构的演化,其中包括舌骨。而人类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与此有关。
B.一块更为古老的贝壳来自印度尼西亚特里尼尔,它的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锯齿状曲形纹理,这表明一些人类的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可能发明了语言。
C.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尼安德特人即使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用于语言。
D.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的著名狮人牙雕,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黑猩猩用声音呼唤,发声时会反复用手语,但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抽象的表达,因此只有人类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B.为了说明人类为语言能力作出的牺牲,强调语言能力获得的不易,作者以呼吸和吃饭同时进行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C.在布隆伯斯洞穴发掘出来的珍珠上有抛光的痕迹,作者由此推论出珠子可能用作项链,象征的意义在不断发展。
D.作者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客观准确,具有说服力。
3.人类语言的演变发展有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民间,兴于先秦两汉。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游侠形象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始于汉魏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卷 66) 在《结客少年行》的题解中说:“《后汉书》 曰:‘祭遵尝为吏部所侵,结客杀人。’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题解》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按结客少年行,言少年结任使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自汉魏至隋,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虽有所出现,但数量有限,未成规模。到唐初,经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人的推进,大有发展,至盛唐蔚然成风。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党联朋,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人执酒而随之,遇好圃则驻马而饮。”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诗句,是这一状况的最好明证。

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有其特定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是游侠诗产生的前提和文化背景。游侠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道家的 “独往高蹈”“狂放不羁”的出世风格,实质上,这种道家风格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入世、建立功业的渴望,可谓信誓旦旦,铮铮铁骨。“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王维《燕支行》),未至战场即已想象功业在怀。“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的高适,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的气概,“万里不惜死”,以便“一朝得成功”(《塞下曲》)。杜甫 称之为“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十三五书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 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这与初唐的哀怨牢骚、 中唐的迷茫彷徨以及晚唐的低沉凄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认识盛唐诗人文化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盛唐气象下游侠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盛唐游侠诗中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 热烈追求则是盛唐气象的诗人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如岑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王昌龄“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少年行》),很是放 荡不羁。就连人们一向认为寒酸穷儒模样的杜甫,也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并且还有“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的铮铮豪言。狂放不羁,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所以后人评价盛唐诗歌总是说“盛唐气象”。

要之,游侠诗所彰显的盛唐诗人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的文化人格是盛唐气象的反映和张扬,是盛唐文化特有的文学现象。

(摘自杨金锋《盛唐游侠诗的文化解读——兼谈对盛唐气象的再认识》,有删改)

材料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一篇《游侠列传》,而班固的《汉书》作为一部初衷是续写《史记》的史著,也继承了这一内容,以一个儒者的眼光用生花的妙笔为后人生动真实地记录了西汉一朝的社会边缘群体——游侠。相对于极力为游侠找合法地位的《史记》,《汉书》在开头却更多地阐述了游侠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其自战国至西汉的发展演变概况。在班固看来,在春秋以前,即上下相顺、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时期是没有游侠的,游侠的产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的结果。这种观点表明了班固撰写《汉书·游侠传》时的基本态度,即对游侠是贬抑的,但班固却并没有因为贬抑的基调而全然否定游侠,一笔抹煞他们的优点,而是仅在文首评论中,用“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真实地描写出游侠的基本特征。

班固一方面按正统价值观念贬抑游侠,而另一方面却又赞赏他们的一些乐善好施、张扬洒脱的行为,使得他在两方面的张力中,最终找到了平衡,使得他对于游侠的事迹的描写基本采用了中性词,这种平衡也很大程度上带有儒家“中庸”思想的痕迹,应该是受到了儒家提倡的“理性”“理智”思维的深刻影响。可见儒家思想对于班固客观地叙写历史是益大于弊的。

(摘自于艳华《中国古代的特殊群体:游侠——读〈汉书·游侠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侠产生于民间,兴起于先秦两汉,它虽然是社会中的一个边缘群体,但众多古籍都对它有所提及,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
B.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汉魏时就有出现,但数量不多,规模未成。到唐初因为众多诗人的推进和政治经济等原因而蔚然成风。
C.游侠形象从表面上看带有道家的出世风格,而实际上,儒家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才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内核。
D.游侠诗要么表现建功立业的精神斗志,要么表现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独立人格、自由的追求,成为盛唐文化特有的文学现象。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思路清晰,从游侠到游侠形象,再到游侠诗,最后讲游侠精神,体现出作者对游侠文化的深刻认识。
B.材料一中大量引用,证明了游侠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盛唐气象中的一枝独秀。
C.材料一第二段先分析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的原因,再对比盛唐与初、中、晚唐诗人的精神斗志和内核,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释班固对游侠的态度时既看到了他对游侠贬抑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对游侠赞赏的一面,客观而又辩证。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引《后汉书》对游侠形象作阐释时,强调了游侠有结党报怨、年少狂放、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等特点。
B.《开元天宝遗事》以及王维的《少年行》都同时提到了游侠饮酒的事,可见,无酒不侠已成为盛唐时尚。
C.后人评价盛唐诗歌总是说“盛唐气象”,是因为王维、高适、杜甫、岑参等狂放、磅礴、浑厚的诗风所致。
D.班固在褒贬游侠过程中找到平衡,基本采用中性词描写他们的事迹,儒家“中庸”思想对他的客观叙写应该是有影响的。
2024-0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孙子·谋攻》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4)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的名句,说明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2024-01-1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来表达年华逝去的感慨。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刘裕军队的浩大气势,下片中“________”一句写好大喜功的刘义隆的惨败局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5)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曹操《短歌行》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樯橹”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行人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固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扇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蚤,通“早”,与《鸿门宴》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用法相同。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衰弱,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让他认识到楚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是司命神所管的事,大夫已无能为力,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这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是没有好结果的。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站立、跨大步行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