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18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舞刘琨:即刘琨舞剑。刘琨:西晋人,少有志气,与祖逖为友,二人夜闻鸡起舞互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交代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
B.首联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有怅然之感,内心郁闷,志向颓废,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正是反衬怅惘情绪。
C.颔联写湘江沿岸长满木芙蓉,铺天盖地,绵延万里;辽阔的原野上,丛生着薜荔,经过秋雨一洗,摇曳生姿。
D.颔联用“国”“村”写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等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
2.本诗的三、四两联“叹息声、笛声组成一曲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请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写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皆为赵老金真实所见,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3.文中塑造了一对积极支持抗战的母女形象,但性格却有所不同。结合战士牺牲后,母女的表现,分别加以概括说明。
4.和孙犁的其他白洋淀系列小说不同,本文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张许二公庙:张巡,许远,唐代著名爱国将领。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叛乱,张巡、许远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张巡城破被俘后,大骂贼人;许远任睢阳太守,至死不降。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邮亭:古代设在沿途、供给公家送文书及旅客歇宿的会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三句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直觉有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
B.上阕运用对比手法,赞扬张、许二公名彪青史,抨击南宋蝇营狗苟之辈。
C.古庙幽邃深沉,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啼,传达了词人的消极情绪。
D.全词以议论立意,笔笔精锐,又与抒情结合,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
2.有人认为本词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傍黑时分,人们已经爬过了两座大山,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来到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带。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队伍休息了一阵,喝了老乡送来的开水,吃了干粮,换了向导,又继续前进。

天已大黑了,队伍在清冷的朦胧月色中继续疾行着——①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

“平原!平原!”“平原!我们到了平原!……”人们都仿佛第一次看见平原似的低声惊呼着。有几个确实从未到过平原的人则左瞻右顾,好奇地打量着这一望无际的广漠原野。

月亮隐没了,灰蒙蒙的天宇上,有几颗寒星在闪烁。已经是半夜时分。岩烽虽有马,却步行着,他总是把马让给因腿脚扭伤而行走困难的战士骑。

……

在朦胧的夜色中,已经望见高高的路基了。忽然,前面的人把头一扭,一个接一个地悄声传下话来:“原地卧倒——向后传!”那压低了的严肃、紧张的语调,使得苗虹、柳明惊慌起来。她俩大气不出地随着队伍一下子卧倒在冰冷的土地上。

天空中的闪闪寒星,大地上的模糊人影,黑黢黢的无边原野上,静悄悄躺着的雪亮铁轨,全使第一次过铁路的柳明和苗虹抑制不住地突突心跳着。卧倒了一会儿,仍不见动静,苗虹忍不住了,附在柳明耳边悄声说:“铁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怎么还不赶快跑过去?趴在这凉地上等什么呀?”柳明用手捅了她一下,叫她不要出声。

就在这时,铁道上忽然亮起了四只有如野兽眼睛一般的大探照灯,射出炫人眼目的白光,从高高的路基上向两旁的野地里扫射过来——射得柳明、苗虹都赶紧低下头、闭上眼睛。接着,急促、尖利、震耳欲聋的轧轧响声,也从路基上由远而近地轰响过来。

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句:“铁甲车!”柳明和苗虹惊奇地睁开眼睛——果然,两个全身虎皮似的涂着斑斓色彩的怪物,正在铁轨上缓缓地驰过来。③车头上那四只大灯,像饿兽搜寻食物般地转来转去,照得黑暗的原野一片惨白。

铁甲车好像发现了什么目标,那炫目的灯光忽然停在一片伏卧在地的战士身上不动了。柳明和苗虹的手互相紧紧握住——不知是因为内心的紧张和惊惧,还是彼此关切的深情……民运队的其他同志,此刻也感到了情况的紧张,屏住气息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当然,也有像高雍雅那样胆小的,不由自主地浑身微微颤抖……而前边距离他们不远的路基下面,八路军的战士们,却镇定地把枪口瞄准着敌人的铁甲车,仿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铁甲车还停在路轨上,车灯发出炽白的光还在不停地扫射着。从车身两边探出头来的机关枪,正虎视眈眈地对准了过路的人。

忘掉了严寒,人们没有咳嗽,没有一点声息

支队长岩烽伏在最前边靠近路基的土坎下,他的脑子里敏捷地闪动着、思考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打起来呢……也许过不了路还得返回去……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

敌人的铁甲车还在铁轨上往返巡逻着。这支奔赴平原去开辟根据地的队伍,忍受着刺骨的严寒,伏在冰冻的土地上,一动不动。

(节选自杨沫《芳菲之歌》)

文本二:

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这里有汉奸维持会,离开敌人驻了兵的旧关又只有八里。我们的非战斗员很多,牲口也不少。我们的目的只在通过。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敌人的炮火,我们计划在天黑以后,在半夜的月亮出山以前,横过井平公路,通过桃水,同时横过正太路。

麻烦有两处:井平公路到正太路之间,有十五里路远,而且是敌人的坦克大炮便于活动的平地。如果我们过公路的时候被发觉,敌人可能从旧关和娘子关两地出兵,截断我们的归路和去路,在井平公路与正太路之间,夹攻我们。这是第一个可虑的麻烦。第二个麻烦是通过那七十米的桃水,虽然有桥,却是容易守,不容易过的。

但是我们的人都不惧怕。战士们是常常通过铁路的,非常的镇静,把艰险当成了家常。有一个十四岁的四川“小鬼”,参加红军已经六年了,经过了草地雪山的长征艰苦,他当然不怕。他是无线电台工人,为了不忘记他学得的电码,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在小声的念诵:“的的的,达达。达达达,的的。”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静夜里,很远都可以听到。他叫鲜才文,他的参加红军,是得到了母亲同意的。有一次,我问他:“你想家吗了?”“不想。”“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第八路军里的“小鬼”是可爱的人物。他们大部分是做勤务员工作。他们一边做事,一边学习。今天的勤务,就是明天的干部。因为他们是在军队里长大的,能忍耐一切劳苦,也有无数战斗的经验,他们都很活泼而且很伶俐,都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他们的义务。

(节选自周立波《娘子关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开头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抗日队伍是从山里开拔前往平原地区开展工作的,这样处理为后文内容描述张本。
B.文本一中有多处描写队伍在邻近铁路时卧倒在冰冷的地上的细节,使情节前后照应,结构更严谨,同时在这一部分放慢了叙事节奏,增加了紧张感。
C.文本一与茹志娟的《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小说,两篇小说都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从一个侧面,以抒情的笔调来表现战争的一个方面。
D.文本二多次提到“井平公路”“正太路”等,客观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用公路、铁路交通线分割我根据地的牢笼政策,写出了抗日斗争的艰难。
2.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三个“走过”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抗日队伍征途的艰辛和行军的紧急。
B.句子②连用了四个“平原”,写出人们从山地走来,第一次看到平原后的新奇感。
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将大灯扫射说成“像饿兽搜寻食物”,表现了敌人的狡猾凶残。
D.句子④表现了铁甲车停在铁道上带来的危急感,也体现了抗日队伍严明的纪律性。
3.文本一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4.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人士来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多起来。他们看到边区的生活和八路军的精神风貌,一致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八路军。请结合这两则文本,分析他们确立认识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宋•杨无咎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愁绪满怀,女主人公蛾眉也无心修饰,兴致阑珊。
B.“恨与孤鸿远”表示女主人公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思绪给远方的人。
C.“翠袖”句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
D.诗人以闺中妇人的清冷处境自况,感慨个人身世,表达对君主的怨恨。
2.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独特的个性,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沧浪亭

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浆,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用。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三句写景,太湖岸风物索,洞庭山孤寂,太湖浩渺迷蒙,景色凄凉。
B.上阕结尾句中的“暴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的风雨。
C.下阕“鸥鸟相猜”一句,反用“鸥鸟忘机”的典故,这里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
D.词的结尾重在写志抒情,又与下阕前三句相呼应,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词人的风神。
2.作者在这首词中展现出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陈著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 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灰芋雪泥菘。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注】①醅:酒。②菘:白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
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
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
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
2.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官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2.本词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李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

[注]: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2.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__________
远镜头__________
特写镜头__________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