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18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更始既至雒阳,以世祖为大司马,使安集河北。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禹曰:“不愿也。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上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上止广阿城门楼上,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我乃始得一处,师言天下不足定,何也?”上破邯郸,诛王郎,欲北发突骑,禹曰:“吴汉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以禹为知人。赤眉入长安,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司徒,尧也;赤眉,桀也。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光武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曰:“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联谋误帷幔,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也,门人日以亲。’”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建武中,罢三公,以列侯就第。邓禹笃于经书,教学子孙。

序曰:贤骏思圣主、风云从龙武, 自然之应也。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遵信竹帛之愿,建社稷之谋,袭萧何之爵位,可谓材难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师;立师傅,位三公,功德之极,而禹兼之。《易》称“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谓与?

(改编自《东观汉记》卷九)

【注】①西汉末刘玄史称更始帝。②不足:不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B.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C.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D.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之一,在文中和“上”“光武”都同指一人。
B.“披舆地图”的“披”指打开,与《鸿门宴》中“披帷西向立”的“披”相同。
C.制是古代诏书的一种。从文中内容看,和“敕”大体相类,是可以互用的。
D.忠孝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美德之一。忠与孝的对象分别是君国与父母。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邓禹“知人”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结识刘秀,看出他非同寻常,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
B.邓禹认为更始帝缺乏决断能力,手下将领目光短浅,刘秀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
C.邓禹在刘秀攻下邯郸、杀死王郎、想向北进军时,建言应派吴汉领军,认为他是将领中的佼佼者。
D.邓禹有名垂史册的意愿,洞悉王朝兴亡的征兆,选择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出谋定策,功德盖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
5.《淮南子》中说尧之时,獭输、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羿除掉了这些祸害,万民皆喜。请据此分析光武称邓禹为“尧”用意。
2024-05-1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远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向贫困这一人类社会顽疾宣战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宝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思想性、指导性,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     ②     的奋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人民自力更生、     ③ 、重整山河,再到改革开放后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从党的十八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正确。
2024-05-11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远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2)《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5)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德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9)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10)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扬州慢》)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2024-05-0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远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节选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
以为天下A利害之权B皆出于我C我以天下D之利E尽归于己F以天下之害G尽归于人H亦无不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中指弟兄中排行第二,这与伯仲叔季中的“仲”词义相同。
B.独夫,文中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
C.曾,文中意为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词义相同。
D.诸,文中相当于“之乎”,与“君子求诸己”中的“诸”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从公私、利害、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B.材料一第二段“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变化过程,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
C.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认为小儒漠视民众大义,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这是不可取的。
D.材料一多用对比论证,对君主之来源、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态度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之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5.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件事,小儒和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0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2024-05-04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期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85 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 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冰城”缘何成“热点”? ————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察》)

材料二: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经济蓬勃发展,让冰天雪地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持续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用“掏家底”的诚意,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努力接住了这轮流量。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丽山河的热爱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谲壮丽,文化瑰宝灿若星辰,可以全方位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好奇与探索。2024年元旦假期,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的“南北互跨”长线游成为热点。网络数据显示,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贡献了全国三成左右的冰雪游预订量。更要看到的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差距意味着潜力,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将激发更多需求,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内需潜力将以万亿计。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从“吃饱穿暖”转向了“吃好穿美”,也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有了更高要求,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要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消费的潜能,还藏在对身心体验的追求里。花钱消费,图的是花得高兴玩得开心,甚至期待下次再来,这也对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实现“开门红”,为新年消费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消费潜能向何处寻? 不在别处,正是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所需之中。

(摘编自赵晗、张翀《从哈尔滨“出圈”看中国消费潜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因低温、冻土等困难重重,加之室外寒冷导致的“猫冬”习惯,制约东北发展。
B.哈尔滨以高寒气候特质为出发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C.哈尔滨主动作为,推出各种人性化举措,因此能够深挖出这座城市所深藏的冰雪禀赋。
D.中西文化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对话与融合带给了这片土地独特魅力。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冬奥带动冰雪经济发展,且哈尔滨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才有了东北冰雪游的火爆出圈。
B.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成为热点,占据最大旅游市场份额。
C.中国人当今的消费需求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的更高要求,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只要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中所需寻到消费潜能,就可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3.下列选项对哈尔滨的描述,更偏向经济视野的一项是(     
A.冰雪大世界展出青花瓷雪雕、冰雪水墨画、冰版画。
B.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倾情上演。
C.老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但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4.哈尔滨爆火,校报“壮游天下”栏目选取了材料一,你作为小编请为其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导读,概括内容,吸引读者,要求110字以内。
5.要激发深藏的中国旅游市场消费潜能尚需许多措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就是因为气候变迁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杀。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逼迫动物迁徙。
C.以食草动物为主的食肉动物会因为气候变化打击植物而不得不迁徙,寻找适宜的场所,从而因传染病而死亡。
D.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的过度捕杀说,其核心内容是指北美早期人类大量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件事,为当时气候变迁提供了佐证。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作者认为因为缺少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以关于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绝灭的真正原因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研究。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例子最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A.气候迁徙说——气候变化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进而促进了草原的扩张,但是有些巨型动物却是以木本植物为食,因而被迫迁徙。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随后直立人出现,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没有改变。
C.气候迁徙说——当恐龙灭绝时,对不同食物和环境的接触使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变得多样化,实现快速繁衍。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的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国内对野生穿山甲的需求旺盛,导致其数量急速下降。
4.文章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精神,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在立论基础和证据选择等方面缺乏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江南,我转得最多的地方,是          的小巷。那一条条幽静的巷子,狭窄且悠长。小巷,是一首轻柔的诗,似一阕轻浅的词,或似一曲渺茫的戏文,它从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或是明清的烟云中,款款地吟出。          ,曾经座无虚席的戏园已无踪影,            的古迹已光彩不再,而小巷依然是旧时容颜。江南的雨,惆怅,委婉。如梦,如歌,如韵! 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犹如丝竹轻弹,声声清越,悦耳动听。老旧的青石板路,湿湿潮潮的,石隙间探出幽幽苍苔。青苔爬上老墙,攀上瓦檐,阴凉湿潮的地方,皆苔痕青郁。苔藓是大地的绿衣,小巷穿上了它,从此便不再脱下。郁郁茂茂的苔藓,寂寞地长,幽幽地生,带着些许隐逸情怀,老街人的记忆被染绿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声声清越、悦耳动听的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和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30更新 | 60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共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孤晨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仅用了两年。如果说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则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

近年来,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

(选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有删改)

材料二:

悲观主义者认为,艺术家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很快就会被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取代。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糟糕。目前,人工智能依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也无法拥有人类的情绪和感情,不具有人类那样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积累的人生独特体验、生活常识以及情感蕴藉。机器人小冰只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无法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体味人生的真谛,自然也创作不出能传世的佳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拘泥于所处的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环境;拘泥于设计者的单一任务指向,无法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选自李辉《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但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虽目前尚不具备文化艺术创作所需的创造性思维和基于创作所需的爱、恨等情感体验,但它可以帮助艺术家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机器人小冰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小冰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作,其投入学习的时间比人类大为减少。
B.研发团队从“诗人”小冰创作的数万余首诗歌中挑选出一百多首结集出版,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
C.“画家”小冰的绘画创作,不是简单的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而是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其进行独立创作。
D.机器人小冰因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具备人类艺术创造的情感,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自主意识、人生独特体验和文化艺术创作所需的创造性思维等优势。
B.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在丰富表现手法和想象力、自如转换风格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C.人工智能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和创作效率,并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D.两则材料对文艺创作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均是不一致的。
3.就“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问题,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30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它也是一个高龄的节日,有4000多岁了。《说文解字》里说:“年,谷熟也。”也就是说,过年的习俗可能和丰收有关。可以想象一下,一年一度的谷物收获后,庆祝活动开始了。先民们跳着不知名的舞蹈,喊着铿锵的口号,谢天谢地,并祈求来年的 A 。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①过去,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在春节致以贺词,②向所有庆祝春节的人发表问候。③现在,不仅联合国有问候,④还实实在在地给员工放假

在过去,亚洲多国不但通过儒学、汉字联系在一起,在节庆的“神圣时间”上也保持着一致。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经济体、“一带一路”主导国,不仅中国制造让全球 B 。中国文化也备受世界欢迎。南非大学生唱起了京剧,巴西人穿上了汉服,印度少年学起来了书法。春节,更是一幅珍贵的民俗画卷,与之相关的国家级非遗民俗就达数百个,俨然成了世界“潮品”。

春节期间,从欧罗已到亚美利加,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世界散发着火红、浓郁的中国年味。 这和平、温暖和欢乐的场景,不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吗?

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文中第三段画横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30更新 | 2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