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与“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封”含义不同。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
C.“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有”含义不同。
D.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白色的丧服。而文中的“缟素”则比喻质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行,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一些将领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为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2024-06-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守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于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因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意思相同。
C.军,指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D.方,指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4.与文中“忠扬言于帝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以其无礼于晋D.是寡人之过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6.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B.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C.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D.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也是干支纪日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B.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大地四周是东西南北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C.文中“未之奇也”的“之”字,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
D.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表明曹操能知人善任。
B.曹操和敌人对阵时,看起来像不愿意打仗一样,而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就气势充沛,斗志昂扬。
C.曹操去世后,有人提议调换城池守将为谯、沛之人,徐宜出言制止,认为这样做不妥,撤换之事就没再提起。
D.曹操有权谋之心,善于治理,他担任济南国相时,上奏罢免了多个腐败长吏,打击了作奸犯科的人,郡内一片肃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2)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5.曹操去世,司马孚认为太子和大臣们不能只是哭泣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又矜其门,轻侮四海士,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常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儿必A文藻B焕烂C声名播于D天下E雀形F既小G禄位殆H不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渔”,文中指的是渔人、渔夫,与《赤壁赋》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意思不同。
B.“迁”,调动官职,多指升官,而“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C.“族”,文中是指门第、宗族,与《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意思相同。
D.“望”,文中是有名望的意思,《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两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信明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出生,当时有几只奇异的雀,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叫声清亮。
B.窦建德僭称帝号,想任用崔信明,崔明信不愿屈身于伪主求个微小的官职,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
C.崔明信成年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与职位作的评判,与史良的看法大不相同。
D.郑世翼把崔信明的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离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
(2)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
2024-03-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闽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 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愚公A年且B九十C而移山D今吾辈E方逾F六旬G何老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绝,“横渡”之意,与《劝学》中的“绝江河”中的“绝”词义相同。
D.“东”来的“东”解释为向东,名词做状语,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的“小”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姚鼐写泰山,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反思,含义深刻;姚鼐对泰山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5.三则材料中,主人公登泰山的经历各自启发了我们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2024-03-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再问,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而不能为,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三问,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行,       ②非能水也,而江河
B.①从者病,莫能   ②积土成山,风雨
C.①譬使仁者而必   ②烟涛微茫难求
D.①良工能巧不能为顺   ②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楚,大国也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①人之不我信也     ②何为其然也
C.①安有王子比干     ②安在其不辱也
D.①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②青,取之于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执政,当权。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的“用事”语意相同。
B.稼穑,意思是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也可指庄稼或者谷物。
C.爨,上部是双手拿甑,中间是灶口,下部双手将柴推进灶口,意思是烧火做饭。
D.先君,本文指前代君主。如《诗经·邦风·燕燕》中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两国大夫得知楚国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其围困在野外。
B.子路、子贡面对孔子的提问,都对夫子之道表示了怀疑,表现二人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孔子肯定了颜回对自己问题的回答,并表示如果颜回将来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意给颜回当管家。
D.孔子“七日不尝粒”并不气馁,见到颜回“偷吃”也敢于当面严肃地质询,得知真相后还能够自责自省。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024-03-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偃蹇:骄傲不恭。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陈,述说。
C.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5.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024-0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