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33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客请明日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起则五六揖始出。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注】①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严嵩父子掌权时期。他们权倾朝野,陷害忠良,许多士大夫在其淫威下丧失了廉耻气节,纷纷投入其门下。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借写给他父亲的朋友刘一丈的回信而批判当时的政坛风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千里A外B得C长者D时赐E一书F以慰G长想H即亦I甚幸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指离开,与《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去”词义不相同。
B.南面,指面向南,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位;与现在意指“南边”意思不一样。
C.固,指坚决、坚持,与《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词义相同。
D.故,指变故,与《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臣在文章开头向刘一丈表达了感谢之情;在结尾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刘一丈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希望他安心等待时机。
B.刘一丈在信中教导宗臣要“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宗臣表示自己在“才德称位”方面做得可以,但在“上下相孚”方面有所欠缺。
C.第三段举例说明如今官场上的“上下相孚”是靠行贿受贿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地位低的人对守门人也要巴结逢迎,宗臣对此不齿。
D.宗臣描述了自己面对权贵人家的表现:只在过节时投一个名帖,平时不去,即使经过也飞快地跑过去。并表示自己只是在坚守本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2)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5.客“且虚言状”的目的是什么?
今日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之,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选自苏轼《遗爱亭记》,有删改)

[注]①安石:王安石,曾任宰相,主张变法。②正朔:这里指年号。③何武:西汉名臣,被王莽诬陷而自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武A所至B无C赫赫D名E去F而人思之G此之H谓遗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北宋宋神宗的年号,包括宋神宗在内的很多皇帝不止使用一个年号。
B.“吾谁与守”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轼庐于其上”与“饮酒于竹间亭”(材料二)两句中的“于”词义相同。
D.“未尝察也”与“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宋神宗时以独断专行处理事务,就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直接指责王安石,被触怒的王安石让御史审查苏轼的过失。
B.苏轼在新法令纷纷颁布之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反对司农寺对不立即实行手实法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C.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水患危及徐州城。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之职,他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徐君猷任黄州知州时,每年春天与苏轼一起游览安国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材料二中说“夫君子……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苏轼一生为官不重自身名利,而重利于百姓,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昨日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税,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税。郡遣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中“况”的意思不同。
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
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
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5.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4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缪公重赎百里奚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侄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乙】

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丙】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丁】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①绛:晋国都城。②柩:棺木。③西师:西边的军队,指秦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一夫作难而七庙(      )       (2)焉用亡郑以邻?(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臣以养牛之(       
A.谋求B.从事C.冒犯D.牵连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释义一样的是(     
A.王使人问之何里为之(《以王为过尧舜》)       昭襄蒙故业,遗策(《过秦论》)
B.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来俊臣罗告》)       问,语三日(《缪公重赎百里奚》)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       支党未发者之(《徐有功执法公正》)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苏武传》)       百里奚曰(《缪公重赎百里奚》)
4.甲文画波浪线部分有3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臣 因 而 欲 事 齐 君 无 知 蹇 叔 止 臣 臣 得 脱 齐 难 遂 之 周

5.请把丙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6.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7.请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秦兴起与灭亡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贾谊《新书·审微》)

凡百元首,承,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是故子民者谨焉”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庠序之教”的“谨”意思相同。
B.乙文中“承”的“天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虽曰天命”的“天命”意思相同。
C.乙文中“能克终盖寡”的“者”与《苏武传》中“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的“者”用法不同。
D.丙文中“天下笑”的“为”与《过秦论》中“以六合家,崤函为宫”的“为”用法不同。
2.甲文引用老子和管仲的话,又引用俗语,请分析论证效果。
3.甲乙丙三文中的画线部分均围绕“审微”来议论,但因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语气也有所差异。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①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藉先生以传,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②台东西跨,石铁色,陡起江干。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疎疎罗植,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

③山既奇秀,境复幽蒨。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甚佳,试之良然,□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不及矣。返坐舟中,细择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微倦,隐几卧,而空蒙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若何?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④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有删节)

【注】①严先生:名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同游学,光武即位,帝命访求,他勉强而至,后在富春山隐居,年八十余死。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南阳人。晚年病居江陵,将所游山水画于壁上,曰“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③孙兴公:东晋名士,名绰,字兴公,太原人,居会稽。《游天台山赋》自序云:“……余所以驰神运思,昼詠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

1.最适合填入第③段“□”处的选项是(     
A.乃B.盖C.以D.而
2.下列选项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不及游而目游之”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而”的用法一样。
B.“快矣哉,是游乎”和“嗟乎,义士!”“何以汝为见”的句式一样。
C.第②段钓台山水描写“岸然”“严冷”“欲飞起”仿佛沐浴了严子陵的高士节操。
D.作者以“群山趋列”“秀静如文”等传神的实景描写表现严子陵的精神。
3.请把第④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晟,本名凤。性阴贼,好奸谋。少为道士,工诗,于庐山简寂观画唐诗人贾岛像,悬于屋壁,以礼事之。观主以为妖妄,执杖驱出之,大为时所嗤。改儒服,谒唐庄宗于镇州,授秘书省著作郎。天成初,朱守殷据夷门叛,时晟为幕宾,赞成其事。是时晟常擐甲露刃,以十数骑自随,巡行于市,多所屠害,人为之切齿。城陷,朱氏被诛,晟乃匿迹更名,弃其妻子,亡命于陈、宋间。会同恶者送之过淮,吴人方纳叛亡,即以伪官授之。晟亦微有词翰,李昪伪尊杨溥为让皇之册文,即晟之词也,故江南尤重之。

显德三年春,王师下广陵,江左惊窘,李景伪晟为司空,令奉贡于行在,世宗遣右常侍刘悦伴之,赐与甚厚。随驾到阙,舍于都亭驿,礼遇殊优。每召见饮之醇醴问以江南事,晟但言吴畏陛下之神武,唯以北面为求,保无二也。先是,张永德守下蔡,素与李重进不协,每宴将校,多暴其短。一日,永德乘醉,乃大言重进潜奸谋,当时将校无不惊骇,由是人情大扰。时李景而知之,因令人蜡书遗重进,劝为不轨,重进以其蜡书进呈,世宗览之,皆斥讟反间之言。世宗怒晟前言失实,因急召侍卫都虞侯韩通令收晟下狱,与其从者百余人皆诛之。翌日,宰臣上谒,世宗亲谕之,始知其事实。议者以晟昔构祸于梁民,今伏法于狱,报应之道,岂徒然哉!

晟性慷慨,常感李景之厚遇,誓死以报之。及将下狱,世宗令近臣问以江南可取之状,晟默然不对。临刑之际,整其衣冠,南望金陵再拜而言曰:臣以死谢。”遂伏诛。

(节选自《旧五代史·周书·列传第十一》)

材料二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作《死事传》。

(节选自《新五代史·死事传序》)

【注】:擐:穿着。李昪,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后文李景(即李璟)为李昪长子,为南唐第二位君主。讟():诽谤。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随驾到阙(          )       (2)时李景而知之(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李景伪晟为司空(       
A.考核       B.签署       C.暂任       D.委任
(2)乃大言重进潜奸谋(       
A.容留       B.怀藏       C.滋生       D.喜爱
3.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王师下广陵/委命下吏
B.议者以晟昔构祸于梁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责士以死与必去/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而终以死人之事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材料一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每 召 见 饮 之 醇 醴 问 以 江 南 事
5.请把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将孙晟列入《死事传》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庖丁解牛》)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            中:合乎B.技至此乎          盖:何,怎么
C.如土            委:卸落D.刀而藏之        善:好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臣刀十九年矣
A.多于南亩农夫B.且为奈何
C.句读不知D.蚓无爪牙
3.下列文学常识或语文活动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其中《侍坐》中的“端章甫”,是当时做小相时的礼仪服饰。
B.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共四折,其中第三折是由正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的一套曲子,全部由女主角正旦歌唱到底。
C.有同学为《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制作卡片,上面写到“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形容缺乏整体观念”。
D.课本剧《鸿门宴》表演中,扮演樊哙的同学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扮演项羽的同学“按剑而跽”,询问“客何为者”,一时间气氛紧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为B.哀吾生之须臾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小学而大遗
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着重描写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声形逼真。
B.第二段用文惠君的感叹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C.选文将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D.庄子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选文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材料三:

王右军(羲之)与谢太傅(安)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选自《世说新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A点B曳之C工D裁成之E妙F烟霏露结G状若断H而还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
B.“区区”在文中的意思是“愚拙,没见识”,和《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相同。
C.“手足胼胝”也作“胼手胝足”,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在文中用以形容大禹劳动的艰辛,操劳不断。
D.“垒”,在文中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谈到有人喜欢清谈,有人好纵情山水,但当他们面对死生大事时,都会不由得感慨万千,心生悲痛之感。
B.王羲之认为无论寿命长短最终都会走向尽头,生死本来就是虚诞的,显得悲观感伤;不同于材料三中他的积极态度。
C.唐太宗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批评近代书法家名不副实,浪得虚名,称赞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
D.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文风浮华妨碍大事,应效仿大禹和文王之勤勉;谢安则以秦朝二世而亡为例表达不同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5.三则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不同侧面,请分点概括。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将乱B非命C世之才D不能济也E能安F之者G其在H君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认为)与众不同,与“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中的“异”字含义不同。
B.举,推举,推荐,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以任官职,如“公举魏种孝廉”。
C.孤,古代君王、诸侯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无区别。
D.属,指委托,与“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机敏警悟,年少有谋珞,被桥玄、何看重,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议郎。
B.曹操深受张绣反叛之害,交战失利,曹操一怒之下,所向无敌,立马将张绣击败。
C.《短歌行》和《求贤令》都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之情,但前者多含蓄表达,后者多直接抒发。
D.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能有德行,并举陈平等例加以阐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
(2)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曹操善用贤才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