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9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代化属性和文化性质,既是相对世界文明、外国文明而言的,也是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处理好一些关系。

物质文明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对不断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提出了新要求。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对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精神财富提出了新要求。要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比翼双飞,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以贯之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打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求物质文明的丰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核心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文化是软实力,要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的是理想信念,弘扬的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是文明风尚,促进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此,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筑起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高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让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在真空中生成的,而是在世界文明的万花筒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在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生长的。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独立自主的基点塑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象,从民族的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进程中又焕发出新的光辉。中华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又是现代文明史的亲历者,有着鲜明和普遍的世界意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要求我们在体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的同时,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在精髓发扬光大,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智慧,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打破有理说不清的传播藩篱,将中国的故事在国际社会中讲好、传播好,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以开放包容的气度构建现代文明的中国形式,以世界的滋养民族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才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底蕴。我们要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浪潮之中,寻找发展道路的契合点、价值理念的共同点、文化建构的接合点,创造出融通中外、汇通古今的现代文明新成果。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构自身的同时也为全世界展示了民族文明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在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强化着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信心。

(摘编自何虎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进路》)

材料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强大的文明韧性、不竭的文明活力和深厚的文明智慧,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文明间交流互鉴、平等相待与和谐共存。

近代以来,西方在全球推行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传统习俗和语言被逐渐边缘化,文明的独立性和多元性受到冲击。中华文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开放的文明张力和创新的现代文明发展路径,保持了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维护和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绵延五千年而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性的社会主义文明样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优势,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弊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民为中心,西方文明以资本为中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西方文明强调发展经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和平发展,西方文明追求掠夺扩张。这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论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

近千年来,人类文明在战争冲突与矛盾对抗中跌宕走过,探索一种和平与平等的文明互动方式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所有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世界各文明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社会生活习惯,从不试图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也不会将自身文明理念强加给其他文明,这破解了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

(摘编自吕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文明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比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
B.精神文明建设指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
C.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从未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D.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B.我们在体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的同时,也要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智慧,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C.近代以来,文明的独立性和多元性受到冲击。中华文明保持了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所有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注重自我发展、独立发展。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说理非常生动、形象。
B.材料一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观点,再分层深入论证,层层递进,论证有说服力。
C.材料一引用“有理说不清”的俗语,论证了要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D.材料二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优势。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世界意义”范畴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B.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其他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选择。
C.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了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蒙磅礴,乌江天堑,是对这片神奇土地最言简意赅的表达。三十岁以前,我是一名地质队员,徒步乌江流域,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在这样的惊叹中,我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一看见山,就想翻越,就想登顶。于我而言,没有比一览众山小更愉悦的了。这样的愉悦,美妙无比,却又 A 。而这样的难以表达的感受,我在骨子里想人分享,于是我成了一名作家。

在成为专业作家的近三十年里,一名地质队员的初心让我 B 地行走在乌江流域,没有怨言,只有愉悦。贵州有一百二十五万多座山峰,万峰成林这样的词在数据面前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如果说,作为一名地质队员,跋涉在这块土地上让我惊叹;那么,作为一名作家,我 C ,想找到能真实表达心情的词语。最后我想到了惊叹的近义词——震撼!惊叹和震撼,还是有区别的。惊叹,在脸上;震撼,在心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最后我想到了与惊叹意思相近但有区别的表现在心上的震撼一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与”和文中加点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感性理性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两个重要维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我们在人交往时,要有宽容的意识,要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
C.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座谈会的作用,会人员依次进行了经验介绍。
D.“人方便,与己方便。”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今日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班级组织同学去玉兰大剧院观看越剧《红楼梦》,演员的唱词与角色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演员甲:“乳燕离家旧时窠,孤女投奔外祖母,记住了不可多说一句话。”

演员乙:“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演员丙:“似这般美丽的人儿天下少,哪像个老祖宗膝下外孙女,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莱岛。”

A.甲:史湘云       乙:林黛玉       丙:王夫人
B.甲:林黛玉       乙:贾宝玉       丙:王熙凤
C.甲:史湘云       乙:林黛玉       丙:王熙凤
D.甲:林黛玉       乙:贾宝玉       丙:王夫人
今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

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象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

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铰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撒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申斥好得多。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楞,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

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

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

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

您歇歇吧,我去!

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

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节选自《老舍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
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
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象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
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
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
3.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例如郊寒岛瘦中,何谓?何谓?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给诗歌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成为了特异的语言形式。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甲】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炼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乙】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丙】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者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天女散花般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丁】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阐释了如何依据其特点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材料一认为分析语言最重要,材料二认为想像最重要。
C.材料一认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不需要细密分析,而应注重直观的感受,靠的是欣赏者的悟性。
D.材料二认为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读者读诗时的想像活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屈原诗中的“木叶”到杜甫诗中的“落木”可以看到古诗中自然景物意象内涵的传承与丰富。
B.诗歌语言含蓄,内容跳跃,有不少的留白,因此读者欣赏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读者对某一诗人诗歌的总体感受不同,对其风格描述也就不同。
D.要真正领悟诗中“三昧”,读者不仅需要丰富诗歌鉴赏知识,还需要提高哲学等领域的修养。
3.下列诗句不能印证材料一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或者

当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A.甲B.乙C.丙D.丁
5.请你以下面两句诗为例,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向同学们分享你对中国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特点的认识。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今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是银环

乔叶

小曹的好日子定的是农历十月十九,刚过了小雪。之前两天是壮被子。村支书大英跟我打招呼说要八个妇女,你得算一个。我说我不会做针线,她说就是凑个人头。问她啥人选才合适,她笑道,两口子整整齐齐的就都合适,你这就顶合适。

那天便也被她拉去,进了屋,环视一圈,加上我正好八个。大英对小曹说道,你看你壮个被子,这体面有多大,省上的人都来了。小曹连忙向我拱手,就都笑。

八床被子里有四床是买现成的羽绒被和蚕丝被,需要壮的是四床棉被,也只是作势,被里是弹好的,罩上被罩,用一根针一根长线松松缭上一圈便罢。一根长线应的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纯白被里应的是白头偕老。每条被子或四斤或八斤重,应的是四平八稳。边壮边扯云话,扯着扯着,就说起小曹的媳妇是城里人,名叫青蓝。

正日子前一天的铺床也有趣。和壮被子比起来,铺床自然更是作势。要紧的是念词儿。大英没少干这差事,念起来一个磕巴儿都不打:

进得门来喜洋洋,咱给新人来铺床。

被子宽来褥子长,一生一对好儿郎。

铺床铺床,龙凤呈祥。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铺床铺床,日子红亮。床神坐位,儿孙满堂!

还有一段是扇铺盖时念的:

咱把铺盖扇一扇,儿女长大不一般。    

抖一抖,扇一扇,博士教授往里钻!

大英说,原来的词儿里往里钻的是状元举人,近些年换成了博士教授,都说与时俱进,咱这词儿不也是?

结婚那天,知客照例是最懂老礼儿的徐先儿。席面是三八席,八凉八热八汤碗,每一道“八”里又各分四荤四素。妇女主任秀梅身兼摄影师和导演,只顾着拍视频,饭都没坐下吃。拍徐先儿迎客敬烟,拍在灶口打下手的女人们择洗切菜。等新媳妇进了门就可着劲儿拍新媳妇,开席了就拍席面,拍炒菜传菜,拍众人吃饭。头茬席坐不下,有人拿着碗筷站到人后掉着胳膊去夹菜,在这里叫“钓鱼”,她都一一拍下。新郎、新娘到各桌敬酒这些更是不错过,嘴里念叨着,都是料,这都是料。间或歇上片刻,还忙着把拍好的片段传给众人品评。经过宝水村发展山村旅游业这大半年的历练,村里人似乎已多少具备了一种镜头感,本来没想笑的,对着镜头就笑起来。本来就笑着的,对着镜头就笑得更开。本来笑得很开的,对着镜头做起了鬼脸,颇有些表演的自觉性。秀梅夸赞道,看看,都多会配合,多会人来疯。突然她又来了一个灵感创意,便让一群女人排成队,依次进门,小曹的父母在门两边做出欢迎姿态,每个进门的人都和主人挥手击掌。

正排演着,几个游客路过,笑盈盈地在门口道了喜。这边徐先儿回了谢。那边又问,讨杯喜酒喝中不中?徐先儿道,中中中,请请请。那边却挥了挥手一笑而过。

等饭罢席收,秀梅却还兴犹未尽,到底没饶了小曹母亲,非要她来拍《朝阳沟》(注)里那段“亲家母你坐下”。这一小段演的是银环娘想通后,从城里去朝阳沟看银环,栓宝娘即银环的准婆母热情招待,邻居二大娘也过来招呼。秀梅演二大娘,小曹母亲本色出演婆母,把大英拉来配银环娘。抖音里也有现成唱段,她们三个只需要配动作和口型。小曹亲自拿手机管拍。就要开始时,大英突然指着我说,青萍,你也进来。我惊讶道,干啥?大英说,你来代表银环,不唱也得在这里站着。能嫁进咱山沟里的闺女,像你青萍,还有青蓝,都是银环。秀梅说,叫她当银环的小姑子巧珍呗,那好歹还有一句词哩。

就都笑。不知谁推搡着,大英便不由分说把我拉进来。于是我便傻戳在那里,看她们三个人整手蹙脚地演。这段三人对唱是我从小就听熟了的,也是无数人都听熟了的,十分脍炙人口:

(栓宝娘)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

(银环娘)中!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哪拉一拉。

(二大娘)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里大西瓜。

(栓宝娘)自从孩子离开家,知道你心里常牵挂。

(银环娘)出门没有带被子,失急慌忙她离开家。

(二大娘)你到屋里看一看,铺的什么盖的什么。

(栓宝娘)做了一套新铺盖,新里新表新棉花。

(银环娘)在家没有种过地,一次锄把她没有拿。

(栓宝娘)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二大娘)又肯下力又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啥、啥?

(巧珍)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等我说完这唯一一句词,便是哄堂大笑。表演加配乐很快妥当,秀梅当即发了出去。我点过了赞,不自觉地又看了两遍。从不曾意识到这词写得如此精妙,不过是些家常话,年少时听着有趣,如今才品出了一点人情世故。

众人反复看反复赞,大英道,弄得不赖。

晚饭后秀梅拉着我,又拽上雪梅,一起去找新媳妇青蓝聊天。问她以后打算住山下镇上还是住村里,她甜笑道,我看好咱村,当然住村里啦。以后咱们一起好好耍,有啥事只管叫我。

对了,村里不是说年底时想搞村晚?那咱们就搞起来呀。人人当演员,人人当观众,咱村里人自己热闹一场。你们好不好跳广场舞?咱也跳起来吧。村晚哪能少得了广场舞呀。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朝阳沟》讲述了城市姑娘银环和农村青年栓宝相约毕业后一同前往栓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银环的母亲起初反对女儿去农村,但最终银环在栓宝的鼓励和老支书的帮助下,决定留在农村。银环的母亲了解女儿的决定后,并最终决定落户朝阳沟,与女儿一起投入到农村生活中。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壮被子、铺床时的“作势”,既展现宝水村办婚事的习俗,也表明村民观念更新,与时俱进。
B.铺床、扇铺盖时,大英念词自然流畅,不仅因为她常干这项工作,也说明她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C.“三八席”写出了婚宴的铺排,反映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暗含作者对这种奢华风气的批评。
D.从秀梅拍视频一事可以看出她性格开朗、热情能干,并且头脑灵活、思虑周全、富有创意。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十月十九,刚过了小雪”交代小曹结婚的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而婚礼的热闹场面与此形成对照,使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B.“一根长线”“纯白被里”“每条被子或四斤或八斤重”是当地新婚的“讲究”,使用了暗喻的手法,饱含着人们对新人的祝福。
C.文中写了许多人物对话,却没用使用引号,这种写作方式加快了叙述节奏,使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自然流畅,文意表达集中紧凑。
D.本文前半部分的主角是大英,后半部分的主角是秀梅,这两个主要人物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的作者不只是取用前文本,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前文本。请结合《朝阳沟》选段这一前文本及文本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融合。“尚和合”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文化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龙吟除夕

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注]①饧:“糖”之古字。②阿鹊:指喷嚏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词中用浅近明了的语言叙述除夕时人们从事的各项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B.在祷告祈福时,人们都不是求取名利,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吟诗写字上有所精进。
C.在这种喜庆的气氛中,不少人开怀畅饮,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有人在敷衍应酬。
D.从“四海皆兄弟”开始,诗歌境界升华,表达了家家户户乐享太平盛世的美好企盼。
2.作者在词中记述了哪些传统习俗?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主持人:您最早是以一位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这两年您似乎更关注文学领域之外的一些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冯骥才:文学是把文化的领域包含在内的,它把宇宙,把人的想象,他要对整个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给予关注。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主持人:您对文化的关注是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呢,还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冯骥才:肯定是有兴趣,没有兴趣也不会关注它,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那种理性的思考。因为 ,思考才是属于社会的。

主持人:从您的所作所为我能够看出你们这样一代作家的身上被称之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这样一种东西。您认为,一个作家对我们的民族灵魂是不是应该担负起净化和升华的使命呢?

冯骥才:第一点,我觉得责任感对于作家是重要的东西;第二点,作家便会轻松得多,也很容易进入一种游戏状态。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您强调文化的保留和继承,已经不是局限在一个传统的旧文人那种狭隘的对文化的怀旧情绪,而是着眼于一种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您怎么看待一个文人的现代意识呢?

冯骥才:我觉得,文人必须要能够自己独立地思考,必须有自己的那种超前的看法。第二个方面,对于整个的地球上的人类要给予关注。第三个方面,我觉得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站在过去看现在, ,我觉得要站在对明天做出回答的这个角度去进行思考。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主持人在提问时先后用到了“小说家”“作家”“文人”三种称呼。请结合访谈内容分析主持人使用这三种称呼的原因。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

(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材料二:

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

(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

材料三:   

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征,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

材料四:   

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

(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

1.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
B.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
C.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
D.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
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
B.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
C.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
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宣传。
B.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
C.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D.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昨日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