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1 . 如何理解“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晩清。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宫,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监察制度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始及至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为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
C.监察权本于天道,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B.“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要想监察制度行之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
C.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
D.文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
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C.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
D.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019-09-20更新 | 577次组卷 | 8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七单元综合检测B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代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竹阁

苏轼

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

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注】①竹阁:在杭州广化寺柏堂后,唐代白居易知杭州时所建。②海山:海中的仙山。③兜率:即“兜率天”,佛教用语,指人死后所登的天界。传说唐会昌元年有海商遭风至蓬莱山,见一宫院名日乐天院,故白居易《答客说》诗有:“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④“白鹤”二句:《旧唐书·白居易传》:“乐天罢杭州刺史,祷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苍龙:此指翠竹。⑤萧郎:萧悦,善画竹,曾为白居易画十五竿竹,白居易作《画竹歌》,赞美萧悦笔下之竹的逼真。⑥维摩洁:毗耶离城中的大乘居士,与释迎牟尼同时,曾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派来问询的含利弗、弥勒、文殊讲说大乘教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无人”二字,既是写眼前景,又是怀古,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B.颔联中以有竹(竹阁)衬无白鹤,抒发了“前不见古人”的“茫然”之感。
C.颈联对句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指白居易,“空怀”二字点明了全诗主旨。
D.苏轼诗题材广阔,多用比喻,并用得自然贴切,这首诗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2.诗中“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9-04-30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鹊山

陈师道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

【注】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ó):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⑤医卢:这里代指名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想到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子,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2.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
2019-04-25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